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第六十九日的清晨,新夏城东门的驿站刚亮起灯,青羽族斥候小羽就拎着灵木传讯牌往城墙跑 —— 他清晨巡查时,在东北方向五里外的土路上,看见一支蹒跚的队伍:“有、有逃难的同胞!大概三十多人,老的老、小的小,走得特别慢,好多人还拄着棍子,像是受了伤!”
李猛刚到粮库安排灵稻入库,听见消息立马往城门楼赶。顺着小羽指的方向望过去,果然看见远处土路上有团灰蒙蒙的影子,正艰难地往新城方向挪。“快开城门!让孙老药准备些止血膏和灵草水,马大壮从养殖场匀些粟米饼,蕨蓝在居民区旁搭几个临时草棚!” 他话音刚落,城墙上的值守箭手就已放下吊桥,玄铁城门 “嘎吱嘎吱” 地缓缓推开。
半个时辰后,逃难队伍终于走到城门口 —— 为首的是个满脸风霜的汉子,叫赵河,肩膀上扛着个昏迷的老妇人,身后跟着二十多个同胞,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拄着木杖的老人,还有几个半大孩子,每个人的衣服都破了洞,脚上的草鞋磨得露出脚趾,不少人的胳膊、腿上还渗着血。
“俺们是从北边黑风岭逃过来的!” 赵河看见城门敞开,还有人往这边跑,突然就红了眼,“黑风岭被魔潮占了,俺们部落散了,一路走了十几天,听说新夏城能挡魔族、有粮吃,就想着来投奔……” 话没说完,就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怀里的老妇人也醒了过来,虚弱地拉着他的衣角:“别跪…… 别给人家添麻烦……”
“快起来!都是同胞,哪有添麻烦的说法!” 李猛赶紧上前扶起赵河,石壮和几个石肤族汉子也过来,帮着把老弱扶到旁边的石凳上。孙老药背着药箱跑得满头汗,刚放下箱子就蹲下来给老妇人诊脉:“是饿的,还有点风寒,先喝碗灵草水,再吃块粟米饼,缓一缓就好!” 他身后的药铺学徒,正给受伤的同胞递止血膏,帮着包扎伤口。
马大壮拎着两大筐粟米饼跑过来,还提着几壶灵草水:“大伙快吃!不够俺再去拿!养殖场还有热乎的羊奶,给老人和孩子留着!” 孩子们也围过来,阿牛把自己攒的小木剑递给逃难的小男孩:“这个给你玩!以后在新夏城,不用再跑了!” 丫丫则抱着灵草兔,帮着妇人哄怀里的婴儿,小嗓子软软地说:“妹妹别怕,这里有好吃的,还有暖和的屋!”
蕨蓝带着女子们也来了,手里拿着刚编好的草帘:“居民区旁的临时草棚搭好了,铺了干草,还烧了柴火,暖和得很!等会儿俺们再给大伙缝几件粗布褂,先凑活着穿!” 赵河看着眼前的一切,眼泪忍不住往下掉:“俺们一路逃过来,好多部落都不肯开门,没想到新夏城不光开门,还给吃的、给治伤…… 俺们都不知道咋感谢才好!”
“不用感谢!” 李猛拍着赵河的肩,指着城内的景象 —— 灵田的稻穗堆成小山,粮库的门敞开着,孙老药的药铺飘着灵草香,驿站旁还有商队在换粮,“新夏城能有今天,靠的是各族同胞一起扛过来的。你们来了,就是一家人,以后一起种粮、一起守城,日子肯定能越来越好!”
接下来的半天,各族都在帮着逃难同胞安顿 —— 石肤族的汉子们帮着把行李搬到临时草棚,还在草棚旁搭了个简易灶台,方便煮东西;人族的阿明领着工匠,给草棚加了层草帘,防止漏风;青羽族的猎手则带着赵河去熟悉新城的路线,告诉他哪里能挑水、哪里能领粮食;张老栓还特意留了两亩城外灵田,说等赵河他们缓过来,就能跟着种稻,保证有粮吃。
傍晚时分,临时草棚旁飘起了炊烟 —— 赵河和几个汉子正帮着马大壮喂羊,妇人们跟着蕨蓝学编草帘,老人们坐在草棚前晒太阳,喝着热乎的羊奶,孩子们则和阿牛、丫丫一起在空地上玩,笑声传得老远。孙老药过来检查老妇人的身体,笑着说:“好多了!再养两天,就能跟着大伙一起活动了!”
赵河看着眼前的景象,突然对着李猛和各族同胞深深鞠了一躬:“俺们以前在黑风岭,天天怕魔族、怕饿肚子,现在在新夏城,有吃的、有住的、还有人帮,俺们以后一定好好干活,帮着砌城墙、种灵稻,绝不给新城添麻烦!”
李猛笑着扶起他:“以后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等灵稻收完,俺们再盖几间民房,到时候你们就能搬进去,再也不用住临时草棚了!” 城墙上的箭手也喊着:“以后守城墙,俺们带着你们一起!新夏城的墙,就是咱们所有人的靠山!”
夜色中的新夏城,比往常更热闹 —— 临时草棚的灯亮着,里面传来说话声和孩子的笑声;孙老药的药铺还亮着灯,学徒在整理草药,准备明天给同胞们换药;李猛站在城门楼,望着敞开的城门,心里满是踏实。
所有人都知道,新夏城敞开的不只是城门,更是接纳同胞的真心 —— 从最初的几族,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同胞来投奔,这座城之所以能越来越强,靠的就是 “不丢下一个同胞” 的信念。而这些新来的同胞,也会像狐人族、青羽族一样,成为新夏城的一份子,一起把这座城建得更稳、更暖,朝着人皇城的目标,一步步坚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