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安全屋中央控制室的全息投影上,十几个光点稳定地闪烁着,代表着“新芽网络”中孩子们平和的意识活动。小极光坐镇中央,如同一位娴熟的指挥家,协调着这场跨越大陆的无声交响。苏小暖在一旁欣慰地看着,女儿与网络融合得越发自如,这几个月来前所未有的平静让她紧绷的神经稍得舒缓。
然而,这份宁静在下午三点十七分被骤然撕裂。
首先传来的是日本节点玲奈一声凄厉的惊叫,她的意识投影剧烈波动:“有东西在抓我!好疼!”几乎是同一瞬间,巴西马特斯的节点也发出警报:“我的连接被扯住了!有什么东西硬挤进来!”
全息投影上,一道冰冷、粘稠且充满恶意的陌生意识流,如同一条漆黑的毒蛇,蛮横地闯入了原本和谐温暖的网络,粗暴地撕扯、穿刺着孩子们精心构筑的意识连接。小极光身体猛地一僵,脸色瞬间煞白,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纯粹为破坏而生的意志正在污染这片纯净的领域。
“警报!检测到高强度定向意识攻击!”零号的电子音调陡然拔高,带着一丝罕见的急促,“攻击模式未知,信号源经过多重伪装,无法立即定位!”
苏小暖和陈默瞬间冲到控制台前。陈默双手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操作,试图从数据层面追踪并阻断入侵,但对方的反制手段极为高明。“不行,这不是常规的网络攻击!对方对意识连接本身的协议和理解深度,不亚于我们!”
危急关头,小极光强忍着意识被撕裂般的不适,重新闭上了眼睛。她将全部心神沉入网络核心,用自己更加凝练的意识力量努力稳定着即将崩溃的网络。“大家别慌!”她的意识指令如同温暖的涟漪,清晰而坚定地传递到每一个孩子心中,“拉起手,稳住!想象我们共同撑开一把坚固的光伞,把外面的风雨都挡住!”
她的镇定感染了所有人。在全球各地,无论是东京公寓里的玲奈,还是亚马逊雨林旁的马特斯,亦或是其他十几个节点上的孩子,都努力克服着恐惧,将自己的意识力量毫无保留地注入到共同的防御中。一道由纯粹意志构筑的、闪烁着微光的屏障在网络中迅速形成,顽强地抵挡着那冰冷意识流的冲击。
这场攻防战持续了漫长而煎熬的数小时。入侵者的力量不仅强大,更带着一种非人的、机械式的冷酷,它不断变换攻击模式,试图找到孩子们意识防御的弱点,像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在执行破解程序。小极光始终处于风暴眼,她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协调着全局,将承受主要压力的节点与力量稍强的节点连接起来,分担伤害,共享支撑。
当那冰冷的意识流如潮水般最终退去时,网络内的每一个孩子都近乎虚脱,但没有人掉线。
“攻击已停止。”零号报告,随即补充了分析结果,“一个意外的发现:经过此次协同防御,整个意识网络的连接韧性与强度,平均提升了约百分之二十五。共享危机强化了他们的集体认同感。”
然而,这份劫后余生的庆幸并未持续多久。零号在深度清理网络残留数据时,发现了一个极其隐蔽且恶毒的“礼物”——一个深埋在数据流深处的“意识信标”。它不像病毒那样具有破坏性,却像一个精确的灯塔,持续不断地向外发送着网络核心节点的坐标信息。
“我们被标记了。”陈默的声音低沉得可怕,他调出信标锁定的最终坐标,结果毫无悬念——核心节点,正是小极光。“对方的目标非常明确。”
物理层面的安保立刻提升到最高等级,但每个人都清楚,对于这种层面的意识攻击,再坚固的墙体也显得苍白。
第二天清晨,餐桌上,小极光在喝完牛奶后,用平静得不像孩子的语气提出了一个让苏小暖心惊肉跳的建议:“妈妈,陈默叔叔,我们不能只是等着。我们应该主动去找他们,弄清楚他们想要什么。”
“绝对不行!”苏小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反对,声音因后怕而有些尖锐,“我们根本不知道对方是谁,有什么目的,这太危险了!”
