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集过后第三日,孙策的请柬便送到了你的案头。措辞直接而热情,邀你至城外的军营“一叙”,言明“仰慕才学,欲请教兵法,望勿推辞”。这符合孙策一贯的作风,雷厉风行,目标明确。
你欣然应约。依旧是一身士子袍服,带着陈七,骑马前往城西大营。尚未靠近,便能感受到一股肃杀凛冽之气,与曲阿城内的温软氛围截然不同。营寨连绵,旌旗招展,巡逻士卒眼神锐利,动作矫健,显是百战精锐。
通报之后,一名亲卫引你入内。中军大帐并不奢华,却宽敞肃穆,壁上悬挂着江东地域图,一侧兵器架上林立着刀枪剑戟。孙策并未端坐主位,而是站在沙盘前,正凝神推演着什么。他今日换上了一身轻便的戎装,更显英武逼人。
见你进来,他放下手中代表兵卒的小旗,大笑着迎上:“陈公子果真信人!快请坐!”他挥手屏退了亲卫,连陈七也被礼貌地请到帐外等候。帐内只剩下你们二人。
“那日雅集,公子一言,令策回味良久。”孙策亲自为你斟了一碗酒,目光灼灼,“‘刚柔并济’,道理易懂,行之却难。策性情急躁,惯用雷霆手段,常被人诟病过于酷烈。今日请公子来,便是想听听,公子认为,在如今江东局面下,该如何行这‘刚柔并济’之道?”
他问得直接,毫不绕弯子,眼神坦诚而充满期待。你知道,这不是客套,他是真心求教。
你略一沉吟,目光投向那精致的沙盘,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刘繇、严白虎等残余势力的分布。
“将军既以军务相询,竹便冒昧,以兵事为例。”你起身走到沙盘旁,指尖虚点几处要害,“将军用兵如神,横扫江东,势如破竹,此乃‘刚’之极致,无人可挡。然,平定之地,需‘柔’以抚之。”
你条分缕析:“其一,军纪需刚,然抚民需柔。战胜之后,约束部卒,严禁劫掠,安抚流亡,使民知将军之兵乃王者之师,非流寇之辈。如此,则抵抗之心自消,归附之意渐生。”
孙策若有所思,微微颔首。
“其二,法令需刚,然用人需柔。”你继续道,“江东初定,人才匮乏。对于当地豪强、降将,除首恶必惩以立威外,余者当示以宽宏,量才录用。即便如刘繇旧部,其中亦不乏可用之才,若一味斩尽杀绝,恐逼其死战,或使其转而投靠袁术、曹操,徒增强敌。”
听到这里,孙策眼中精光一闪,显然被触动了心思。他之前确实倾向于以强硬手段清理旧势力。
“其三,战略需刚,然外交需柔。”你的手指在代表袁术和北方曹操的区域划过,“将军虽勇,然江东基业未稳,不宜四处树敌。对袁术,可暂虚与委蛇,借其名号以减少阻力,对北方,需谨慎观察,未到决裂之时,不必主动挑衅。此谓‘韬光养晦’,积蓄实力。”
你侃侃而谈,将“刚柔并济”的理念具体化为一条条切实可行的军政方略。这些策略,既有对孙策现有政策的肯定与补充,也有对他潜在隐患的提醒与修正,深入浅出,切中要害。
孙策听得极为专注,时而皱眉思索,时而拊掌称妙。他看你的眼神,从最初的欣赏,逐渐变为震惊,再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敬佩与极度兴奋的光芒。
“妙!太妙了!”待你语毕,他猛地一拍沙盘边缘,震得上面的小旗乱晃,“公子真乃天赐我孙伯符之良师益友!此等见识,便是公瑾(周瑜)也未曾如此系统地与策分说!若早得公子,策何必走那许多弯路!”
他情绪激动,忍不住上前一步,几乎要抓住你的手臂,那炽热的目光毫无保留地投在你脸上,充满了找到知音的快慰和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将眼前这个“瑰宝”牢牢握在手中的强烈渴望。
“公子,”他声音低沉了些,带着前所未有的诚恳,“留在江东,助我,如何?策必以师友之礼相待,与你共图霸业!”
这一刻,你清晰地感受到,孙策被吸引的,绝非一副皮囊。他为你展现的、超越他身边所有谋臣将士的远见卓识所彻底折服。
这种心灵的震撼与智慧的吸引,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完全忽略了“陈竹”外在的性别表象,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独一无二、必须得到的“灵魂”。
你微微后退半步,保持着一个恰当的距离,拱手道:“将军厚爱,竹感佩于心。然竹乃游学之身,志在四方,尚需时日考量,还请将军见谅。”
你没有直接拒绝,留下了余地。
孙策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很快被更浓的兴趣取代。他朗声笑道:“无妨!策有的是耐心!只要公子在江东一日,策便日日请教!”
这次军中论策,让你在孙策心中,彻底从一个“有才学的世家子”,变成了一个让他心生激赏、极力想要挽留的“无双国士”。
而那种因极度欣赏而萌芽的、连他自己都尚未明晰的特殊好感,已然悄然种下。
你知道,周瑜那边,恐怕也不会安静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