“新风白金音质”系列的一炮而红,像一阵强心剂,让林凡和苏家兄妹兴奋不已。三十盘磁带被抢购一空,不仅带来了可观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将“新风”品牌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些购买了“白金系列”的顾客,成了品牌的忠实拥趸,他们向朋友炫耀,无形中为“新风”做了最好的广告。
然而,成功的喜悦还没持续几天,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歌源告急!
“白金系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苏晚晴精心挑选的、能够充分展现音质优势的曲目。但这类高品质的音源,在当时的条件下极其有限。苏明翻来覆去使用的几盘原版带,大多是托人从南方捎来的,或者是从电台节目中精心录制的,数量稀少,且很多歌曲反复使用,已经失去了新鲜感。
普通磁带系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对音源要求没那么高,但热门歌曲就那么多,邓丽君、刘文正、李谷一…翻来覆去地录,顾客也开始抱怨“总是这些老歌”、“没有新意”。更要命的是,随着“新风”磁带名气变大,开始有顾客质疑歌曲的版权问题,虽然当时版权意识还很淡薄,但这始终是个潜在的隐患。
这天晚上,盘完账,看着账本上增速明显放缓的磁带业务收入,苏晚晴忧心忡忡地对林凡说:“林老板,歌源是个大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没有新歌、好歌,咱们的磁带生意,迟早要遇到瓶颈。”
苏明也挠着头:“是啊,我托南方的朋友带了几次带子,不是价钱贵得吓人,就是路上被查扣的风险大。靠翻录电台节目,歌是新的,但音质不稳定,杂音大,做‘白金系列’肯定不行。”
林凡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他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只是之前被“白金系列”的成功短暂掩盖了。歌源,是磁带业务的生命线。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刚刚建立起来的优势很快就会丧失殆尽。
“我们不能总靠这种…‘灰色’渠道。”林凡抬起头,眼神凝重,“不稳定,风险也大。我们必须找到稳定、合法的新歌来源。”
“合法?”苏明苦笑一下,“上哪儿找啊?音像出版社出的那些合集,歌又老又土,年轻人根本不买账。进口原版带?那价格,谁买得起?”
这正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时的音像出版体制僵化,出版速度远远跟不上市场需求,而海外音像制品进口门槛极高,数量稀少,价格昂贵。
林凡沉思良久,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中逐渐成型。他看向苏晚晴和苏明,缓缓说道:“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不一定要完全依赖现成的歌曲。”
苏晚晴疑惑地问:“不依赖现成歌曲?那录什么?”
“我们可以尝试…自己做内容。”林凡语出惊人。
“自己做内容?”苏明瞪大了眼睛,“我们又不是歌星,怎么做?”
“不是让我们唱歌。”林凡解释道,“我是说,我们可以尝试制作一些…非歌曲类的音频内容。比如,朗诵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或者,找会说故事的人,录一些民间故事、童话?甚至,可以请音乐老师,录一些简单的乐器教学、音乐欣赏讲座?”
这个想法在80年代初的中国,无疑是超前的。当时的磁带内容几乎清一色是歌曲,很少有人想到开发其他类型的音频产品。
苏晚晴听完,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眼中迸发出兴奋的光芒:“对啊!我怎么没想到!诗歌朗诵…音乐欣赏…这些内容对音质要求高,正好发挥我们‘白金系列’的优势!而且,这类内容更…更雅致,更能吸引特定的人群,比如学生、文艺爱好者!版权问题也容易解决,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没有版权限制!”
她越说越激动,显然被这个想法深深吸引了。这与她自身的文艺气质和审美趣味高度契合。
苏明也反应过来:“这主意妙啊!朗诵诗歌…讲故事…这玩意儿新鲜!肯定有人喜欢!而且,找本地的朗诵爱好者或者老师来录,成本也不高,给点辛苦费就行!”
