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潇站在讲台上授课。昨日的实战演练中,部分学员表现优异,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原定山崎大队战役后就让他们毕业的计划,现在不得不追加一场毕业考核。
下课铃响后,学员们列队走向考场。考场布置在山地、丘陵与平原地带,插满了日军军旗,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则隐蔽难觅。
考试指令清晰明确:
一班出列!目标位于视野之外的洼地,考核内容包括观察能力、火力引导技巧,以及根据引导实施炮火打击的效率。
开始!
虽然各班学员专攻方向不同,但陈潇坚持要求他们在实战中发挥各自专长。考核必须全面,因此炮兵也要测试观察能力,侦察兵也得掌握火炮操作要领。
面对隐蔽的洼地目标,观察员需要寻找最佳观测点,精确计算距离方位并引导炮火。炮兵则要调整迫击炮和九二式步兵炮的角度,确保火力准确覆盖目标区域。
虽然没有实弹射击,但陈潇通过观察学员们的操作动作和炮位调整,就能准确评估他们的表现并给出评分。
观察合格,引导达标,但炮位操作不过关。李火旺同学,你的数学基础需要加强。
班级作为一个整体,一人不及格就意味着全班不合格。实战中或许还能试射修正,但考核不允许浪费弹药。陈潇也只能通过动作来判定结果。
这种独特的考核方式唯有陈潇能够胜任,其他人也都心悦诚服。虽然没人知道他拥有真理之眼,但所有人都认同——只要他指出的错误,就绝对准确无误。
最终成绩公布:51个班级中仅有31个达标,合格率不到三分之二。
操场上,陈潇宣布考核结果及分配方案:
侦察技能全部达标,但炮火引导与打击成绩欠佳。合格班级31个,未达标20个——这个留级率相当惊人。
觉得被战友拖累不公平?战场上可没有申诉的机会!与其抱怨,不如帮助同伴提升。
合格的31个班级,现在可以前往旅部报到。希望你们在战场上别给晋西北侦察兵农科学校这个不起眼的地方丢脸。
是!校长!
这时旅长的声音突然传来:这里可不是什么不起眼的地方!这是我八路军的精英摇篮!陈潇,我来接收学员了!
......
第二战区司令部下发文件,要求各部开展军事交流以提高抗日作战能力。358团也被纳入名单之列。
看到旅长亲自来接人,陈潇忍不住询问:旅长准备如何安排他们?
此时的八路军在战术体系上还不够完善,陈潇担心学员们会被分散担任基层指挥员,浪费了这一身本领。
旅长略显为难:旅里只能保留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要送往总部。总部的具体安排不清楚,但留下的人肯定要分配到各团。
这正是陈潇最忧虑的。六个团均分,每个团连20人都分不到。如果再打散班级编制,战斗力将大幅削弱。
旅长,刚才的考核中51个班有20个未达标,仅仅因为个别学员拖了后腿。
旅长惊讶道:不合格的单独留下训练就行,为什么要连累整个班级?
八路军急需补充新鲜血液,唯有加速培养骨干力量,部队才能焕发新生机。陈潇早有所料,从容道出训练方案:自入校起,我就将他们编成十人建制的特战班组。每个班组都能独立执行任务,堪称尖刀中的尖刀。
这些班组需要多元化配置:既要有运筹帷幄的指挥人才,这是敌后游击的关键;需要配备两名冲锋陷阵的尖兵;两名力士专司重武器携行;还得有百步穿杨的神射手。虽然人人都要学会操炮,但他们绝非单纯的炮手。
他们如同精密的战争机器。若拆零使用,不过比寻常班长略胜一筹。因此我立下铁规——整班同进退,一人不合格全组留级。
旅长觉得这要求太过严苛。战局诡谲多变,谁能保证建制完整?毕竟与日军交锋时,我军折损常常数倍于敌。
陈潇含笑拾起碎石,在地上勾画起来:古寺有位高僧,从不耕织却衣食丰足。那年闹饥荒,他下山化缘。专挑大户人家,有员外愿舍十斤粮食,他却提出古怪条件......
