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的一个深夜,清北园里静悄悄的。张晨风独自坐在宿舍的书桌前,台灯的光晕在墙上投下他沉思的剪影。
桌上摊着几张写满字的稿纸,最上面一行写着未来十年技术发展路线图。
前几天发生的事还历历在目。那天晚上他从实验室回宿舍,在一条僻静的小路上突然被几个带刀的陌生人围住。要不是马强及时出现,后果不堪设想。事后调查发现,这些人竟然是周氏集团派来的,目的就是要给他一个大的。
风哥,你得加快进度了。马强当时神色凝重地说,对方已经狗急跳墙了。
这件事像一记重锤,敲醒了张晨风。他意识到,仅靠别人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作为重生者,他必须利用自己的先知优势,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商业帝国。
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第一个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现在是2009年,水果手机进入龙国还不到一年,安宁系统也才刚刚起步。这是一个绝佳的时间窗口。
但是从哪里切入呢?他自言自语道。
第二天一早,张晨风就跑到图书馆查阅最新的行业报告。在期刊阅览室,他遇到了苏晚晴。
这么早?苏晚晴有些惊讶地看着他面前堆成小山的资料。
有点事要研究。张晨风把一份关于3G网络发展的报告推给她看,你看,现在移动互联网用户才刚过亿,但增长速度惊人。
苏晚晴翻了几页,若有所思:所以你打算往这个方向发展?
不只是发展,张晨风压低声音,是要抢占先机。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张晨风像着了魔一样搜集资料。他不仅查阅学术论文,还经常跑到中关村,跟那些卖手机的小贩聊天,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
现在最火的是诺基亚N97,一个小贩告诉他,但最近问水果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个信息让张晨风坚定了方向。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智能手机会在未来三年内爆发,必须提前布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他一个大学生,要资金没资金,要人脉没人脉,怎么切入这个行业?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张晨风在参加一个创业沙龙时,偶然听到几个投资人在讨论移动互联网的未来。
现在做App太早了,网络条件根本不成熟。一个中年投资人摇着头说。
但正是现在布局,才能抢占先机。另一个年轻些的投资人反驳道。
张晨风鼓起勇气走上前去:我觉得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就在这两三年内。现在3G网络正在快速普及,智能终端的价格也在下降...
他条理清晰的分析让几个投资人都愣住了。沙龙结束后,那个年轻投资人主动递给他一张名片:我是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你对这个领域很有见解啊。
这次偶然的交流给了张晨风很大启发。他意识到,与其自己单打独斗,不如先借助现有的平台和资源。
第二天,他给苏墨发了封长邮件,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看法。令他意外的是,苏墨很快就回复了,还约他见面详谈。
你的判断很准确,苏墨在咖啡厅里对他说,但现在直接做硬件风险太大。我建议先从软件和服务入手。
这个建议让张晨风豁然开朗。对啊,为什么非要一开始就做手机呢?完全可以先开发App,积累用户和经验。
接下来的一个月,张晨风白天上课,晚上自学安宁开发。他拉着计算机系的几个同学,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开始开发一款音乐播放器App。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播放器,他在第一次团队会议上说,而是一个能够智能推荐音乐的个性化平台。
这个想法在2009年相当超前,团队成员都表示怀疑。但张晨风坚持自己的判断,他知道这就是未来的方向。
开发过程并不顺利。当时的安宁系统还很简陋,开发工具也不完善。团队经常为了一个小bug折腾到深夜。
风哥,这太难了,一个成员抱怨道,我们现在做这个是不是太早了?
正因为难,才说明我们走在正确的路上。张晨风鼓励大家。
转机出现在六月底。他们的demo版本在一个开发者大赛中意外获得了二等奖,还引起了几个投资人的注意。
这个创意很有意思,评委之一的雷均赛后特意找到张晨风,你们团队考虑过融资吗?
这句话让张晨风看到了希望。但他很清楚,现在还不是融资的最佳时机。他需要先把产品做得更完善。
七月的京城已经酷暑逼人。在一个闷热的夜晚,张晨风独自在宿舍完善他的规划图。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和尝试,他终于确定了未来三年的发展重点:
第一阶段(2010年):完善音乐App,积累首批用户
第二阶段(2011年):推出个性化推荐功能,建立技术壁垒
第三阶段(2012年):向硬件领域延伸,开发智能耳机
这个计划看起来循序渐进,但张晨风心里清楚,每一步都要抢在竞争对手前面。他记得很清楚,大米公司就在2010年成立,他必须加快脚步。
张晨风站在宿舍窗前,听着校园里的蝉鸣。他的科技之路,才刚刚开始。
这一次,他不仅要成功,还要建立起无人能敌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