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春日总带着几分温润的潮气,星砚工作室的玻璃幕墙外,玉兰花苞正悄悄舒展花瓣,而室内的会议桌前,一场关于“双领域协同发展”的战略会已持续了三个小时。顾砚深指尖按压在投影幕布的交叉点上,那里清晰标注着“家居”与“服装”两大业务板块的联动图谱——从苏州桑蚕丝面料的共享供应链,到苏绣工艺的跨品类应用,再到全球客户数据的互通分析,每一条线都延伸出密密麻麻的实践案例,像极了苏绣底稿上那些勾勒全局的经纬线。
“联合系列家居在全球的复购率稳定在48%,其中有12%的客户明确表示,会关注我们后续推出的服装产品。”陈默将最新的客户调研数据投在幕布右侧,柱状图上代表“跨品类兴趣”的蓝色部分正稳步攀升,“东京门店上个月做的‘家居+服装’体验活动,到场客户中有37%同时预订了定制款床品和桑蚕丝衬衫,这个数据远超预期。”
苏晚星随手拿起桌角的面料样本——那是一块混纺了桑蚕丝与有机棉的布料,米白色底面上用浅金色苏绣绣着简化的椰枣叶纹,边缘还留着服装剪裁时的针脚印记。“这是为迪拜市场准备的‘双用面料’,既可以做沙发靠垫套,拆开缝线、调整版型后,就能变成一件宽松的家居长袍。”她将面料展开,指尖沿着绣纹滑动,“之前迪拜酋长订购沙发时,他的夫人就问过能不能把靠垫上的纹样用到衣服上,现在我们不仅实现了,还让面料本身具备了‘一材两用’的灵活性。”
这个“双用面料”的灵感,源自去年东京市场的一次意外反馈。当时有位日本客户买了“定制款”床品后,特意联系客服,说想把枕套上的远山纹绣在睡衣上,“每天睡前看到,醒来也能看到,会觉得很安心”。这个需求让苏晚星意识到,家居与服装本质上都是“围绕人展开的生活场景载体”,客户对某类纹样、面料的喜爱,很可能会从一个领域延伸到另一个领域。
会后,设计部立刻成立了“跨品类设计小组”,小陈和负责服装线的设计师林薇搭档,率先从面料和纹样入手,打通两个领域的设计壁垒。他们把家居线中经过市场验证的经典纹样——如北美市场受欢迎的“羽翼纹”、欧洲市场青睐的“竹影纹”、印度市场热捧的“莲花纹”——重新拆解,提取核心元素后,适配到服装的剪裁结构中。比如将家居沙发上的“羽翼纹”简化,用细针苏绣绣在衬衫的袖口和领口,既保留了辨识度,又不会显得繁复;把床品上的“竹影纹”做成提花图案,织进轻薄的真丝连衣裙里,走动时纹路会随光线变化,像极了风吹竹林时的光影晃动。
面料方面,生产部老张牵头整合了供应链。原本家居线用的桑蚕丝面料,需要更挺括的质感以保持家具软装的立体感,而服装线则需要更柔软、垂坠的面料。老张团队经过十几次调试,研发出一种“梯度密度”的桑蚕丝面料——面料边缘采用每厘米28针的高密度织造,保证耐用性,适合做家居靠垫套;中间部分则降到每厘米24针,触感更柔软,可用于服装制作。同一块面料,通过不同部位的密度差异,同时满足两个领域的需求,不仅降低了30%的面料损耗,还让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了25%。
首批“家居同源”服装系列在米兰时装周期间推出时,立刻引起了轰动。秀场的布置本身就充满了“场景融合”的巧思——t台两侧摆放着联合系列的“竹影纹”沙发和“莲花纹”地毯,模特身着绣有同款纹样的真丝套装,从沙发旁缓缓走过,仿佛是从一个精心布置的家中走出来的主人。一位意大利时尚博主在直播中惊叹:“我从来没想过,沙发上的纹样能这么自然地出现在衣服上,现在我既想把这套衣服带回家,也想把那套沙发搬回家!”