说到此处,陈潇停笔抬眼:您猜高僧所求为何?旅长出身军校,对这些民间掌故知之甚少。陈潇径自揭晓谜底。
老僧以枝为笔,画出纵横交错的棋枰,对员外言道......
老衲只需首格一粒米,次格两粒,往后每格翻倍,直至满盘。这般布施,员外可愿?
员外不谙数术,只道僧人清心寡欲,慨然应允。老僧却要立字为据,还请来里正作保。待到画押时,陈潇突然反问旅长:可要试算?
旅长初时不以为意,稍加推算便骇然——这小小棋枰竟要耗尽员外万贯家财!好个厉害的......等等!
方才不是在说学员分配?陈潇见状点破天机:
这些学员如同首粒米。若每人带出两支队伍,便是次格两粒;新队伍再各带两支,即成第三格四粒......
一变二,二生四,四化八......不出八代,便能从一扩充至百二十八。若继续倍增呢?
故而必须整建制分配,以老带新。未来大有可为!
......
此刻延安急电正传阅于总部,提及陈潇时,作战室陡然寂静。
南京影像确系铁证,对内鼓舞士气,对外揭露暴行。另两部影片虽无原型,其精神可嘉——巾帼尚且赴难,须眉更当争先!
转告陈潇同志:科研同志苦心孤诣所得影像,无需假借敌名。吾辈光明磊落,凡利抗战者必全力支持。日后新作问世,但说无妨,为国为民,义不容辞!
末尾钤着遒劲的领袖签名。
这般冗长的电文实属少见,字里行间更透露出陈潇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无论是陕甘宁矿产资料,还是南京方面的罪证,都绝非普通势力能够轻易获取的。总部众人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个神秘的欧洲华人研究所——行事如此谨慎,莫不是因为曾经与国内军政系统有所牵扯而遭遇过变故?
应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只要他没有危害国家、民族和八路军的利益,凡是利于国家、利于人民、利于八路军的事,都应当全力支持与协助。
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
旅长带走了陈潇,也带走了关于他的最新消息,同时给总部留下了二十个班的精锐。
然而,对这二十个班,总部依然觉得远远不够,如果不特别交代,恐怕很快就会被分散安排到各部队。
陈潇还提到,学校不仅能培养出优秀的侦察兵,还能训练专业的炮兵人才。
但有一个前提:每带走一名学员,就必须送回一名甚至两名学员。只索取不付出,可不是正规部队该有的作风。
送来的学员必须通过考试,至少能写出五百字以上的文章,并且掌握基本的造句能力。
这个要求听起来不高,但对八路军而言却相当棘手。旅长费尽心思,才勉强将标准降到会写自己的名字。
这实在是无奈之举,优秀战士的时间全都投入到了战斗训练中。
虽然军中一直在推行扫盲教育,但动荡的战局让学习断断续续,有时候刚学会几个字,一场战斗打下来,又忘得一干二净。
不过,旅长承诺,这次送来的人不仅会写名字,而且个个都是聪明能干的好苗子。
老总和旅长之间抢人的后果终于显现。
李云龙原本送了一百多名精锐进学校学习,结果毕业时只分到二十人,仅仅两个班,满腔的热情瞬间被浇灭。
他咬牙切齿地表示,既然有了这批精锐种子,以后就自己培养,再也不把团里的尖子送到学校,免得又被老总中途截走。
话虽如此,陈潇的一句话又让他改变了主意。
他立刻张罗着送两百名新兵入学,至于教会他们写名字的任务,自然落在了政委赵刚的肩上。
陈潇的原话是:
今后学校的毕业生,一律返回原部队,至于之后总部如何调度,学校概不干涉。
其他团收到消息后纷纷行动起来。
771团和772团各自送来了一百多人,丁伟的新一团和孔捷的新二团也急忙派人入学。
尤其是新二团,由于刚刚组建,战斗力较弱,基层干部严重匮乏,一口气挑选了三百名机灵的战士送进学校。
