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将四合院染上一层温暖的橘红。前院李家的小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气,混合着小米粥谷物清香,勾得人食欲大增。
院门外传来清脆的车铃声。李建国放下手里的报纸,透过窗户望去,只见儿子李成钢推着那辆半旧的自行车进了院门,后面坐着刚下班的简宁。简宁脸上带着一丝工作后的疲惫,却也掩不住新婚不久的光彩。她轻盈地跳下车后座,揉了揉坐得有些发麻的腰。
“爸,妈,我们回来了!”李成钢把车子稳稳地支在屋檐下,习惯性地锁好。简宁也笑着向屋里的公婆打招呼:“爸,妈,饿了吧?我们这就洗手吃饭。”
屋内,李母王秀芬已经摆好了碗筷,四四方方的小饭桌上是一大盆热气腾腾的白菜炖粉条,里面零星地点缀着几片难得的肥肉;一盘拌了香油和蒜末的拍黄瓜;几个二合面馒头,还有一盆小米粥。妹妹李雪姣帮着端粥,眼睛却滴溜溜地往门外看,小声嘀咕:“嫂子回来啦!哥的车铃真响。”她对这位漂亮又知书达理嫂子既敬佩又带着点小崇拜。
一家人围坐桌边,开始了寻常却又温馨的晚餐。话题自然围绕着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琐事。聊了几句厂里和分局的趣闻后,李建国放下手里的窝头,清了清嗓子,目光落在儿子和儿媳身上。
“成钢,小宁,今儿个下午,院里出了点事儿。”李建国的语气带着点无奈,也带着点作为父亲和长辈的威严总结。
李成钢和简宁都停下了筷子,看向李建国。李成钢问:“爸,出啥事了?院里又有纠纷?”作为片警,他对院里的风吹草动格外敏感。
“是傻柱和刘海中。”李建国简要把下午傻柱如何挑衅刘海中,两人如何扭打起来,他自己和其他邻居如何上前拉架,尤其是如何用“成钢和简宁马上要下班回来,带他回派出所冷静”的话震慑住傻柱的过程,原原本本地讲了一遍。他重点描述了傻柱听到派出所和警察名字后“那股混劲儿一下子就泄了”、“立马认怂”的反应。
李成钢听完,眉头微蹙,拿起窝头咬了一口,慢慢嚼着,似乎在思考。片刻后,他咽下食物,语气带着一种既是民警分析又是街坊邻居了解的透彻:
“爸,您处理得对。对付傻柱这种混不吝的,就得搬硬道理镇着他。他这人吧,其实挺可怜,也挺可恨。”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带着清晰的判断,“您想想,他爹何大清当年跟着白寡妇一跑,把他和雨水那么小就扔在这院里,自生自灭。虽说一大爷和聋老太太管教,可那一大爷和聋老太……哎不说院里的人都清楚!但终究是缺乏真正大人的引导和管教。这从小没了爹妈管束的孩子,性子就容易走偏。没人给他立规矩讲道理,他可不就靠着拳头和那张臭嘴在院里混?愣头愣脑,一点就着,容易惹事,也容易被人利用。”
李成钢的分析直指傻柱性格形成的根源——家庭教育的缺失。他接着话锋一转,带着几分郑重地提醒父亲:“爸,有件事您得当心点。傻柱这人心眼小,记仇。今天您当着那么多人面把他镇住了,他面子上肯定过不去,心里指不定怎么窝火呢。您别忘了他是在轧钢厂三食堂当班长!您中午在厂里吃饭,可千万别去他那三食堂窗口打饭!”
“为啥?”李母王秀芬立刻紧张起来,放下碗筷,关切地问。
“妈,您是不知道他们食堂那点‘门道’。”李成钢解释道,语气带着几分了然,“这叫‘抖勺’!您去打一份菜,他看您顺眼,那一勺下去,实实在在,肉片都能多抖几块给您;看您不顺眼?嘿,他手腕那么轻轻一抖!看着勺里满满当当,等落到您碗里,能给您抖掉一大半!就剩下点汤汤水水和不值钱的边角料。您还挑不出理儿,人家一句话‘正常打菜,份量就是这样的’,您能怎么办?为这点小事,值当再去跟他掰扯、甚至闹到厂里去吗?还不够丢人烦神的!”
