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口的风裹着寒气灌进来,篝火的火苗晃了晃,李云龙盯着远处黑漆漆的山林,手指在步枪枪托上敲了敲:“他娘的,这半夜三更的,到底是啥玩意儿在瞎折腾?”
孔捷攥着大刀凑过来,压低声音:“会不会是白狗子的探子?白天咱们用迫击炮吓跑了巡逻队,保不齐他们派人来盯梢了。”
“不像。”林烽摇了摇头,侧耳听了听远处的动静,“要是探子,肯定轻手轻脚的,哪会弄出这么大动静?倒像是有人在赶路,还带着狗——山里的老乡晚上赶路,常带狗防野兽。”
正说着,去山坳口盯梢的战士跑了回来,喘着气说:“连长,没事!是山下村子的老乡,好像是去邻村走亲戚的,带着条狗,已经走远了!”
李云龙这才松了口气,骂了句“虚惊一场”,又拍了拍那战士的肩膀:“行了,继续盯着,有情况再报!”
战士刚出去,王承柱就凑到篝火边,搓着手说:“连长,林顾问,刚才吓得俺手心都出汗了,还以为白狗子真追来了,俺还没来得及再试一炮呢!”
“你小子就想着开炮!”李云龙笑骂一句,“先把日子过安稳了再说!咱们现在缺的东西多了去了,粮食、弹药,还有……”他转头看向林烽,“林顾问,你之前说的那手摇发电机,啥时候能弄好?这窑洞里黑灯瞎火的,晚上想擦个枪都费劲。”
一提发电机,林烽眼睛亮了:“发电机的零件都齐了,就差一样关键东西——铜丝!没有铜丝缠线圈,发电机就是个摆设,转不起来。”
“铜丝?”孔捷皱了皱眉,“这荒山野岭的,哪儿找铜丝去?总不能把战士们的子弹壳熔了吧?那也不够啊!”
丁伟也凑过来:“附近的村子倒是有可能有,以前地主家的有线发报机、电线里都有铜丝,就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剩下的——白狗子搜刮得厉害,老乡们手里估计也没啥好东西了。”
“村子……”林烽突然看向蹲在篝火旁啃红薯干的小豆子,眼睛一亮,“小豆子,你不是说去年跟你爹去山下的村子捡过废铁吗?你知道那村子里有没有废弃的电线,之类的东西?”
小豆子立刻抬起头,嚼着红薯干点点头:“知道!俺记得村东头有个破戏台,戏台后面扔着一堆旧电线,还有些磁石!俺爹说那是以前镇上的商人留下的,白狗子来了之后没人管,就一直扔在那儿!”
“太好了!”林烽一拍大腿,“有旧电线就行!里面的铜丝正好能用!小豆子,明天你能不能带几个童子军,去那村子里把旧电线找回来?”
小豆子立刻站起来,拍了拍胸脯:“能!俺熟得很!不过……俺们去的话,会不会遇到白狗子啊?”
李云龙笑着说:“放心,白狗子白天一般不怎么去村里晃悠,再说你们都是半大孩子,他们也不会在意。俺再让丁伟给你们派两个战士,远远跟着,保护你们安全!”
丁伟也点点头:“对,让两个机灵点的战士跟着,万一遇到情况,能及时把你们带回来。”
旁边的几个童子军也凑了过来,小胖子举着手里的柴棍喊:“俺也去!俺力气大,能帮着扛电线!”
“俺也去!俺会爬树,要是电线挂在树上,俺能弄下来!”另一个瘦高个的童子军也喊道。
林烽看着这群劲头十足的孩子,忍不住笑了:“行,都去!不过得听小豆子的指挥,不许乱跑,更不许跟老乡要东西,知道吗?”
“知道!”童子军们齐声答应,眼睛里满是期待——跟着队伍这么久,他们终于能帮上忙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小豆子就带着五个童子军,背着小布包,跟着两个战士出发了。李云龙和孔捷继续在窑口加固工事,丁伟则带着几个人去附近的山林里找野菜、挖红薯,林烽和老周则在窑洞里整理发电机零件,等着铜丝回来。
“老周,你看这发电机的转子,要是缠上铜丝,应该能转起来吧?”林烽拿着一个生锈的铁转子,递给旁边的老周。老周是队伍里的铁匠,手巧得很,修枪、打铁都在行。
老周接过转子,翻来覆去看了看,点了点头:“没问题!俺以前给地主家修过纺车,缠线圈的活儿俺会!就是这铜丝得够细、够长,要是太粗了,缠不了几圈,发电效果就差了。”
“放心,旧电线里的铜丝应该够用。”林烽笑着说,“等小豆子他们回来,咱们就动手,争取今天把发电机弄好,晚上就能亮灯了。”
两人正说着,外面突然传来了童子军的欢呼声:“林顾问!我们回来了!”
林烽和老周赶紧走出窑洞,只见小豆子带着童子军,每人手里都拖着一段旧电线,有的电线还缠着绝缘皮,有的已经露出了里面的铜丝。两个战士跟在后面,手里也扛着两段粗一点的电线,脸上满是笑意。
“怎么样?没遇到危险吧?”林烽走过去,摸了摸小豆子的头。
小豆子摇摇头,兴奋地说:“没有!俺们到了戏台后面,一下子就找到了好多电线!就是有的电线缠在树上,瘦猴爬上去才弄下来的!”
瘦高个的童子军立刻挺起胸脯:“俺爬树可快了!那些电线缠得再紧,俺也能弄下来!”
小胖子也凑过来说:“俺还帮着扛电线呢!这段最粗的就是俺扛回来的!”
林烽看着孩子们满是灰尘的小脸,心里暖暖的:“辛苦你们了!这些电线来得太及时了!老周,快,咱们把铜丝剥出来!”