不得不说,八路军扩充部队的速度惊人,但人数虽然增加,战斗力却未必能同步提升。
孔捷打得一手好算盘,全团一千二百人,直接塞了三百人进学校,指望着学校替他训练出一批骨干。
陈潇看着积分系统里猛增的三百一十分,总算冲淡了之前花五分兑换云南白药的心疼。
因此,他对孔捷的小算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照单全收。
原来,他又完成了一项系统任务,而且积分破百后,药品商城迎来了升级。
可惜的是,升级后只多了一种药品——准确地说,是一种药物的合成工艺。
青霉素,这一现代医学的基础药物,最初只是偶然从霉菌中发现的杀菌成分。
直到1940年夏天,弗洛里等人用五十只小白鼠证实了它的疗效。
然而,由于提取一剂青霉素所需的霉菌量极大,量产仍然是巨大的难题。
霉菌的培养进展缓慢,到了1941年,弗洛里与同伴将前往美国,寻求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援。
获得资金支持后,他们优化了培养液配方,用玉米汁替代蔗糖,使霉菌产量大幅提升。
1943年,研究者在一种野生瓜果表面意外发现了特殊霉菌。经过辐射诱变处理,青霉菌的发酵效率获得惊人提升。
美国四大药企联合数十家工厂,组织上千名科研人员展开技术攻关。
青霉素由此实现工业化量产。
1943年夏,青霉素项目上升为美国战略级工程,其战略价值仅次于原子弹研发计划。
陈潇注意到系统商城的工艺介绍——
这套技术是否源自当年的发酵法?
答案是否定的。
青霉素刚进入中国时,单支价格堪比黄金。
转机出现在1945年,英国女科学家通过x射线衍射成功解析青霉烷分子结构,为化学合成指明方向。
商城展示的正是1957年问世的合成工艺,该技术完全摆脱了传统发酵方式。
兑换需求:1000积分。
陈潇凝视着这项关键技术——它将成为吸引目标的最佳筹码。
可惜当前积分仅有355分,必须完成系统设定的学业任务才能继续积累。
报告!
校长,独立团急电,李团长询问是否接见晋绥军交流军官。
晋绥军?
陈潇心念电转——楚云飞?
(删减非剧情内容)
是时候会会这位楚团长了。
虽属不同阵营,但楚云飞在民族立场上始终清醒,这份气节令人钦佩。
通知厨房不用准备我的午饭。陈潇换上正装纵马而出。
执勤哨兵匆忙跟上——其实以陈潇的身手,警卫反而影响行动效率。
赵刚曾强调:校长出行必须配备警卫,事关学校体统。
不过陈潇另有一套标准:警卫员由当日训练考核末位者担任。
在晋西北军校,这已成为激励学员的特殊方式。
大山,今天又垫底了?
马背上的陈潇笑着问道。
这个来自独立团的精锐士兵满脸委屈:校长!伪装课要求扮成村妇,可我这身板...
陈潇忍俊不禁。
一米八五的壮汉确实不适合女性伪装。
侦察兵要懂得变通,无害化伪装未必非要假扮女性。
课上教官强调,伪装方向要根据个人特质来选择,通常女性角色最不易引人注目,因此大多学员会从女装入门——但也要因人而异!
也不照照镜子?非要扮女人,没让你补考就算留情了!
巍子垂着头一言不发,暗自思忖自己的体型到底适合伪装成什么角色。
教官讲过,要主动融入环境,而非指望环境来迁就你。
唯有变得平凡无奇,才能真正隐匿于人群。
陈潇未再多话,一路飞驰抵达独立团驻地。
得益于他推行的改革,重要哨所都已安装直通指挥部的电话线路。李云龙早接到消息,特意带队出来相迎。
他不得不来——陈校长手里可扣着他两百号精锐呢!
可刚碰面,李云龙脸色就沉了下来。给陈潇当警卫员的,竟是独立团送去受训的兵。
真正的好将领,首要本事不在于多能打仗,而在于能牢记每个士兵的名字。
李云龙就有这本事,他一眼认出巍子——当初选送他就是看中神枪手的潜质,虽说拼刺刀稍弱,但受训三个月回来当个排长绰绰有余。
万没想到,如今竟在陈潇身边当起了警卫员!
