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堡式山炮”试射精度达标的消息,像一阵带着硝烟味儿的捷报,迅速传遍了整个兵工厂。工人们走路带风,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骄傲。那门经过“精调”、如今指哪打哪的“山地虎”,俨然成了厂里的“镇厂之宝”,每天都有不同车间的人“顺路”过来瞻仰一番。
然而,作为总设计师和总指挥的林烽,在短暂的欣慰过后,很快又陷入了新的思考。他站在火炮研发车间里,看着那门孤零零伫立、虽然威武却略显“形单影只”的山炮,再环顾车间里虽然热情高涨但依旧带着些“手工作坊”痕迹的生产场面,眉头微微蹙起。
“一门炮,再好,也成不了气候。”林烽对围拢过来的陈工、牛大力、老张、赵永强等人说道,“前线需要的是一个炮兵连,一个炮兵营!咱们得让这‘山地虎’,能成批量地、稳定地走下一线!不能总靠着咱们这几个人,像伺候祖宗一样,一年半载才憋出一门来。”
牛大力首先嚷嚷起来:“厂长,你说得对!咱们这‘宝贝疙瘩’既然验明正身了,就得开枝散叶!你说咋干吧?是不是得多招人,多弄设备?”
老张却有些顾虑:“厂长,这造炮不比造枪,工序复杂,要求又高。咱们现在这套人马,搞研发、试制还行,真要敞开量干,这人手、这场地、这管理……怕是够呛啊。”
陈工推了推眼镜,理性分析:“确实,从单件试制转向批量生产,是一个质的飞跃。我们需要建立专门的生产线,制定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作业,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
赵永强也点头附和:“而且,很多关键工序,比如炮管镗削、炮架核心部件加工,都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把关,不能一蹴而就。”
林烽听着大家的意见,脸上露出了胸有成竹的笑容。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些问题,心里也已经有了盘算。
“同志们,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林烽大手一挥,指向车间里相对宽敞的一片区域,“我的想法是,就在这火炮研发车间的基础上,组建咱们的‘山炮生产专线’! 不搞大而全,先搞小而精!集中优势兵力,打好第一场量产攻坚战!”
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构想:
“首先,人员配置!我们不追求人多,而要追求精干。我计划,这条专线,先配备五名核心技工!这五个人,必须是全厂手艺最好、经验最丰富、最可靠的老师傅!两个人专门负责炮管的精镗、镀铬和最终精度保证;另外三个人,负责炮架的核心组装、高低机、方向机的调试这些最关键的活儿!”
他目光扫过牛大力、老张,以及另外几位被点到的老师傅:“大力,老张,还有韩师傅、李师傅、王师傅,你们五位,就是这第一代‘山炮专线’的核心骨干!有没有信心?”
被点到的五人顿时感到肩头一沉,但更多的是一种被信任的豪情。牛大力把胸脯拍得咚咚响:“厂长放心!俺们五个老家伙,就是把吃奶的劲儿使出来,也保证把炮管子镗得笔直,把炮架装得溜光水滑!”
老张也郑重表态:“我们一定精益求精,绝不让一门不合格的山炮流出车间!”
“好!”林烽赞道,“除了核心技工,我们还需要十名辅助人员。这些人,负责零件的搬运、传递、工具的准备,以及协助进行一些基础的质量检测工作。人选可以从各车间抽调手脚麻利、责任心强的年轻工人,由永强你来负责挑选和带领,也算是对年轻骨干的培养!”
赵永强一听,立刻挺直腰板:“是!厂长!我一定带好这支辅助队伍,保障好核心工序!”
人员框架搭起来了,林烽接着强调流程和标准。
“光有人还不行,还得有规矩!”他让陈工和赵永强把之前试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案,全部整理出来,“我们要制定一本《瓦窑堡式75毫米山炮生产流程标准》 !白纸黑字,清清楚楚!”
他具体说道:“这本标准里,要明确规定每一道工序的操作规范、质量要求、使用工具,甚至预计耗时!比如,炮管从粗坯到最终成品,经过粗镗、镀铬、精镗、膛线拉制等环节,标准周期定为七天! 炮架的木工制作、钢铁件加工、整体组装调试,标准周期定为五天! 最后的总装,包括炮身炮架结合、瞄准具安装调试,标准周期定为三天!”
“七天?五天?三天?”牛大力掰着手指头算,“这一门炮下来,岂不是要小半个月?”
“对!”林烽肯定道,“初期就是要稳扎稳打,保证质量!这个周期是基于我们现有设备和熟练程度制定的,是底线,也是目标!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能清晰地知道生产进度,发现问题也能及时追溯!以后熟练了,再想办法压缩周期!”
陈工对此非常赞同:“标准化是工业化生产的基石。有了这本标准,就等于有了生产的‘宪法’,无论是现在这五位核心师傅,还是将来扩大生产,新来的工人也能尽快上手,保证产品的一致性。”
说干就干!兵工厂的效率再次展现。火炮研发车间内,一片区域被清晰地划分出来,挂上了“山炮生产专线”的木牌。牛大力等五位核心老师傅,如同即将出征的大将,开始熟悉和整理自己负责的工位和专用工具。赵永强也很快挑选出了十名机灵肯干的年轻工人,组成了辅助班组,负责物料准备和车间整洁。
与此同时,陈工和赵永强带领着几个夜校学员,日夜奋战,将试制阶段的无数笔记、图纸、参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始编纂那本至关重要的《山炮生产流程标准》。林烽亲自把关,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数据都反复推敲。
几天后,一本用蜡纸刻印、还散发着油墨香的《标准》(初稿),发到了专线每一位成员手中。虽然还比较简陋,但条理清晰,要求明确。
林烽召集专线全体成员,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启动仪式。他拿着那本《标准》,对大家说:“同志们,从今天起,咱们瓦窑堡兵工厂的‘山炮生产专线’,就正式成立了!你们十五个人,就是咱们八路军自己造炮事业的‘种子’!这本《标准》,就是你们的‘操作宝典’!”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充满斗志的脸:“我们的目标很明确:严格按照标准,稳定、高效地生产出合格的‘瓦窑堡式山炮’!为前线部队提供可靠的重火力!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保证完成任务!”十五个人,包括五位老师傅和十位年轻人,异口同声,声音洪亮,在车间里久久回荡。
专线开始试运行。按照《标准》规定的流程,第一门量产型山炮的零部件开始投入加工。车间里,不再是之前研发时的摸索和试错,而是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规范操作。核心技工们专注地进行着高精度的加工和组装,辅助人员穿梭其间,及时递送工具、清理场地、进行初步检验……整个专线,如同一条开始缓缓流淌的溪流,虽然还不算汹涌,却已然具备了奔流到海的雏形。
看着这初具规模的生产场面,林烽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瓦窑堡兵工厂的火炮制造事业,终于从研发试制的“游击战”,迈入了标准化量产的“阵地战”阶段。这关键的一步,为未来源源不断的“山地虎”奔赴战场,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