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第十五日的清晨,旧据点的学堂外又排起了小长队 —— 三十多个孩子分两批上课,第一批刚背完灵草口诀,第二批就攥着石笔在门外等,狭小的草屋里连转身都得错开,阿牛不小心碰掉了同桌的石板,还得蹲在地上捡半天。
“啥时候能去新城上课呀?” 丫丫抱着灵草兔,拽着负责学堂的老周衣角,眼里满是期待。这话戳中了大伙的心思 —— 自从新城址动工,孩子们就天天盼着能有间宽敞的学堂,不用再挤着上课,还能在新操场跑跳。
老周摸了摸丫丫的头,转头就去找李猛:“新城住房区的地基已夯实,不如先盖两间简易学堂屋,让孩子们先搬过去,省得在旧据点挤着。” 李猛正查看城墙砌砖进度,闻言立马点头:“早该考虑这事了!选在住房区东侧那块向阳地,平坦还近,孩子们上学方便,今天就动手建!”
消息传到各族,响应格外积极 —— 人族的阿明带着五个工匠,扛着刚砍的青松木往新城址走,要做学堂屋的房架;蕨叶族的蕨蓝领着六个女子,背着竹篮去采韧草,打算编草帘当屋顶和墙壁;石肤族的石力带三个汉子,扛着小块青石去打地基,保证屋子稳当;连马大壮都赶过来,说要送些晒干的稻草,铺在屋里当坐垫。
选址定在新城住房区东侧的空地上 —— 这里离河边不远,取水方便,正午阳光能照满整个屋子,还能望见灵田的稻苗,孩子们上课累了能看看绿色。老周先用石灰在地上画了两个长方形,各丈五长、一丈宽:“一间当教室,一间当储物屋,放教具和孩子们的书本。”
搭建从地基开始 —— 石肤族的汉子们把小块青石铺在石灰线内,用玄铁石锤轻轻敲实,每块石头间的缝隙都填了细土,防止日后松动。“这地基虽简单,却能防潮,孩子们冬天上课脚不凉。” 石力拍了拍石面,起身帮人族递松木。
人族工匠们搭房架的动作麻利 —— 四根松木当立柱,顶端用榫卯接上横梁,再钉上横向的木杆当檩条,没半个时辰,第一间屋的框架就立了起来。阿明踩着木凳,用灵草绳把檩条绑得更紧:“这松木质硬,撑得住草帘屋顶,等以后建正式学堂,这框架还能拆了再用。”
蕨叶族的草帘是重头戏 —— 她们把采来的韧草分成粗细两种,粗草编厚帘当屋顶,浸过灵草汁防蛀还防雨;细草编薄帘当墙壁,透光还通风。蕨蓝带着女子们把草帘往房架上挂,粗帘铺在檩条上,用木钉固定,细帘挂在立柱间,留出门和窗的位置:“这草帘晒过太阳有股清香味,孩子们上课闻着舒服。”
孩子们也没闲着 —— 阿牛领着一群半大孩子,从旧据点搬来学堂的教具:石板当黑板,木桌是之前人族打的旧桌,还有孩子们自己做的石笔、草垫,一趟趟跑得起劲。丫丫抱着自己的灵草兔玩偶,小心翼翼地放在刚铺好稻草的地上:“以后这就是我的座位啦!”
老周则在教室里布置 —— 把石板靠在东墙,用木炭写上 “天地人” 三个大字;木桌按四排摆放,每桌能坐两个孩子;储物屋的角落堆上备用的石笔和草纸(用树皮做的简易纸),还放了孙老药送来的灵草包,能驱虫还能清新空气。
云瑶路过时,见房架立得稳当,还特意用灵气丝绕着立柱缠了两圈:“灵气能让木头更结实,刮风也不怕晃,孩子们上课更安心。” 她还在窗户边种了两株爬藤灵草,说以后能顺着草帘爬,夏天能遮阳。
傍晚时分,两间简易学堂屋终于建好 —— 草帘屋顶泛着淡绿(灵草汁的颜色),木架透着浅棕,门口挂着蕨蓝编的草帘门帘,上面还绣了个小太阳。孩子们涌进教室,找自己的座位坐下,阿牛趴在木桌上,用石笔在石板上写 “新城学堂” 四个字,引得大伙都跟着写。
老周站在门口,看着满屋子的孩子,声音洪亮:“从明天起,咱们就在新城上课,不用再分两批,每人都有宽敞的座位!等以后新城建好,咱们再盖三间大教室,还有读书角和玩游戏的地方!”
“好!” 孩子们的欢呼声震得草帘都晃了晃。丫丫举着石笔,跑到黑板前,画了个小小的房子,旁边还画了稻苗和城墙:“这是咱们的新城学堂!”
夜色降临时,学堂屋的门口挂起了马灯 —— 老周还在检查门窗,把草帘门帘系紧,防止夜里进风;孩子们则在家长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离开,约定明天一早来上课。灵田的稻苗在晚风里晃着,新城墙的轮廓在月光下立着,两间简易学堂屋虽不豪华,却像两颗温暖的星,点亮了新城的生活气息,也为孩子们的成长,撑起了一片安稳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