全旅谁不清楚?给陈校长当警卫员,那都是训练吊车尾的差事!
巍子!给老子丢人现眼!送你去深造是让你衣锦还乡,不是给独立团脸上抹黑的!
老陈,这兵你得往死里练,多教他几招看家本领!
要是藏着掖着不肯尽心教,像从前那些师父那样留一手——
那我告诉你,备下的十年陈酿——
喏,没了!
李云龙嬉笑着想揽肩膀,却被陈潇侧身避开。这时楚云飞注意到赵刚身侧站着个身姿笔挺的军官——军容严整,神情肃穆如山。
这就是楚云飞?
楚云飞同样暗自打量能让李云龙亲自出迎的人物。
是上级长官?看二人勾肩搭背的熟稔模样又不像。若不是上级,凭什么让一团长亲自相迎?
那人分明不是军人,面皮白净看不出年岁,身量虽高却不魁梧,一袭中山装也衬不出威仪,倒像个初出茅庐的教书先生。
校长好!
果然,楚云飞没料错。赵刚身旁两名战士同时向那文弱先生敬礼。
楚云飞微微蹙眉。他并非轻视文人,相反认为读书人是国家栋梁。但这里是战火纷飞的前线,一个教书先生贸然前来终究不妥。
初见赵刚时,他也曾惋惜这位燕京才子本该在后方培育更多读书人。
在他理念中:文臣当死谏,武将须死战。
赵刚上前引见:楚团长,这是我们学校的陈潇校长。
又转向陈潇:校长,这位是晋绥军358团楚云飞团长,旁边是孙铭上尉。
陈潇上前两步,细细端详这位黄埔精英。三十余岁的面庞除了坚毅,还刻着战火风霜。
久仰楚团长大名!陈潇语气真挚,绝非客套。
楚云飞略显诧异:哦?不知陈校长在何处任职,竟也知道楚某?
别杵在外头寒暄了,进屋说!李云龙觉得站在营门口太过扎眼。
楚云飞此行意在切磋练兵之道,并非闲谈品茗。
旁人或许仅是客套应付,他却真心钦佩李云龙的本领,欲亲眼见识其治军之法。
敢直面坂田联队发起反冲锋,击毙敌酋并率部突围——如此团长,练兵必有非凡之处。
他遂提议:李团长,此番前来专为讨教,不如先往训练场一观?
李云龙欣然应允。
众人行至独立团训练场。
场上士卒正操练战技,令人诧异的是,指挥者既非一营长张大彪,亦非二营长沈泉,竟是一名身着新军装的年轻士兵。
楚云飞目光一凛:贵团的刺杀训练暗含大枪术精髓!果然不同凡响!
李云龙哈哈一笑:咱八路军比不得晋绥军装备精良,弹药补给捉襟见肘。但没枪没炮就不打鬼子了?故而专精白刃战术,这便是咱们的保命本事!友军常笑咱们人均三发子弹,打完就得拼刺刀。嘿,这手绝活可让鬼子吃了大亏!
楚云飞肃然起敬。在他眼中,敢与日军刺刀见红的都是真豪杰。日军拼刺凶名赫赫,这般硬碰硬实乃以命相搏。
贵团将士虽训练有素,奈何伙食欠缺,气力难免不足。与日军拼刺本就劣势,何况敌军此技精湛。按我军经验,往往需三四人方能换掉一名日军...
赵刚温言道:楚团长所虑极是。但我团近来战损比已达一比一。
楚云飞难掩惊疑,暗忖这位燕京才子竟也妄言。
李云龙咧嘴道:早年间五六个战士都拿不下一个鬼子。但如今不同——你方才所见确是大枪术!这套中平枪可了不得。瞧见那新兵没有?训练场上连挑三个班!现在他可是全团刺杀教头!王小土,过来!
远处的新兵闻声奔来,先向陈潇立正:校长好!
陈潇微微颔首。
新兵又向李云龙等人敬礼,最后对楚云飞执礼甚恭。
楚云飞暗自诧异:这位竟在八路军中地位超然?
李云龙笑骂:小崽子,念了几天书就敢顶撞老子了?