秀后订单数据印证了这种协同效应的威力。米兰当地的奢侈品百货La Rinascente一次性订购了500件“羽翼纹”衬衫和300套“竹影纹”沙发,还特意在商场开辟了“星砚生活空间”专区,将服装与家居产品搭配陈列。专区开业当天,有位客户试穿衬衫后,看到旁边沙发上的同款纹样靠垫,当即决定整套购买:“这样家里的衣服和家具能呼应上,感觉生活都变整齐了。”
这种“场景化陈列”很快被复制到全球各地的门店。纽约门店将“多功能沙发”与可拆袖的家居外套摆在一起,向客户展示“窝在沙发上办公时,外套拆袖更方便”;东京门店则在“定制款”床品旁摆放同款纹样的睡衣,主打“睡前放松的仪式感”;迪拜门店的“椰枣叶纹”长袍与沙发靠垫套并排陈列,吸引了不少注重家族文化传承的客户——他们会为全家人订购同款纹样的服装,再搭配一套沙发,用于家庭聚会时的场景布置。
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和销售场景上,更深入到了客户服务与数据运营层面。星砚团队搭建了一套“客户需求共享系统”,将家居线客户反馈的“面料柔软度偏好”“纹样审美倾向”,与服装线客户的“尺码需求”“穿着场景习惯”整合分析。比如数据显示,北美市场有65%的家居客户喜欢“深坐深”的沙发,且常在家办公,对应的服装客户中,有58%更偏好宽松版型、带口袋的衬衫——设计部据此调整了北美市场的服装产品线,在衬衫侧面增加了隐藏式口袋,方便客户放置手机或钢笔,同时将沙发扶手的USb接口设计延伸到服装上,推出了带磁吸充电模块的马甲,满足客户“移动办公”的需求。
这套系统还帮团队发现了一个隐藏的消费群体——“亲子家庭”。东京市场的反馈显示,购买“定制款”床品的客户中,有42%是有孩子的家庭,他们希望床品“耐脏、易清洗”,同时“图案不要太幼稚”;而服装线的客户中,有35%的家长在寻找“能和孩子穿亲子装,但又不失成人质感”的产品。基于这个发现,团队推出了“亲子家居+服装”套装:成人款衬衫绣着简约的远山纹,儿童款则用同样的纹样,但缩小比例、增加浅粉色调;配套的床品上,远山纹的边缘会绣上小小的卡通云朵,既满足孩子的审美,又不会让成人觉得突兀。套装推出后,东京门店的亲子客户复购率直接提升到了60%,不少客户还在社交平台分享“全家穿同款、睡同款”的照片,形成了自发传播。
然而,双领域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并非全是坦途。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供应链的复杂度也随之提升——桑蚕丝原料的需求量激增,苏州本地的蚕茧供应一度出现短缺;同时服务家居和服装两个领域的客户,客服团队需要掌握的产品知识成倍增加,初期常出现“回答错洗涤方式”“混淆纹样适配场景”的问题;更具挑战性的是,不同地区对家居和服装的环保法规要求不同,比如欧盟对服装的化学物质残留标准比家居更严格,而北美对家居的防火等级要求高于服装,如何同时满足这些差异化标准,成了团队必须攻克的难题。
为解决原料短缺问题,苏晚星再次飞往苏州,与当地蚕农合作社签订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她不仅承诺提高蚕茧收购价格,还联合农业技术部门,为蚕农提供有机养殖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蚕茧品质。同时,团队还在浙江、四川等地考察,建立了三个备用蚕茧基地,形成“主基地+备用基地”的供应模式,确保原料供应的稳定性。针对客服团队的知识储备问题,培训部开发了“双领域知识图谱”培训体系,将家居和服装的产品信息按“面料-纹样-工艺-法规-场景”分类,制成交互式手册,客服人员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查询,还能参与模拟客户咨询的实战演练。三个月后,客服的问题解决率从最初的75%提升到了98%,客户满意度也随之上升。
应对差异化的环保法规,则需要更精细化的品控管理。生产部在苏州面料厂建立了“双标准检测实验室”,针对家居和服装产品分别设置检测流程:服装面料需要额外进行“皮肤刺激性测试”,确保符合欧盟的REAch法规;家居面料则要通过“防火性能测试”,满足北美cpSc的标准。实验室还引入了“全流程追溯系统”,每一批面料从蚕茧收购、织造、染色到成品,都有专属的二维码,扫码就能查看对应的检测报告和合规证明,无论是家居客户还是服装客户,都能清晰了解产品的环保指标。
这套品控体系在一次欧盟抽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一批发往巴黎的“莲花纹”连衣裙和配套靠垫套,被海关随机抽检,要求提供“染料重金属含量检测报告”。客服团队通过二维码,在5分钟内就调取了对应的检测数据,证明所有指标均符合欧盟标准,货物顺利通关。巴黎门店的店长反馈:“客户看到我们能这么快提供合规证明,对品牌的信任度更高了,有位客户还说,‘买你们的产品,不管是衣服还是沙发,都觉得放心’。”
