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明远的面试安排在市里一家商务酒店的茶座。高辉和林薇一同前往,心情都有些忐忑,又带着几分期待。
马明远准时出现,个子不高,身材保持得很好,穿着一件熨帖的浅蓝色衬衫,没打领带,显得干练而不拘谨。他握手有力,笑容适度,眼神冷静而专注,带着一种久经职场沉淀下来的从容。
寒暄过后,马明远没有过多客套,直接切入主题。他显然提前做足了功课,不仅研究了“高记”的产品和发展历程,甚至对本地调味品市场的格局和竞争态势也颇有见解。
“高总,林总,‘高记’的产品力和品牌故事非常有价值,从作坊到如今规模,很不容易。”他语气平和,却直指核心,“但新厂区意味着全新的阶段。产能提升十倍,管理复杂度可能提升百倍。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依赖于老师傅经验和自觉的‘手艺’,转化为可复制、可监控、可持续的工业化标准和流程,并且确保在规模放大后,品质不走样,甚至更稳定。”
他的话,句句说在高辉和林薇的心坎上。
接着,他结合自己在前公司的经验,阐述了如何搭建质量管理体系,如何制定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每一个环节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如何建立关键控制点的监控机制和数据追溯系统,甚至谈到了如何利用简单的信息化工具提升管理效率。
他不仅谈理念,更注重落地。“比如,”他举例道,“栓子主管的‘手感’,我们可以通过设定更精确的工艺参数(温度、时间、转速)和中间体质量标准(如颜色卡、粘度计读数)来固化。再通过定期的员工培训和考核,以及巡检和抽检制度,来确保执行。”
高辉和林薇听得频频点头。马明远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系统化思维,正是他们目前最欠缺、也最急需的。
谈到薪资和职责,马明远也很明确:“我的要求不低,因为我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也大。我希望担任生产厂长,全面负责新厂的生产运营、质量管理和技术工艺。我需要充分的授权来建立和推行必要的制度和标准,当然,重大决策会提前与两位沟通。”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也了解栓子主管的情况。我会尊重他的技术和经验,希望我们能配合好,他主抓工艺技术和核心配料环节,我负责整体运营管理和体系搭建。目标是发挥各自长处,形成合力。”
这番话,既显示了专业上的自信,也体现了处事上的成熟,考虑到了可能存在的内部关系问题。
面试结束后,高辉和林薇回到车上,心情都难以平静。
“你觉得怎么样?”林薇问道,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倾向。
“专业,太专业了!”高辉难掩兴奋,“他说的那些体系、流程,正是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却始终不得要领的东西!有他在,新厂的生产和质量,我心里就有底了!”
“薪资虽然高,但如果真能让他把体系建立起来,让新厂顺利运转,绝对值!”林薇也下了决心。
几乎没有太多犹豫,他们向马明远发出了入职邀请。经过一番细节磋商,双方很快达成一致。
消息在公司内部小范围公布,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栓子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真听到一个“空降”的厂长要来管整个生产,脸色还是瞬间沉了下来,闷着头一下午没说话。春妮担忧地看着他,却不知如何安慰。其他一些老员工也私下议论纷纷,对这位尚未谋面的新领导充满了好奇、猜测,甚至是一丝本能的排斥。
一周后,马明远正式入职。高辉召集了新厂筹备组的所有成员,包括栓子、赵经理以及几个新招聘的部门主管,开了第一次见面会。
马明远没有多余的废话,简单自我介绍后,便直接进入了工作状态。他首先听取了新厂建设的最新进展汇报,然后重点了解了现有作坊的生产流程、质量控制点和目前遇到的主要问题。他问的问题非常细致,很多都是栓子他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入思考过的环节。
栓子起初回答得有些抵触,语气生硬。但马明远并不在意,只是专注地记录、追问,偶尔提出一两个关键假设,让栓子不得不认真思考、解释。
会议结束时,马明远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行动思路。“高总,林总,我建议尽快成立一个跨部门的‘新厂生产转移小组’,由我牵头,栓子主管担任技术总顾问,赵经理负责资源协调。我们首要任务,是在新厂设备安装前,完成所有核心产品的标准化工艺文件初稿,并对现有员工进行第一轮新标准培训。”
他的雷厉风行和专业姿态,让在场的新老员工都感受到了一种不同的气场。
高辉看着沉稳干练的马明远,又看了看眉头紧锁却不得不认真思考的栓子,心中明了:一股新的力量已经注入,“高记”这艘航船的内部,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管理变革与磨合。空降的厂长,能否顺利落地,并带领生产这艘最重要的战舰平稳航行,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