新兵挺胸道:报告团长!校长赐名王尘!
楚团长不信咱们能跟鬼子一换一,你挑个普通战士,给他开开眼!
王尘性格直爽,一时没转过弯来:团长,咱们不能虚报战绩!上回能打出1:1的伤亡比,全因敌人只有一个小队,我们出动了一个连。兵力是对方两倍才勉强打成平手。就算我抽空从军校回来指导训练,前后加起来也不到三个月,怎么可能在同等兵力下跟日军平分秋色?
这番话出乎楚云飞的意料。若是对方附和李云龙的说法,他根本不会相信。可现在,他已经信了三分:王教官,能否选一位战士与我的副官孙铭上尉比试?孙铭在刺杀术上还算有些心得。
王尘看向李云龙,得到同意后对孙铭说:除了两位营长——一位曾在29路军大刀队服役,另一位有家传枪法功底——其他战士随你挑选。
好大的口气!孙铭能成为楚云飞的副官,身手自然不差。这位教官的态度,倒像是没把他放在眼里?孙铭暗自恼火,随意点了前排一名士兵。
其实他误会了。王尘向来实在,让长官亲自挑选,正是为了避免作假嫌疑。
很快,两支包着布头的训练木枪递了上来。两人持枪入场,围观士兵屏息凝神。
开始!
孙铭的对手中等身材——这位骄傲的军官既不会专挑弱者,也不会选择明显占优的对象。此刻他代表的是楚云飞的颜面。
木枪握在手中的刹那,孙铭如利剑出鞘,锋芒毕露。李云龙眯起眼睛:好强的杀气!手上没沾过十几条人命,练不出这种气势。
就像屠夫宰惯了牲口,往狗面前一站,即便不露凶相,那狗也早已瘫软如泥,瑟瑟发抖。
自古屠户不怕鬼神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煞气逼人!
可眼前这兵竟没被孙铭上尉的气势震慑住,倒让他收起轻视,郑重抱拳:兄弟孙铭,在枪棒上略懂皮毛,请教阁下名讳?
那黝黑汉子将步枪往地上一戳:俺叫秦小山,当兵四个月,练拼刺才百来天。下手没轻重,长官当心!
李云龙蹲在土坡上直咂嘴:磨蹭啥?要打就打!后头还有伏击、端炮楼的正经事等着呢!他心里盘算得清楚:要让晋绥军见识八路军的实力,又不能暴露太多。这三板斧使完,既能撑场面,又不伤根本。
枪尖破空的瞬间,孙铭就知道看走眼了。那看似平平无奇的一枪,却像长了眼睛似的封住所有退路。格挡时枪杆相撞,对方手腕一翻,枪头贴着钢轨般滑进来,毒蛇吐信般直取胸口。好个缠丝劲!孙铭暗赞一声,脚跟猛碾黄沙,人已闪到侧面。电光火石间,枪尖已抵在秦小山衣襟上。
场边陈潇眯了眯眼——方才那步若能再偏三寸,枪势便能转守为攻。
秦兄弟这手枪术...孙铭收枪时喉结动了动,说是练了二十年我也信。若贵军都是这般身手,与鬼子一换一不在话下。
孙铭上尉向团长报告,若论格斗技巧,楚云飞并非顶尖,但提到枪法,他那手快枪在358团乃至整个第二战区都是赫赫有名的。
李团长麾下真是藏龙卧虎,随便一名士兵都有这般过硬的拼刺本领。看来贵部在白刃战方面已不逊于日军。楚某虽不才,却想与李团长切磋枪法,不知意下如何?
陈潇眉头微皱,这情节原着可没有。莫非因自己调走和尚引发了连锁反应?李云龙早在忻口战役时就与358团打过交道,还差点擦枪走火,对楚云飞的枪法早有耳闻。那手快枪精准无比,自己上场虽不至于出丑,但必败无疑。
他突然灵光一闪:老赵不是射击高手吗?赵刚打百米靶、一百五十米靶甚至两百米靶都轻而易举。
哈哈,楚团长,这事就算了吧!我老李心里有数,和你比枪法不是自找没趣吗?这样,我们赵政委的枪法虽不敢说是全团最好的,但总比我强些。他要是输了就算我输!李云龙边说边把赵刚推到前面,顺手接过士兵递来的步枪。
被硬拉上场的赵刚只好解释:这个...我的枪法确实比李团长稍好...不如让我来领教楚团长的枪法?他略显犹豫的语气让楚云飞误以为他底气不足。
楚云飞刚要答应,却听赵刚突然问道:楚团长想打两百米靶还是三百米靶?
