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日清晨,山东寿光的阳光带着盛夏特有的热烈,穿透层层薄雾洒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距离市区20公里外的一片开阔地,被一圈银白色的灵能防护网围出了100亩方正区域——这里就是联盟联合当地农业部门打造的“灵能农业试验田”,今天是正式启动的日子,也是暑假的第三天,田埂上已经站满了穿着蓝色工装的技术人员、戴着草帽的农业专家,还有闻讯赶来的周边农户,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好奇与期待。
试验田被清晰地划分成10个区块,分别种植着冬小麦、番茄、黄瓜、生菜等6种常见作物,每块田的地头都竖着一块电子显示屏,上面实时跳动着当前区域的光照强度、空气湿度、土壤肥力和灵能输出值。田埂两侧,每隔5米就矗立着一根银色的灵能发射杆,顶端的球形传感器在阳光下反射着柔和的光,这是灵能调控系统的核心部件,能根据作物需求精准释放灵能。试验田西北角,几座现代化的白色大棚格外显眼,大棚顶部覆盖着特制的透光膜,膜内布满了细密的灵能传感器,旁边的简易厂房里,一台大型搅拌设备正在嗡嗡作响,那是刚建成的灵能肥料生产线,月产能可达10吨。
“张教授,所有灵能发射杆都已经校准完毕,灵能输出强度稳定在5单位\/平方米\/天,和您设定的2285年‘灵气生态农业标准’完全一致。”农业技术负责人老周拿着平板电脑,快步走到张杰身边。张杰穿着一件浅灰色的短袖衬衫,裤腿卷到膝盖,脚上沾着些许泥土,正蹲在小麦田边,用手轻轻拨开嫩绿的麦叶,观察着幼苗的生长状态。他身边放着一本泛黄的手册,正是2285年的《灵气生态农业技术规范》,书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还有几处画着灵能与作物生长的关联曲线。
张杰点点头,接过平板电脑仔细查看:“土壤湿度28%,光照强度lux,灵能分布均匀度92%,数据不错。但要注意,小麦拔节期对灵能的需求会增加,后续要根据苗情调整输出强度,不能一直保持5单位,不然会浪费灵能。”他指着手册上的曲线,“你看这里,2285年的数据显示,小麦拔节期灵能输出提升到7单位,产量能再提高10%,但不能超过8单位,否则会导致秸秆徒长。”
老周赶紧在笔记本上记下,脸上露出敬佩的神色:“还是您考虑得周全,我们之前只想着按标准来,没想到还要根据生长期调整。”正在这时,远处传来汽车引擎声,林岚和马宏带着几名技术人员走了过来。林岚背着她标志性的黑色设备包,手里提着一个银色的仪器箱,箱子里装着她最新研发的灵能传感器;马宏则穿着墨绿色的作训服,身边跟着两位头发花白的农业专家,正是联盟特意邀请的作物栽培和土壤肥料领域的权威——李教授和王教授。
“张教授,灵能传感器全部安装到位了!”林岚走到田埂边,打开仪器箱,拿出一个巴掌大小的传感器展示道,“这次的传感器精度达到0.1单位灵能,能实时监测作物叶片的灵能吸收量,还能自动传输数据到中央控制系统,比之前的版本灵敏3倍。”她指着大棚顶部,“大棚里每平方米都装了一个,露天田里每隔10米一个,保证能全面捕捉作物的生长数据。”
张杰接过传感器,仔细看了看接口:“很好,灵能吸收数据是关键,只有知道作物实际吸收了多少,才能精准调整输出参数,避免浪费。”马宏这时走了过来,身后的李教授和王教授正弯腰查看土壤样本。“张教授,两位专家已经初步检测了土壤,肥力中等偏上,适合种植小麦和蔬菜,但缺乏微量元素,灵能肥料正好能补充这一点。”马宏指着西北角的生产线,“生产线已经调试好了,第一批灵能肥料昨天已经生产出来,含1%的灵能晶体粉末,今天就能施用到田里。”
李教授直起身,手里捏着一把土壤,对众人说:“土壤有机质含量1.8%,氮磷钾比例基本合理,但锌、铁等微量元素不足,这也是当前很多农田的通病。灵能肥料里的晶体粉末不仅能提供能量,还能促进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要是效果好,将来推广开来,能大幅提升我国的粮食产量。”王教授补充道:“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观测计划,每天记录作物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每周检测一次土壤肥力变化,成熟后还要测定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确保数据的科学性。”
上午9时,启动仪式正式开始。马宏站在临时搭建的主席台上,看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试验田,声音洪亮:“灵能农业试验田的启动,是灵能技术从国防领域走向民生领域的重要一步!我们不仅要靠灵能技术守护家园,还要用它改善生活,让全国人民吃上更高产、更优质的粮食和蔬菜!暑假期间,我们会全程公开试验数据,欢迎各地农业技术人员前来交流学习,一起推动灵能农业的发展!”