李成钢的话生动地描绘了食堂里“厨霸”的小动作,听得王秀芬直皱眉:“哎呦喂,还有这么一手啊?那也太缺德了!老头子,你可听见了?中午吃饭躲着点他那窗口!别去触霉头,省得饭都吃不饱还惹一肚子气!”
李建国沉稳地点点头:“嗯,知道了。不去他那便是。”他作为厂里的老师傅,工人食堂这点猫腻他自然懂,只是儿子如此郑重其事地提醒,让他也更上心了。
这时,一直安静听着,眼神若有所思的简宁开口了。她放下筷子,声音平和却带着民警特有的分析感:
“爸,妈,成钢说的对,小心‘抖勺’是必要的。不过从傻柱的行为模式来看,他的性格确实很有特点。冲动型人格倾向明显,情绪管理能力很差。一点火星就能把他点着,而且动手快过动脑。但同时,他内心深处又藏着很强的自卑感——因为出身问题(何大清私奔留下污点),因为没读过什么书,因为厨子身份在有些人眼里‘不入流’。这种自卑和外在表现出的混不吝、好勇斗狠,其实是硬币的两面。他需要靠拳头和嘴巴来证明自己不好惹,掩盖内心的脆弱和不安全感。今天他被爸用‘警察’身份镇住,除了害怕派出所本身,恐怕也有一瞬间戳破了他强装外壳的难堪。这种人,硬碰硬容易激化矛盾,但像爸今天这样,用他真正忌惮的权威(警察)点到为止地压制,反而是最有效的短期处理方式。长期来看,除非他自己经历重大挫折或者有真正让他信服的人持续引导,否则很难改变。”
简宁的分析更加深入,结合了公安工作中对人的观察,点出了傻柱性格的复杂性(自卑与自负并存)以及行为模式(冲动型),让饭桌上的讨论提升了一层认知高度。
一直埋头喝粥的妹妹李雪姣,这时抬起头,眨巴着大眼睛,带着少女的单纯和一丝困惑插话了:
“可是哥,嫂子,我觉得雨水就很好啊!她跟她哥傻柱一点都不像!雨水多文静啊,学习也好,说话细声细气的,见人有礼貌。虽然她哥总咋咋呼呼的,但她从来不跟着闹,感觉……感觉像是两个世界的人。”
小雪姣的观察很直观。李建国听了点点头:“雨水那丫头是不错,懂事儿,也争气。可惜摊上那么个不着调的哥。” 王秀芬也叹道:“是啊,雨水是个好孩子,偏偏命苦……老何家这兄妹俩,真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何雨水的存在,仿佛是对傻柱性格成因的一个反证,同样是失去父母的孩子,因为性别处境的不同以及聋老太太、易中海等人更直接的庇护(相对于对傻柱的“放养”式约束),性格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李建国端起粥碗,喝了一大口,总结道:“总之,咱家跟傻柱,井水不犯河水。成钢提醒得好,我以后中午吃饭注意点,不去三食堂。你们当警察的,工作上也多留心,这种人在街面上,也是不稳定因素。” 他看向儿子和儿媳,眼神里是父亲的关切和对他们工作的理解。
李成钢和简宁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简宁微笑着说:“爸,您放心,我们会注意的。吃饭吧,粥都快凉了。” 她重新拿起筷子,给李建国夹了一筷子粉丝,“您多吃点。”
小小的饭桌上,家庭的气息重新弥漫开。油灯的暖光下,一家人继续着平静的晚餐。关于傻柱和刘海中这场风波的讨论暂时告一段落,但李建国心中记下了儿子的提醒,李成钢和简宁的脑海里,也再次加深了对这个“不安定邻居”的认知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