楚云飞听了不禁一愣。两百米?三百米?八路军的标准现在都这么高了?连政工干部都有这样的枪法?他决定先试试两百米靶:就先打两百米吧。
张大彪,立两个两百米靶,再加两个三百米靶!赵刚转头问道:楚团长习惯用中正式还是三八式?
楚云飞选了常用的中正式,赵刚则拿了三八式。两把枪都经过检查,枪管状况良好。
让客人先试,楚云飞果然名不虚传。他的枪法以快速着称,精度稍逊。五发子弹,一个十环,一个九环,三个八环。
放下望远镜,楚云飞感叹道:很久没练习,生疏了。但在两百米距离打出43环已经很不容易。这么远的距离全凭经验判断,可见他的枪法造诣。
李云龙笑着提议:楚团长不如把三百米靶也打了,反正早晚要试。楚云飞自信一笑:也好!
重新装填子弹,300米的靶子已经缩成一个小点,这几乎是机械瞄准具的极限射程了。
楚云飞每一枪都仔细瞄准许久,才小心扣动扳机,五发子弹足足打了十分钟。
射击结束后,他举起望远镜查看成绩,轻叹一声:300米这个距离,能不能打中靶子,对我来说全看运气!
不过今天运气还不错,一发五环,两发三环,一发六环,最后一发脱靶。
以300米的难度,能打出这样的成绩,我也算对得起自己了!
赵刚默不作声。在军校时,200米靶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侦察兵学校从不吝啬子弹供应。
作为培养出数十名能在200米距离五发打出40环以上学员的副校长,他的射击节奏明显比楚云飞快。
楚云飞举着望远镜观察弹着点,每一枪命中都让他心头一震。
十环、十环、十环、十环、九环——200米靶五发49环,这简直像在听神话故事。
赵刚打完200米靶后没看成绩,直接装弹转向300米靶位。
这次他稍微谨慎了些,瞄准时间延长了,但仍比楚云飞快得多。五发子弹只用了四分钟就打完了,难道不需要瞄准吗?
楚云飞通过望远镜看着远处的靶纸,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这可是300米靶啊!
十环、八环、八环、五环、三环的成绩清晰可见。
贵部真是藏龙卧虎,连赵政委这样的燕京大学高材生,政工干部都有如此枪法!
楚云天素来以枪法精湛着称,今日方知自己不过是坐井观天。他转向李云龙,与李团长较量枪法,实在不必您亲自出马。
赵政委的身手已让楚某心悦诚服,着实令人钦佩!
李云龙暗自庆幸未上场比试。八路军素来秉持藏拙之道,展现的实力永远只是九牛一毛。
楚云飞取出两把手枪:这是当下最先进的手枪,正是一对。今日便将其中一支赠予李团长,还望笑纳。
李云龙听闻赠枪喜上眉梢,可听到二字又沉下脸来:楚兄要送就送雄枪,给个母的多没劲,这可使不得!
楚云飞放声大笑:我本疏狂度日月,豪横恣意为谁雄。李兄果然是真豪杰!
好,这支雄枪就归你了。
李云龙迅疾夺过手枪,咧嘴笑道:那我就不客气了!不过八路军穷得叮当响,可没什么回礼,楚兄多担待!
他从那声中听出了深意——楚云飞终于将他视为平起平坐之人。
楚云飞饶有兴味地打量着这个精打细算的汉子,虽说文化不高言语粗粝,但带兵打仗确有过人之处。与这样的人相交,反倒让他感到自在。
回礼就免了!既然是来切磋交流,光是比划枪法未免单调。李兄该不会就让我看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