掌声过后,众人纷纷走向各自负责的区域。张杰和老周留在中央控制室,调试灵能调控系统的参数;林岚带着技术人员,逐一检查传感器的数据传输情况;马宏协调工作人员,准备施用第一批灵能肥料;李教授和王教授则带着学生,在试验田的各个区块设置了观测点,开始记录初始数据。
中央控制室内,巨大的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试验田的各项数据,10个区块的灵能输出、光照、湿度等参数一目了然。张杰坐在操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将小麦区的灵能输出强度从5单位调整到5.5单位:“小麦刚进入拔节期,适当提高一点灵能,促进茎秆生长,但要注意控制,不能让它长得太细。”老周在一旁记录着参数:“明白,已经设置好自动调整程序,根据传感器的数据,每天凌晨2点自动校准输出强度。”
大棚里,林岚正拿着检测仪,测试番茄苗的灵能吸收量。传感器显示,番茄苗当前的灵能吸收量是4.2单位\/平方米\/天,接近饱和。“把大棚里的灵能输出降到4单位,番茄苗吸收不了那么多,过量会导致叶片发黄。”林岚对着对讲机说道,中央控制室的屏幕上,番茄区的灵能数值立刻开始下降。她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满意地点点头:“传感器反应很灵敏,数据传输也没有延迟,这样就能精准把控每一种作物的需求了。”
田埂上,施肥工作正在进行。工作人员推着特制的施肥车,将灰白色的灵能肥料均匀撒在田里。肥料颗粒细小,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清香,里面混合着肉眼不可见的灵能晶体粉末。马宏跟着施肥车,时不时抓起一把肥料查看:“肥料的湿度控制得怎么样?不能太干,不然容易扬尘,也不能太湿,会影响灵能释放。”负责施肥的工作人员回答:“湿度控制在15%,刚好符合标准,撒下去后能快速溶解在土壤里。”
就在这时,李哲快步跑了过来。他穿着白色的实验服,手里拿着一份检测报告,脸上带着焦急:“马主任,不好了!第一批灵能肥料的晶体粉末含量好像有问题!”众人心里一紧,纷纷围了过来。李哲是灵能肥料的研发负责人,之前一直在实验室调试配方,昨天才完成第一批生产。“昨天生产的时候,晶体粉末的添加比例好像弄错了,不是1%,而是5%!”李哲递过检测报告,上面清晰地写着“灵能晶体粉末含量:5.02%”。
“什么?”马宏脸色一变,“怎么会弄错?5%的浓度太高了,会不会烧苗?”李教授立刻说道:“肯定会!灵能晶体能量密度极高,5%的浓度远超作物的承受范围,施下去后,作物根系会被灼伤,严重的会直接枯死!”王教授补充道:“赶紧停止施肥!已经撒过的区域要立刻浇水稀释,不然损失就大了!”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马宏对着对讲机大喊:“所有施肥人员立刻停止工作!通知灌溉组,启动紧急灌溉系统,对已经施肥的1、2、3号小麦区和4号番茄区进行大水漫灌!”张杰和林岚也快步跑到1号小麦区,只见刚撒过肥料的田里,部分小麦苗的叶尖已经开始发黄,有些幼苗甚至出现了萎蔫的迹象。“情况不妙,必须尽快稀释!”张杰蹲下身,用手摸了摸土壤,感觉有些发烫——这是灵能晶体释放能量导致的。
林岚立刻拿出传感器,检测土壤中的灵能浓度:“土壤灵能浓度已经达到12单位,是正常水平的6倍!再不下水,这些小麦苗撑不过今天中午。”正在这时,灌溉系统启动了,一道道水流从田间的灌溉管道喷出,均匀地洒在土壤上。李哲站在田埂上,满脸自责:“都怪我,昨天生产的时候太着急,把配料比例弄错了,要是真的毁了试验田,我怎么向联盟交代……”
马宏拍了拍他的肩膀:“现在不是自责的时候,赶紧想办法调整配方!已经施肥的区域我们尽力补救,没施肥的区域要立刻生产出1%浓度的肥料,不能耽误农时。”张杰也说道:“5%的浓度虽然高,但也不是完全没救,大水漫灌能稀释一部分,再加上作物自身的调节能力,应该能保住大部分幼苗。你现在赶紧去生产线,把配方调整过来,确保后续的肥料没问题。”
