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第一百六十四日的清晨,新夏城东门的空地上,原本闲置的三间大木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 这里将成为 “后勤队” 的驻地,木棚外已挂起三块木牌,分别写着 “膳食组”“衣物组”“医疗组”,牌上还刻着对应的负责人名字,是李猛根据户籍登记的技能清单,特意挑选的各族能手。
“有了户籍,谁会做饭、谁会缝补、谁懂草药,一查就清楚,组建后勤队正好!” 李猛站在木棚前,对着围过来的居民笑着说,“以后大伙吃饭、穿衣、生病,都找后勤队,不用再自己东奔西跑,咱们把日子过得更安稳!”
各族首领按分工推荐的组长已到位 —— 膳食组由人族的张婶负责,她在户籍登记里填了 “擅长煮灵麦饭、腌菌酱”,还带着三个会耕种的人族学徒;衣物组由木灵族的禾娘牵头,她懂灵草纤维织布,身边跟着两个毒蜥族的鳞甲处理能手(正是蜥婆婆推荐的年轻娃),还有擅长缝补的河狸族姑娘;医疗组自然是孙老药带队,木灵族懂草药的绿禾当副手,再加上两个记录伤病的识字学徒,正好凑齐人手。
膳食组的木棚里,张婶已带着学徒支起了四口大陶锅,锅里煮着灵麦粥,粥香飘出老远。“以后每天辰时、午时、申时开饭,大伙凭户籍木牌领饭,家里有老弱的,还能多领一碗灵菌汤!” 张婶边搅粥边说,手里还拿着个账本,上面记着灵田昨天送来的灵麦、菌菇数量,“咱们按户籍人数算粮食,不浪费,也不少给,保证每个人都能吃饱。”
第一个来领饭的是兽人战士阿力,他刚练完劈斧,满头大汗地走进来,掏出户籍木牌:“张婶,俺领两份,一份现在吃,一份带给棚里的弟弟!” 张婶接过木牌看了眼,在账本上画了个 “二”,递给他两个陶碗:“慢着吃,锅里还有,不够再添!” 阿力捧着热粥,笑得露出白牙,说比自己烤的肉还香。
衣物组的木棚里,禾娘正教毒蜥族的年轻娃处理鳞甲片 —— 他们把之前缴获的普通毒蜥鳞甲磨平,用灵草汁浸泡软化,再和木灵族织的灵草布缝在一起,做成轻便的护腰。“这样的护腰,战士们训练时穿,既能防磕碰,又不影响挥斧!” 禾娘拿着刚做好的护腰,给旁边的张强试穿,张强活动了几下腰,点头道:“舒服!比之前的硬鳞甲软多了,还轻便!”
棚角堆着不少待处理的物资:有木灵族刚织好的灵草布,有从黑腐沼缴获的破损妖甲(拆下来的甲片还能再用),还有河狸族姑娘收集的兽皮,都按种类分好堆在藤筐里。“咱们还得给孩子们做新衣服,灵草布透气,夏天穿正好!” 禾娘翻着户籍登记的孩童名单,上面记着各族共有四十二个孩子,“明天就开始裁布,争取三天内给每个孩子都做一套新衣裳。”
医疗组的木棚最热闹,孙老药正给一个咳嗽的毒蜥孩童诊脉,绿禾在旁边捣药,学徒则在账本上记录:“蜥娃,毒蜥族,灵田西侧 7 号棚,症状是受了凉,开三天清咳草药,每日煎服两次。” 孙老药摸了摸孩童的头,递过一包草药:“回去用灵泉水煎,喝完就好了,要是还咳,再来找俺。”
蜥婆婆站在棚外,看着这一幕,眼眶红红的:“以前在黑腐沼,娃们生病只能硬扛,现在有孙老药,还有这么好的草药,真是享福了。” 李猛走过来,笑着说:“以后医疗组还会定期去各聚落巡诊,给老弱检查身体,保证大伙健健康康的。”
晌午时,后勤队的工作已步入正轨 —— 膳食组前排起了领饭的长队,每个人都拿着户籍木牌,有序领取;衣物组接到了第一个 “订单”,是给老铁匠做件耐磨的铸甲围裙,禾娘正量着尺寸;医疗组已接诊了二十多个居民,有治外伤的,有拿感冒药的,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
李猛在三个木棚间巡查,看到张婶给领饭的老弱多舀一勺粥,看到禾娘耐心教毒蜥娃缝鳞甲,看到孙老药给居民讲解草药用法,心里格外踏实。“后勤队就是新夏城的‘管家’,把大伙的衣食住行照顾好,咱们才能更专心地铸甲、训练,应对以后的挑战。” 他对身边的张强说,“以后还要给后勤队添人手,比如再找个会修工具的,帮大伙修修补补,让日子过得更方便。”
夕阳西下时,后勤队的木棚里还亮着灯 —— 膳食组在清理陶锅,统计明天的粮食用量;衣物组在赶制孩童的新衣裳,灵草布在灯下泛着淡绿微光;医疗组在晾晒草药,药香和膳食组的粥香混在一起,成了新夏城最温暖的气息。
蜥婆婆领着几个毒蜥老弱,给后勤队送来了刚挖的沼地菌,张婶笑着收下,说明天煮菌汤给大伙喝;禾娘给蜥婆婆的小孙子送了件刚做好的灵草布衣裳,孩子穿上后,蹦蹦跳跳地跑远了;孙老药则给蜥婆婆拿了些预防沼毒的草药,叮嘱她按时泡水喝。
夜色降临,后勤队的木棚渐渐安静下来,只有门口的灯笼还亮着,映着 “膳食组”“衣物组”“医疗组” 的木牌。新夏城的居民们,有的捧着热粥坐在棚外聊天,有的穿着新缝的护腰在练拳,有的喝了草药后已安心睡下 —— 这座城,因为后勤队的成立,多了份烟火气,多了份安稳感,正朝着李猛期待的 “各族同心、衣食无忧” 的日子,一步步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