随着双领域协同效应的不断深化,星砚的品牌影响力也从家居行业延伸到了时尚领域。2026年下半年,全球知名时尚杂志《Vogue》特意为星砚做了一期专题报道,标题是《从沙发到衬衫:苏绣如何缝合两个领域的美学》。报道中提到,星砚的创新之处在于“没有把家居和服装当作两个独立的业务来运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活美学生态’——客户购买的不是单一的产品,而是一种贯穿日常的审美体验”。
专题报道发布后,星砚接到了不少跨界合作的邀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与意大利奢侈皮具品牌tods的合作——双方计划联合推出“苏绣皮革系列”,将星砚的苏绣工艺应用到tods经典的豆豆鞋和手袋上,而星砚则会用tods的皮革边角料,制作家居沙发的靠垫套和装饰挂件。这个合作既延续了星砚“可持续文化融合”的理念,又通过tods的全球渠道,进一步扩大了苏绣工艺的影响力。
合作启动仪式在苏州举行时,tods的cEo亲自来到现场,看着苏绣师傅用细针在皮革上绣出“竹影纹”,不禁感叹:“我从来没想过,皮革还能和刺绣结合得这么完美。星砚让我们看到,传统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走进日常生活、跨越不同领域的鲜活力量。”
仪式结束后,顾砚深和苏晚星并肩走在苏州的古巷里,巷边的蚕农合作社传来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不远处的面料厂正在赶制发往全球的订单,设计部的小陈则在微信上发来“可持续系列”的新草图——那是一款用回收服装面料编织的家居地毯,上面绣着从各地客户照片中提取的“生活符号”:洛杉矶客户的电脑、东京孩子的玩具、迪拜的椰枣树、伦敦的晨雾远山。
“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苏州找面料时的样子吗?”苏晚星突然停下脚步,看着巷口那棵老槐树,“当时我们还在担心,苏绣这么传统的工艺,能不能被国际市场接受。”
顾砚深笑着点头,指尖轻轻拂过她袖口的远山纹绣——那是他们去年结婚时,苏晚星亲手绣的。“现在我们不仅让它被接受了,还让它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场景里,开出了不一样的花。”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天空,春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落在古巷的青石板上,也落在他们身后那串延伸向全球的足迹里,“持续发展不是指走得多快,而是指走得有多稳,能把每一个遇到的挑战,都变成下一个机会的起点。”
当晚,星砚的全球团队收到了一封联名邮件,邮件里附着那张“生活符号”地毯的草图,以及一段顾砚深和苏晚星共同写下的话:“我们的业务或许分为家居和服装两个领域,但我们的初心始终只有一个——用有温度的工艺,连接不同的文化,温暖每一个人的日常。未来,我们会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让苏绣的针脚,绣出更多跨越边界的生活美学。”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上海的夜空已经亮起了灯火。设计部的灯还亮着,小陈和林薇正在讨论地毯的配色;生产部的老张在视频会议里和欧洲的合作伙伴确认环保标准;市场部的陈默则在整理下个月“东方织梦”展厅的开业计划,表格里新增了“服装与家居搭配体验区”的条目。
窗外的玉兰花已经完全绽放,洁白的花瓣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柔。苏晚星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的车水马龙,突然觉得,所谓的持续发展,从来不是一个宏大的口号,而是由无数个具体的细节组成的:是为东京客户调整的面料柔软度,是为欧盟市场准备的溯源文件,是将靠垫纹样变成衬衫绣纹的巧思,是用回收面料编织的客户记忆。这些细节像苏绣的针脚一样,密密麻麻,却又有条不紊,最终织成了一幅跨越领域、连接全球的生活美学画卷。
而这幅画卷,还在继续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