李哲点点头,转身就往生产线跑去,脚步急促。李教授和王教授这时已经走到1号小麦区,仔细观察着幼苗的情况。“叶尖发黄是轻微灼伤,根系应该还没受损,大水漫灌后再补充一些生根剂,问题不大。”李教授说道,“但这次的教训很重要,灵能肥料的配方容不得半点差错,后续生产一定要严格检测。”王教授补充道:“我们可以在受损区域设置观测点,对比正常施肥和受损补救后的生长情况,说不定还能获得意外的研究数据。”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众人都在忙碌中度过。马宏协调工作人员,确保灌溉系统持续运行,同时安排技术人员检测土壤灵能浓度;张杰和老周在控制室调整参数,降低受损区域的灵能输出,避免加重作物负担;林岚带着技术人员,每隔半小时就检测一次作物的灵能吸收量和叶片状态;李教授和王教授则记录着受损幼苗的变化,指导工作人员施用生根剂。
中午时分,土壤灵能浓度终于降到了2单位,恢复到正常水平。受损的小麦苗虽然叶尖依旧发黄,但已经停止萎蔫,部分幼苗还长出了新的嫩叶。“太好了,保住了!”林岚看着检测仪上的数据,松了口气。马宏也露出笑容:“李哲那边已经调整好了配方,第二批灵能肥料的晶体粉末含量是1%,已经检测合格,现在可以继续施肥了。”
下午2时,施肥工作重新开始。这次,工作人员每撒完一个区域,都会用便携式检测仪检测肥料浓度,确保没有问题。李哲也来到田埂上,亲自监督施肥过程,脸上满是谨慎。“这次绝对不能再出错了,我已经在生产线上加装了自动检测装置,每一批肥料生产出来,都会自动检测晶体粉末含量,不合格的绝对不会出厂。”李哲对身边的马宏说道,语气坚定。
张杰这时正在大棚里查看番茄苗的生长情况。经过上午的补救,番茄苗已经恢复了生机,叶片翠绿,长势旺盛。传感器显示,番茄苗的灵能吸收量稳定在3.8单位\/平方米\/天,刚好处于最佳吸收范围。“灵能技术和农业结合,关键就在于‘精准’。”张杰对身边的林岚和两位教授说,“2285年,灵能农业已经普及,当时的农民只要在终端上输入作物种类和生长期,系统就能自动调整所有参数,产量比现在高30%,病虫害发生率几乎为零。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复刻甚至超越当时的技术。”
李教授点点头:“灵能农业的潜力太大了!传统农业受天气、土壤等自然条件限制,而灵能技术能人工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相当于给作物打造了一个‘理想家园’。要是能解决成本问题,将来在全国推广,我国的粮食安全就更有保障了。”王教授补充道:“我们刚才检测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灵能施肥区比传统施肥区高15%,这意味着作物的光合作用更强,积累的有机物更多,产量肯定会大幅提升。”
傍晚时分,所有区域的施肥工作全部完成。工作人员开始清理工具,技术人员则在控制室里整理当天的数据。林岚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曲线,兴奋地说:“今天的数据太理想了!灵能传感器捕捉到了作物吸收灵能的完整过程,中央控制系统也能精准调整输出参数,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她指着小麦区的数据,“小麦的灵能吸收量从早上的4.2单位提升到了5.1单位,株高也比昨天增长了0.3厘米,效果立竿见影。”
马宏走到控制室的窗边,看着夕阳下的试验田。金色的阳光洒在绿油油的作物上,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灵能发射杆的影子在田埂上拉得很长,远处的灵能肥料生产线已经停止运行,整个试验田一片宁静。“暑假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两个月,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马宏感慨道,“等这些作物成熟,要是产量真的能提升20%,那就是给全国人民最好的礼物。”