老周立刻拿出钳子,蹲在地上剥电线。童子军们也围过来,有的帮忙扯电线,有的帮着捡剥下来的绝缘皮,窑洞口顿时热闹起来。李云龙和孔捷也放下手里的活,过来看热闹。
“好家伙,这么多铜丝!”李云龙看着老周手里越积越多的铜丝,眼睛亮了,“林顾问,这铜丝够不够用啊?要是不够,俺再让他们去村里找找!”
“够了够了!”林烽笑着说,“这些铜丝缠在转子上,绝对够用了!老周,你先缠线圈,俺去把发电机的其他零件再检查一遍。”
老周点点头,拿起铜丝,小心翼翼地往转子上缠。他的手很稳,铜丝缠得整整齐齐,一圈挨着一圈,没有一点松动。童子军们蹲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小豆子还小声问:“周师傅,这铜丝缠上去,真能发电吗?发出来的电,能像镇上的电灯一样亮吗?”
老周笑了笑:“能!等缠好了,林顾问把发电机弄转了,咱们窑洞里就能亮起来,比篝火还亮!”
孩子们顿时更兴奋了,围着老周,一会儿递铜丝,一会儿递钳子,忙得不亦乐乎。李云龙和孔捷看了一会儿,又去加固工事了——他们心里清楚,发电机亮起来,不仅能照明,更能给队伍提士气。
中午的时候,丁伟带着人回来了,手里拎着不少野菜和红薯,还有几个野果子:“老李,今天运气不错,找到一片红薯地,挖了二十多个红薯,够咱们吃两顿了!”
“好!”李云龙高兴地说,“中午就煮红薯、炒野菜,让大家好好吃一顿!”
赵小花立刻去烧水,准备做饭。林烽和老周还在忙着缠线圈,老周的额头上满是汗珠,手里的铜丝已经缠了大半。
“老周,歇会儿再缠吧,先吃饭。”林烽递过一碗热水。
老周摇摇头:“不歇!趁现在有劲儿,赶紧缠完,晚上就能亮灯了!”
林烽也不再劝,拿起另一段铜丝,帮着老周整理。童子军们吃完饭,也过来帮忙,有的帮着擦发电机零件,有的帮着递工具,窑洞里一派忙碌的景象。
太阳下山的时候,老周终于把线圈缠好了。他把转子装回发电机里,试了试,转起来很顺畅。林烽立刻过来,调整发电机的齿轮,又检查了一遍线路,然后对旁边的战士说:“来,帮个忙,摇把手!咱们试试能不能发电!”
一个战士走过来,握住发电机的摇把手,使劲摇了起来。摇把手转得越来越快,发电机发出“嗡嗡”的声音,旁边的灯泡(是之前缴获的,一直没敢用)却没亮。
“咋没亮啊?”李云龙凑过来,皱着眉问。
林烽也有些纳闷,检查了一遍线路,又调整了一下线圈的位置:“可能是线圈的角度不对,再试试!”
战士又摇了起来,发电机的“嗡嗡”声更大了,灯泡还是没亮。老周也凑过来,仔细看了看线圈:“是不是铜丝没缠紧?俺再紧一紧!”
老周拿出钳子,小心翼翼地把线圈紧了紧,林烽又调整了一下线路。这次,林烽亲自握住摇把手,慢慢摇了起来,眼睛紧紧盯着灯泡。
摇了一会儿,林烽加快了速度,发电机的“嗡嗡”声越来越响,突然,灯泡“啪”的一声,亮了!橘黄色的灯光照亮了窑洞的一角,比篝火亮多了!
“亮了!亮了!”童子军们立刻欢呼起来,小豆子蹦得老高,小胖子更是直接跑到灯泡底下,伸手摸了摸,又赶紧缩回来:“好亮!比镇上的电灯还亮!”
李云龙和孔捷、丁伟也围了过来,看着亮起来的灯泡,脸上满是惊喜。李云龙伸手摸了摸灯泡旁边的铁架,笑着说:“他娘的,这玩意儿还真能亮!以后晚上擦枪、看书,再也不用凑着篝火了!”
孔捷也点点头:“是啊!有了电灯,咱们这临时根据地,才算真像个样子!”
丁伟则笑着说:“还是林顾问和老周厉害!还有小豆子他们,要是没找到铜丝,这发电机也弄不起来!”
林烽笑着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过现在发电机还不太稳定,得再调试调试,等稳定了,晚上就能一直亮着了。”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林烽和老周一直在调试发电机,一会儿调整线圈,一会儿检查线路,战士们轮流帮忙摇把手,童子军们则围在旁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灯泡,生怕它灭了。
半夜的时候,发电机终于调试好了。林烽让一个战士摇了一会儿,灯泡一直亮着,而且越来越亮,把整个窑洞都照亮了。战士们都围过来看,有的摸着灯泡,有的议论着发电机,脸上满是自豪。
“太好了!以后咱们晚上也有亮了!”赵小花端着一碗热水走过来,看着亮堂堂的窑洞,笑着说。
李云龙看着亮起来的窑洞,又看了看身边的战士们,心里暖洋洋的:“是啊!有了电灯,咱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过了!不过……”他突然皱了皱眉,看向窑洞口,“刚才是不是有脚步声?”
大家顿时安静下来,侧耳听了听,窑洞口果然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而且越来越近。孔捷立刻抄起大刀,丁伟也握住了手枪,战士们纷纷拿起武器,警惕地盯着窑洞口。
“谁?!”李云龙大喝一声,声音在窑洞里回荡。
窑洞口的脚步声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是俺……俺是山下村子的王老汉……”
(本章共计501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