葆仁堂的吊扇慢悠悠转着,把药香吹得满屋子飘。陈砚之刚给靠窗的病人扎完针,林薇正低头往药臼里捣着川贝,忽然听见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女人的哭腔。
陈医生!林医生!救救我闺女!一个中年女人抱着个约莫十岁的女孩闯进来,女孩脸烧得通红,嘴唇却干得起了皮,蜷缩在女人怀里,嘴里哼哼着冷...热...
林薇赶紧放下药杵迎上去:快放诊疗床上,我先量个体温。她抽出体温计夹在女孩腋下,手指搭在女孩手腕上,脉跳得又快又浮,皮肤摸着烫得像揣了个热水袋,却一个劲儿喊冷,这是...
是寒热往来。陈砚之走过来,掀开女孩额前的碎发,用手背贴了贴,体温估计得有三十九度往上,看看舌苔。
女人慌忙捏开女孩的嘴,林薇举着小电筒照进去:舌红苔黄腻,还有点干呕,刚才在路上是不是吐了?
吐了三次!女人抹着眼泪,早上还好好的,吃了半碗冰粥,中午就说头晕,接着就烧起来,一会儿说冷得发抖,盖了两床被子还喊冷,一会儿又掀被子说热得喘不上气,折腾得厉害!
陈砚之从药柜里抽出几张处方纸:林薇,记方子。这是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才会一会儿冷一会儿热。
柴胡得用多少?林薇拿起笔,笔尖悬在纸上。
柴胡12克,陈砚之边说边抓药,柴胡能透邪外出,把半表半里的邪气压下去。但光用柴胡不够,得配黄芩,6克,清里热,她舌苔黄腻,内热不轻。
女孩突然烦躁地蹬腿,喊着,女人赶紧要去倒水,林薇拦住她:别给凉水,越喝越糟。她转身从保温壶里倒出温温的生姜红枣水,用小勺喂进去,喝点这个,补点津液,还能防着邪气往里面钻。
半夏10克,陈砚之继续报药名,她刚才吐了,半夏能和胃止呕,配着生姜3片,姜半夏温性更足,适合她这种又吐又怕凉的情况。
女人看着女孩喝了两口糖水,稍微安静点了,又问:要不要扎针?我家娃怕疼,但要是能好得快,我按住她!
林薇笑了笑:不用扎针,先用药试试。实在不行,咱们有耳穴压豆,贴在耳朵上,一点不疼。她指着女孩耳朵,你看这儿,对应胃的位置都红了,等下贴个王不留行籽,能帮着止吐。
人参6克,陈砚之抓了把党参替代,她吐了几次,正气虚了,得补补,但不能用太猛的,党参性平,刚好。甘草5克调和诸药,再加点大枣3枚,跟生姜配着,就是小柴胡汤的底子。
他把药材往秤上放,忽然停住:等等,她刚才喊渴得厉害,舌苔也干,加麦冬10克,生津止渴。
林薇把药方抄好,递过去:阿姨您看,这药得先泡20分钟,水没过药材两指,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20分钟,倒出来再加水煎第二次,两次药汁混在一起,分三次喝,温着喝,别放凉。
女人接过药方,又盯着女孩通红的脸:她这烧啥时候能退啊?要不要用退热贴?
别用那冰凉的,陈砚之摇头,她本就寒热交替,外贴凉的会把邪气闷在里面。等会儿我给她做个中药灌肠,用柴胡、黄芩、板蓝根熬成汁,从肛门灌进去,退热快还不刺激胃。
林薇已经在准备灌肠用的器具,边消毒边说:阿姨您放心,这法子比打针舒服多了,娃不会闹的。灌完躺15分钟,让药劲儿透透。
正说着,女孩又开始发抖,牙齿咬得咯咯响。陈砚之赶紧取了根艾条,点燃后在她肚脐周围温灸:灸灸神阙穴,能散寒。艾烟袅袅升起,女孩果然不抖了,呼吸也平稳些。
这就见效了?女人惊喜地问。
暂时压一压,林薇帮着调整艾条高度,等药煎好喝下去才管用。对了阿姨,她刚才吃的冰粥,剩下的可别再吃了,生冷的最伤脾胃,邪气得逞全靠这个呢。
女人连连点头:再也不敢了!都怪我,看天热就买了冰粥,哪知道她这么不经冻。
陈砚之把煎药的砂锅放在炉子上,火苗舔着锅底,药香渐渐浓起来。等她烧退了,再给她开点健脾的药,他对林薇说,刚才摸她肚子,鼓鼓的,是积食没化,得消消积。
嗯,用保和丸加减就行,林薇应着,手里已经捏好了耳穴贴,小心翼翼往女孩耳朵上贴,你看,贴这儿,想呕的时候就按按,很方便。
女孩迷迷糊糊睁开眼,看着林薇手里的小药丸,没力气说话,却也没躲。林薇趁机又喂了两口姜枣水,轻声说:等下喝完药睡一觉,醒了就不难受了,阿姨给你带了块山楂糕,好了就给你吃。
药煎好时,夕阳正透过老槐树的叶子,在药汁里撒下碎金似的光。陈砚之把药汁滤出来,晾到温凉,林薇用小勺一点点喂,女孩居然没吐,乖乖喝了小半碗。
真乖,林薇擦掉她嘴角的药渍,剩下的晚点再喝,咱们先灌肠退热。
女人看着女儿呼吸渐渐平稳,眼眶又红了:你们这儿不光治病,还这么细心,比大医院强多了。
陈砚之收拾着药材,头也不抬地说:都是街坊,该做的。等她好利索了,过来给我们送把自家种的青菜就行。
林薇笑着补充:对,青菜能帮着消食,刚好给她煮面吃。
吊扇还在转,把药香、艾香和窗外的槐花香搅在一起,漫出葆仁堂的门,飘向巷子里晚归的人影。女孩的体温,正随着这慢慢流淌的时光,一点点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