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珀记者离开后不久,“东方旅”再次如同融入沙海的涓流,悄然转移,继续着他们一边规避德军追猎、一边寻找东进时机的“死亡沙海”边缘之旅。日子在紧张的行军、短暂的休整和对水源燃油的永恒焦虑中缓慢流逝。直到近半个月后,一份由oSS联络官冒着风险送来的、皱巴巴的《生活》杂志,打破了队伍表面上的平静。
杂志的封面上,是库珀拍摄的一张极具冲击力的照片:夕阳下,一支由混杂车辆组成的车队,拖着长长的烟尘,行驶在无垠的沙海与瑰丽晚霞构成的天幕之间,充满了苍凉、神秘与力量感。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内页那个醒目的标题——《沙漠中的东方奇兵:考古队?游击队?还是隆美尔的噩梦?》
文章的开篇,果然充满了库珀被林晓“荼毒”后的痕迹。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支“由东方学者林博士率领的国际考古队”,如何在战火中坚持学术理想,又如何“不幸”多次卷入与德意军队的“意外遭遇”,并凭借着“对沙漠地形的深刻理解”、“难以置信的好运”以及一些“来源成谜的先进装备”(配图是StG44的特写,标注着“疑似古代科技遗物?”),一次次化险为夷,甚至给强大的“沙漠之狐”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文章语言生动,细节丰富(虽然大多经过林晓的“艺术加工”),将林晓塑造成了一个博学、机智、略带神秘色彩,在乱世中坚守信念的学者领袖,而“东方旅”的成员们则成了背景板里一群忠诚、彪悍、背景复杂的护卫和助手。库珀巧妙地将真实的战斗成果与林晓虚构的考古背景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介于真实与传奇之间的、极具吸引力的故事。
“我的老天……咱们……咱们上美国大报纸了?”皮埃尔捧着那本传阅到他手里的杂志,手指都有些发抖,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激动。对于这些大多出身草根、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汉子们来说,自己的事迹以这样一种方式登上世界知名的刊物,所带来的震撼和荣誉感,是难以言喻的。
“还是头版!这么大篇幅!”另一个队员兴奋地指着文章旁边的几张照片,那是队员们休息、检修车辆的场景,虽然面容模糊,但那种历经沙场的坚毅气质却被镜头捕捉了下来。
连一向沉稳的赵刚,也凑在旁边仔细阅读着文章,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有自豪,也有一丝忧虑:“这写得……也太玄乎了。‘古代科技遗物’?这会不会惹来麻烦?”
雷诺哼了一声,拍了拍手中的杂志:“麻烦?咱们现在的麻烦还少吗?多这一件不多!重要的是,咱们的名声打出去了!以后跟盟军那帮老爷打交道,腰杆也能更硬点!没看见文章里说咱们是‘盟军事业不可或缺的奇特力量’吗?”
营地里的气氛因为这本杂志而变得热烈起来。队员们争相传阅,不识字的就围着识字的人听他们念,每当听到文章中那些夸张又带着几分真实的“事迹”时,便爆发出一阵哄笑和议论。这是一种久违的、属于普通人的成就感,仿佛他们在这片遥远沙漠里流淌的鲜血和汗水,终于得到了某种形式上的、超越战场之外的认可。
然而,与众人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林晓的冷静。他独自坐在一块风蚀岩上,仔细读完了文章的每一个字。库珀的文笔很好,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成功地将“东方旅”包装成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符号。这确实会带来声望,或许还能在未来换取一些便利。
但他更关注的,是文章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德军的情报部门绝不会忽略这样一篇报道,这可能会让他们更加确定“东方旅”的价值和威胁,从而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追剿。而盟军内部,那些之前可能对他们持怀疑或利用态度的高层,现在又会如何重新评估这支“上了报纸”的“奇兵”?
更重要的是,他注意到文章末尾,库珀用一种近乎八卦的口吻提到,他在采访过程中,曾隐约感觉到林晓博士似乎对“某些与考古无关的、更古老的秘密”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并委婉地提及了沙漠中关于“失落神庙”和“星辰指引”的古老传说。
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却让林晓的心猛地一紧。库珀毕竟是个敏锐的记者,他或许没有抓到实质,但却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这篇文章,会不会也引起了某些对“星空之眼”和羊皮卷感兴趣势力的注意?
就在这时,oSS联络官带来了另一条口信,并非来自军方,而是通过民间渠道辗转传来:一位自称是“大英博物馆荣誉研究员”、名叫阿兰·兰开斯特的博士,对文章中提及的“古代科技遗物”和“沙漠古老传说”表现出“浓厚的学术兴趣”,希望能与林晓取得联系,进行“纯学术交流”。
林晓的眼睛眯了起来。大英博物馆?学术交流?在这个时间点?是巧合,还是……另一股被报道吸引而来的势力?他们感兴趣的,真的是“古代科技”,还是他怀中的羊皮卷?
登上盟军报纸,为“东方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声望和关注,仿佛给他们“有执照的强盗”身份镀上了一层金。然而,林晓却清晰地感觉到,随着名声的外传,笼罩在他们周围的迷雾非但没有散去,反而更加浓重。来自常规战场的威胁与潜藏在历史阴影下的暗流,正随着这篇报道,悄然合流。东进之路,在获得声名的同时,似乎也驶入了一片更加复杂和危险的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