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清晨,瓦窑堡兵工厂被一阵突如其来的轰鸣声打破了宁静。一架日军侦察机低空掠过,机翼上的红日标记清晰可见。
敌机!快隐蔽!沈泉的吼声响彻厂区。
工人们慌乱地寻找掩体,林烽却站在院子中央,眯着眼睛目送飞机远去,脸色凝重。
厂长,您咋不躲啊?牛大力猫着腰跑过来,这小鬼子要是扔炸弹可咋整?
林烽指了指天空:这是侦察机,不是轰炸机。但这是个危险的信号——鬼子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了。
果然,随后的几天里,日军侦察机频繁出现在瓦窑堡上空。虽然每次都只是盘旋几圈就离开,但兵工厂的生产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
这还让不让人干活了!王老铁气得直敲烟袋锅,刚把铁烧红,飞机来了就得灭火,一炉好钢就这么废了!
老张忧心忡忡地找到林烽:厂长,再这样下去,咱们的月产量至少要减三成。
小豆子提议:要不把车间都搬到山洞里去?
不行,林烽摇头,大型设备搬不动,而且山洞里湿度大,影响武器质量。
这天夜里,林烽独自在厂区里转悠,看着月光下格外显眼的车间屋顶,突然停住了脚步。他弯腰捡起几根树枝,在屋顶上比划着。
第二天一早,林烽召集各车间主任开会:我有个主意——给咱们的车间穿件隐身衣
隐身衣?牛大力瞪大眼睛,厂长,您该不会是气糊涂了吧?
林烽笑着解释:就是用树枝和麻绳编成伪装网,把车间遮盖起来,让鬼子的飞机从天上发现不了我们。
这个新奇的想法让大家都来了兴趣。王老铁第一个赞成:这法子中!俺小时候上山打猎,就经常用树枝做伪装。
说干就干。兵工厂立即发动周边群众,开始了规模空前的编织工程。附近村庄的妇女、老人甚至孩子都来帮忙,漫山遍野都是采集树枝的人群。
张大娘,您这柳枝采得真好!
那可不!俺年轻时候可是编筐能手!
车间外的空地上,很快堆满了各种树枝。王老铁带着徒弟们搭建起简易的编织架,工人们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编织。
牛大力看着这热闹场面,咧着嘴笑:好家伙!这比过年还热闹!
编织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制作的伪装网太小,连半个车间都盖不住。第二次又太重,刚拉上屋顶就把支架压弯了。
这哪是伪装网,分明是渔网!牛大力扛着沉甸甸的伪装网,累得直喘气。
小豆子仔细观察后发现问题:咱们用的树枝太杂,粗细不均。应该统一用柳枝和杨树枝,既轻便又柔韧。
第三次尝试时,大家吸取了教训。妇女们负责挑选树枝,老人们负责编织,年轻工人们负责搭建支撑架。
李大娘一边灵巧地编着树枝,一边笑着说:俺这把年纪了,还能为打鬼子出份力,值了!
最困难的是给最高的锻造车间屋顶铺设伪装网。王老铁自告奋勇要爬上去,被林烽坚决拦住:您老这把年纪,摔着了可不行!
最后还是小豆子想出了办法:用长竹竿把伪装网挑上去,再从四周固定。
当最后一张伪装网铺设完毕时,整个兵工厂已经与周围的山林融为一体。从空中俯瞰,只见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根本看不出这里隐藏着一个大型兵工厂。
神了!牛大力仰着脖子看了半天,要是不知情,从这儿路过都发现不了!
就在伪装网完成后的第三天,日军侦察机又来了。这一次,飞机在瓦窑堡上空盘旋了足足二十分钟,最后无功而返。
车间里,工人们听着飞机引擎声渐渐远去,爆发出一阵欢呼。
成功了!咱们的隐身衣管用了!赵小花激动地记录着,生产完全没受影响!
王老铁美滋滋地点上烟袋:小鬼子,跟咱们斗智斗勇?还嫩着呢!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次集体行动还带来了意外收获。乡亲们在采集树枝时,顺便收集了大量中药材,解决了兵工厂医务室的药材短缺问题。
一天,李云龙来兵工厂取装备,在厂区门口转了三圈都没找到入口,最后还是被巡逻的战士领进来的。
好家伙!李云龙一进门就嚷嚷,你们这是要成精啊?要不是有人领着,老子还以为走错山头了!
林烽笑道:这不都是被鬼子逼出来的办法嘛!
李云龙围着伪装网转了几圈,突然一拍大腿:这个法子好!老子回去也让部队学起来!
随着伪装网的成功,兵工厂的生产完全恢复了正常。车间的机器日夜轰鸣,再也不用担心被日军飞机发现。
一个月后,统计数据显示,兵工厂的月产量不仅恢复到原有水平,还超出了计划产量的百分之十。
这就是群众的力量啊!林烽在总结会上感慨地说,只要我们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夜幕降临,兵工厂里灯火通明。但在伪装网的遮盖下,这些灯光从空中完全看不见。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加班生产,为前线铸造着更多的杀敌利器。
而在不远处的山头上,沈泉带着护卫队加强了对空监视。他们知道,虽然现在有了伪装网,但绝不能掉以轻心。
在这个特殊的春天,瓦窑堡兵工厂用最朴素的办法,化解了日军的空中侦察。这片看似普通的山林下,正在为抗战胜利积蓄着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