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钢的难题攻克,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瓦窑堡坦克研发组的气势空前高涨。然而,下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如同冰冷的钢铁壁垒,横亘在众人面前——有了合格的钢材,如何将其加工成发动机所需的核心零件?无论是结构复杂、尺寸巨大的发动机缸体,还是那根要求极高精度和光洁度的曲轴,都不是现有普通机床能够胜任的。
“咱们现有的车床,最大加工直径不到半米,长度不到一米五。那V12缸体,个头跟个小水缸似的,曲轴全长接近两米!更别说还需要高精度的镗孔、磨削……”彭家蒙在技术讨论会上,指着墙上挂着的发动机结构图,眉头拧成了疙瘩。
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厂区另一侧的重炮车间。那里,静静地矗立着几台兵工厂的“镇厂之宝”——三台从日军手里缴获、经过多次修复和加强的重型车床,以及两台用来加工炮管内膛的重型镗床。这些设备,是保证122毫米加农炮等重武器生产的关键。
“看来,只能打它们的主意了。”林烽摸着下巴,目光锐利,“咱们的重炮生产不能停,但坦克发动机更是未来的重中之重。必须想办法,让这些大家伙既能造炮,也能造坦克零件!”
说干就干!林烽亲自挂帅,成立了机床改造突击队,成员包括老周、王老铁等顶尖老师傅,以及彭家蒙、杨勇等对机械结构和加工要求最了解的工程师。一场对现有重型机床的“强化手术”悄然展开。
第一台:给“长腿”车床接骨
首要目标是那台加工炮管坯料的重型卧式车床。它的床身够长,但刚性对于加工高强度合金钢曲轴来说,仍显不足,而且主轴扭矩可能不够。
“床身刚性要加强!”林烽和老周围着车床转了好几圈,“在原有床身下面,再焊接一个加固的钢结构底座,用槽钢和厚钢板做成‘井’字形骨架,和地基牢牢固定死!相当于给它加个‘铁板凳’!”
王老铁立刻带着锻工班,叮叮当当地开始切割、焊接。沉重的槽钢被火焰切开,然后在巨大的锤击和焊接中,与厚钢板结合成一个坚固的整体。这个自制的加固底座完成后,工人们用倒链和撬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沉重的车床床身吊装上去,再用特制的大型地脚螺栓死死固定。车床顿时显得更加沉稳雄壮。
“主轴传动也要加强!”彭家蒙检查着传动系统,“加工曲轴需要更大的扭矩和更稳定的转速。把主电机的皮带轮换掉,加大直径!传动齿轮箱里的那对主要齿轮,检查磨损情况,如果间隙大了,就让老周他们按原尺寸重新车一对换上!”
电机班的工人忙着更换皮带轮,老周则带着徒弟,仔细检测齿轮间隙,果然发现了一些磨损。他们立刻选取最好的钢材,连夜加工替换齿轮,确保传动平稳有力。
第二台:让“镗床巨人”更精细
那两台重型镗床,是加工发动机缸体、变速箱壳体上那些精密孔系的关键。但它们原本是为加工相对单一的炮管内孔设计的,进给不够平稳,精度也难以满足发动机零件的苛刻要求。
“加装液压进给装置!”林烽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手摇或者机械进给,容易产生‘爬行’现象,光洁度保证不了。咱们自己搞一套简单的液压系统!”
这个任务交给了心灵手巧又敢于创新的技工们。他们找来了几个缴获的、不同规格的液压油缸(原本可能是某种工程机械上的),又利用废旧钢管和阀门,拼凑出了一套简易的液压回路。动力来源嘛,就直接从机床原有的电机上,分出一部分,带动一个小型液压泵。
“关键是控制流量的稳定!”杨勇参与了设计,“要在油路上加装可调节的节流阀,让推动镗杆前进的液压油流速均匀,这样进给才能又慢又稳。”
工人们像搭积木一样,将油泵、油箱、阀门、油管和油缸连接起来,固定在镗床床身上。经过反复调试,排除漏油、调整压力,当按下启动按钮,看到镗杆在液压驱动下,以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速度平稳向前移动时,现场爆发出了一阵欢呼。这套“土法液压进给装置”虽然看起来简陋,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精密镗孔的核心难题。
第三台:给“矮胖”车床增高
还有一台重型立式车床,原本用于加工炮塔座圈等大型盘类零件,它的刚性好,但高度不够,无法加工高大的发动机缸体。
“给它‘增高’!”林烽的方案简单粗暴却有效,“做一个巨大的、高度超过半米的铸铁平台,把它整个垫起来!”
铸造车间立刻开炉,按照测量好的尺寸,浇铸了一个厚重无比的铸铁平台。平台表面经过老周他们精心铣平刮研,确保水平度。然后,又是众人合力,将数吨重的立式车床吊装到这个新“基座”上。顿时,这台车床“长高”了一大截,加工范围豁然开朗。
在整个改造过程中,车间里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现成的图纸,大家就趴在地上用粉笔画;没有专用工具,就自己动手造。老周为了加工一个非标的大型连接件,甚至把一台闲置的旧机床进行了临时改装,当起了“母机”。王老铁为了淬火一根特长的传动轴,带着人挖了个地坑,临时砌了个加热炉。火花四溅,锤声叮当,机油味混合着汗水味,构成了攻坚克难的主旋律。
改造工作持续了将近半个月。当最后一颗加固螺栓被拧紧,最后一根液压油管连接完毕,三台重型车床和两台重型镗床,已然焕然一新。它们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重炮零件加工能力,更被赋予了制造坦克核心部件的使命。粗壮的床身、加长的导轨、加固的主轴、以及那略显突兀却功能强大的自制液压装置,无不彰显着瓦窑堡式的智慧与力量。
这天,林烽带着荣克、田方、彭家蒙、杨勇等全体工程师,来到改造完毕的重炮车间——现在或许应该称之为“重武器核心零件车间”了。看着这些经过“魔改”的钢铁巨兽,即使是见多识广的工程师们,也忍不住啧啧称奇。
杨勇仔细检查了那台加装液压进给的镗床,用手推动了一下镗杆,感受着那平稳顺滑的移动,忍不住惊叹道:“林厂长,你这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真是……真是比我们这些啃了多年书本的专业工程师还强!这种因地制宜的改造,教科书上可没有!”
林烽被夸得有点不好意思,习惯性地摆摆手,用他那带着浓重口音的话笑道:“杨工过奖了,我这都是被逼出来的土办法,瞎琢磨呗!管他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咱们现在条件就这样,只能有啥用啥,能改造就改造,目标只有一个——能用!能造出咱们需要的零件就行!”
他走到那根等待加工的、沉甸甸的轴钢钢锭旁,用力拍了拍冰冷的金属表面,声音坚定:“家伙事儿都备齐了!接下来,就看咱们怎么用这‘瓦窑堡牌’的机床,把这比鬼子还好的钢,变成咱们坦克的‘中国心’了!老周,老王,准备上料!咱们的车刀,该见见真章了!”
车间里,所有工人都挺直了腰板,眼神灼热。改造完成的机床发出低沉的待机嗡鸣,仿佛也在渴望着用切削的火花,来证明自己的新生。真正的精密加工攻坚战,即将在这片充满创造力的土地上,拉开序幕。那根承载着无数希望的轴钢钢锭,即将迎来它脱胎换骨、化身钢铁心脏核心的蜕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