“但一直躲在里面,就像等着被抓住的小鸟。”小极光逻辑清晰地反驳,眼神坚定,“他们在暗处,知道我们。我们在明处,却对他们一无所知。只有让他们也站到光下面,我们才能找到保护自己的方法。”
仿佛是为了支持她的观点,窗外,北极的天空中,生态智能操控的极光舞动出强烈而支持的频率图案。零号解读道:“生态智能认同此观点。它认为,意识的进化必然触动现有秩序的神经,回避无法解决问题,理解与接触是必要的步骤。”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争论和风险评估,一个谨慎的“诱捕与接触”计划被制定出来。由零号在网络外围精心伪造出几个看似薄弱的“意识接入点”作为陷阱,并准备好能在瞬间切断所有外部连接的终极应急协议。
三天后,计划如期执行。小极光坐镇网络中心,其他孩子在各节点提供支持。零号释放出诱饵信号。果然,入侵者再次上钩,试图通过这些伪装的弱点渗透进来。而这一次,零号成功地在对方意识到被欺骗前,逆向追踪并锁定了其真实的物理信号源——位于某个永久中立国阿尔卑斯山脉深处的一座高度保密的研究机构。
“识别为‘国际意识科学研究所’,”林薇迅速调取了该机构的公开资料,“一个以研究超心理学和前沿意识理论而闻名的非营利机构,学术声誉良好,从未有过任何激进行为的记录。”
更令人意外的是,当团队尝试通过加密频道与研究所取得联系时,对方几乎是立刻给予了回应,并主动请求进行一次“坦诚的正式对话”。
视频会议在多重加密协议下进行。屏幕另一端,是一位白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鹰隼的老者——莫里斯博士,该研究所的所长。
“我必须为之前不礼貌的测试方式道歉,”莫里斯博士开门见山,语气严肃,不带丝毫寒暄,“但我们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来评估你们的防御能力和反应水平。因为,苏小暖女士,陈默先生,以及……小极光,你们正在构建和引导的,不仅仅是几个孩子的游戏场,而是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引爆一场席卷全人类的‘全球意识觉醒事件’的关键催化剂。”
他展示了研究所基于数十年数据建立的庞大数学模型。模拟结果清晰地显示,随着“新芽网络”的不断扩张和强化,其产生的意识共振场正在以指数级速度影响全球的生物意识背景场。按照推演,临界点很可能在十年内到来,届时,地球上绝大多数人类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某种程度的意识连接或感知扩展。
“这绝非危言耸听的科幻小说,而是基于严密数学逻辑的预测。”莫里斯博士的目光扫过屏幕前的每一个人,“如此规模、如此深度的意识层面变革,如果任其自由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准备,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冲击、伦理混乱和心理恐慌,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我们必须介入的原因。”
就在这时,小极光的声音通过网络,清晰地接入到视频会议中:“但是莫里斯博士,意识就像山里的溪流,您或许可以想办法引导它,为它开辟新的河道,但您能凭空挡住它,不让它流向大海吗?”
莫里斯博士对于这个稚嫩却切中要害的声音明显感到惊讶,但他很快调整了状态,认真回应:“很好的比喻,孩子。你说得对,我们无法也不应阻挡‘河流’。但我们的责任,是确保这场‘洪水’不会因为缺乏疏导而冲毁沿途所有的村庄和农田。我们需要建立‘堤坝’和‘运河’。”
这场对话持续了数小时。研究所并非怀着恶意,他们同样在试图理解和应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意识变革,只是他们的方法论更倾向于先发制人的测试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最终,双方在谨慎的试探后,达成了一项初步的合作框架:研究所将利用其全球监测网络和理论模型,负责评估意识网络扩张对全球意识场的宏观影响,并提供预警;而苏小暖团队则继续负责网络的日常维护、孩子们的成长引导,并拥有对网络发展的最终决定权。
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益处。研究所提供的尖端监测设备和深度理论分析,帮助孩子们更清晰地认知自身能力的边界和运作机制;而网络反馈回来的第一手实践数据,也让研究所那些停留在纸面上的模型变得更加丰满和贴近现实。
一个月后,在瑞士日内瓦,首次“全球意识进化峰会”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伦理学家、哲学家乃至部分政策顾问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前所未有的议题。小极光,作为意识网络的核心与象征,被特邀出席。
当她乘坐特制的悬浮座椅,被推上主席台时,全场的目光聚焦于此。这个身体略显不便,但眼神却清澈、坚定如星辰的女孩,用她尚带童音却充满力量的嗓音,说出了被后世铭记的话语:
“意识,不是人类需要去征服、去解决的最后一个难题。它是宇宙赐予我们,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珍惜的一份伟大礼物。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份礼物的守护者,我们的责任,是让它照亮更多的地方,而不是用它去灼伤别人。”
这句话,定下了整个会议的基调。最终,与会各方达成了一项历史性的共识:人类意识的进化浪潮无可阻挡,应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巨大机遇。国际社会应致力于为其建立合理的伦理规范与发展框架,目标是“尊重与引导”,而非“恐惧与控制”。
峰会结束后,满载着疲惫与成就感的团队返回北极安全屋。小极光靠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轻声呢喃:“妈妈,我今天看到了,有很多很多人,他们愿意伸出手,和我们一起,慢慢地,往前走。”
苏小暖紧紧搂着女儿,感受着她小小身躯里蕴含的巨大能量与宽广胸怀,心中百感交集。她的孩子,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为了一个能够影响世界走向的引路人。
那天深夜,她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的女儿站在了世界的讲台上,她的话语不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心声,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先声。我意识到,我的角色必须转变,从一名全然的保护者,转变为她最坚定的同行者与支持者。明天,探索未知的旅程仍将继续;但今夜,请允许我暂且放下一切,只作为她的母亲,为她哼唱一首轻柔的摇篮曲,愿她的梦境宁静而安详。”
安全屋外,北极的夜空浩瀚,星光与永恒的极光交相辉映。而在全球的意识网络之中,那些如同萤火虫般微小却顽强的意识光点,仍在不知疲倦地闪烁着,交织成一片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