看到伙伴们积极的反响,林凡的信心更足了。他趁热打铁:“我们可以把这个系列叫做…‘新风雅韵’或者‘新风之声’,和音乐磁带区分开,作为另一个高端系列来运作。初期我们可以尝试制作一两个主题,比如‘中外经典诗歌朗诵集’,或者‘中国民间故事精选’,看看市场反应。”
“诗歌朗诵集好!”苏晚晴立刻接口,“我可以负责选诗,我认识市文化馆的一位老师,朗诵水平很高,可以请他来录!民间故事我奶奶就会讲很多,地道的方言故事,肯定有意思!”
思路一打开,各种创意纷纷涌现。三人围坐在小店里,热烈地讨论着“新风之声”系列的可能性,之前的阴霾一扫而空。
然而,林凡清楚,这只是一个补充方向,并不能完全替代流行音乐磁带的需求。流行歌曲依然是市场的主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歌源问题,还必须另辟蹊径。
几天后,林凡再次找到了百货公司的李前进。这次,他没有直接问歌源,而是换了一个角度。
“李科长,咱们百货公司音像柜,除了卖磁带,有没有考虑过…搞点活动什么的?比如,搞个‘听众点歌台’?或者,和电台合作,搞个歌曲排行榜之类的?”林凡试探着问。
李前进被问得一愣,随即笑了:“小林啊,你这脑子真是活络!点歌台?排行榜?这都是广播电台干的事,我们百货公司怎么搞?”
林凡不慌不忙地说:“李科长,您想啊,现在年轻人喜欢听歌,但电台的点播节目时间固定,而且很难点中。如果我们在百货公司搞个实体点歌墙,顾客可以写下自己想听的歌,我们统计出每周最受欢迎的歌,做成一个‘百货流行榜’,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榜单,来推荐和销售相应的磁带,甚至…制作我们自己的‘排行榜金曲合集’磁带。这样,既活跃了商场气氛,又能促进销售,还能掌握最新的流行趋势,一举多得啊!”
这个想法,其实就是后来常见的“排行榜”和“合辑”模式的雏形。李前进听着,渐渐收起了笑容,露出了思索的神情。他是个有商业头脑的人,立刻意识到这个点子背后的价值:掌握市场脉搏、引导消费、制造话题。
“自己制作合集磁带…这倒是个新思路。”李前进摸着下巴,“不过,这歌源…”
“歌源我们可以想办法。”林凡赶紧接话,“我们可以优先选用国内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过的歌曲,这样版权清晰。或者,我们可以尝试和本地的歌舞团、音乐院校合作,推广一些本土歌手的原创歌曲?现在不是鼓励文艺繁荣吗?这也是支持本地文艺事业啊!”
林凡巧妙地将商业行为与政策导向结合起来,增加了方案的可接受度。
李前进沉吟了许久,最后说道:“你这个想法…有点意思。不过牵扯面广,我得向领导汇报一下,还得和音像柜、甚至宣传科商量。成不成,不好说。”他没有把话说死,但显然动了心。
“没关系,李科长,就是个不成熟的想法,您觉得有用就参考一下。”林凡见好就收。他知道,这种体制内的变革需要时间,但只要种子播下了,就有发芽的可能。
从百货公司出来,林凡长长舒了一口气。通过制作非歌曲内容和尝试影响渠道方这两个方向,他暂时为歌源问题找到了一条可能的出路。虽然前路依然困难重重,但至少不再是坐以待毙。
回到店里,他把和李前进的谈话内容告诉了苏晚晴。苏晚晴听完,眼神复杂地看着林凡:“林老板,你总是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虽然听起来有点…异想天开,但说不定真能成。”
林凡笑了笑:“事在人为。总不能被这点困难卡住脖子。‘新风之声’的计划,咱们抓紧筹备起来,先做出个样品看看效果。”
“好!”苏晚晴用力点头,眼中重新燃起了斗志。
歌源的瓶颈,像一块坚冰,被林凡用超前的思路和不懈的努力,凿开了一道裂缝。虽然离彻底解决还很遥远,但希望之光,已经透过裂缝照射进来。林凡知道,真正的挑战,永远在于将想法变为现实。而他和他的伙伴们,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新的征程,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