张杰拿起桌上的《灵气生态农业技术规范》,翻到其中一页,上面画着一片丰收的麦田。“2285年,灵能农业让全球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解决了当时的粮食危机。”他看着众人,“现在,我们也要用这项技术,为现在的人们带来福祉。灵能不只是武器,更是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试验田进入了常态化观测阶段。张杰每天都会来到控制室,根据传感器的数据调整灵能输出参数,小麦拔节期将灵能提升到7单位,番茄结果期调整到6单位,生菜生长期保持在4.5单位,精准匹配每一种作物的需求;林岚则专注于数据分析,将灵能吸收量与株高、叶面积、产量等指标进行关联,绘制出详细的关系曲线,为后续技术优化提供依据;马宏协调各方资源,保障试验田的物资供应和安全保卫,同时接待前来参观交流的农业技术人员,暑假期间,先后有20多个省市的100多名技术人员来到试验田考察学习;李教授和王教授则带领团队,每天穿梭在田间,记录着作物的每一个生长细节,他们发现,灵能施肥区的作物不仅长势更旺,抗病虫害能力也明显增强,截至目前,没有出现任何病害,虫害发生率也比传统农田低80%。
李哲也没有闲着,他在生产线旁搭建了一个临时实验室,不断优化灵能肥料的配方。他发现,在灵能晶体粉末中加入少量腐殖酸,能提高作物对灵能的吸收效率,于是将配方调整为“1%灵能晶体粉末+5%腐殖酸+94%有机肥”,经过测试,作物的灵能吸收量又提升了10%。“现在的配方已经很成熟了,成本也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只要试验成功,就能大规模生产。”李哲在每周的工作例会上汇报道,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时间一天天过去,暑假渐渐过半,试验田的作物也迎来了快速生长期。小麦已经长到了齐腰高,茎秆粗壮,叶片翠绿,麦穗开始灌浆;番茄藤蔓上挂满了青绿色的果实,像一串串翡翠;黄瓜藤蔓顺着架子攀爬,已经结出了细长的黄瓜;生菜则长得鲜嫩欲滴,叶片肥厚。每天都有周边的农户来到试验田外,隔着灵能防护网眺望,脸上满是羡慕。
“你看那小麦,长得比我们田里的壮多了,叶片也绿得发亮,肯定能高产。”一位老农对着身边的人说,“听说用了什么灵能肥料,还有那个灵能发射杆,能自动调节生长环境,真是高科技啊!”另一位农户点点头:“要是这技术真能推广,我们就不用再靠天吃饭了,以后种庄稼也能像工厂生产一样,又省心又高产。”
8月中旬,小麦率先进入成熟期。试验田的小麦金黄饱满,麦穗比传统农田的长1厘米,颗粒也更加饱满。收割那天,周围的农户和前来参观的技术人员都围了过来,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联合收割机在田里缓缓行驶,金色的麦浪被收割殆尽,麦粒源源不断地流入粮仓。经过称重和脱粒,1号小麦区(灵能施肥+灵能调控)的亩产达到了780公斤,而作为对照的传统施肥区亩产只有650公斤,灵能农业区的产量足足提升了20%,刚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了!亩产780公斤!”负责称重的工作人员兴奋地大喊,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李教授拿着脱粒后的麦粒,仔细观察着:“麦粒的饱满度很高,千粒重比传统小麦高5克,蛋白质含量也提升了2%,不仅高产,品质也更好!”王教授补充道:“我们还检测了抗病虫害能力,灵能农业区的小麦几乎没有受到病虫害侵袭,而传统农田的小麦有10%受到了蚜虫危害,这意味着灵能技术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加环保。”
消息很快传到了联盟总部,总部发来贺电:“灵能农业试验田取得阶段性成功,是灵能技术民生化的重大突破!请尽快整理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