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的丧钟余音似乎还在长安城的上空盘旋,混合着抄家锁人的铁链声、刑场上的号令声,共同构成了一曲权力更迭的残酷交响。
持续了半月有余的清洗风暴渐渐平息,朝堂之上,昔日盘根错节的长孙党羽被连根拔起,留下大片大片的权力真空。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劫后余生的惶恐,以及对新秩序的窥探与期待。
所有幸存下来的官员,无论派系,都屏息凝神,目光聚焦在延英殿——那里,摄政王李贞与王妃武媚娘,正在勾勒着大唐帝国未来的权力版图。
延英殿内,灯火通明,却静得能听到烛火摇曳的细微声响。
巨大的大唐疆域图悬挂于东壁,西壁则是一张详尽的京畿十六卫府兵布防图。
李贞与武媚娘并肩立于图前,身后是堆积如山的官员履历档案和待批的任命文书。
李贞的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疲惫,但更多的是大权在握的凝重。
他指着疆域图,沉声道:“媚娘,长孙一党虽已铲除,然其势力遍布朝野,尤以关陇军镇为甚。如今中枢空虚,边镇不稳,当务之急,是迅速填补要津,稳定大局。”
武媚娘微微颔首,目光沉静如水:“王爷所言极是。乱局用重典,沉疴下猛药。此时正需大刀阔斧,擢拔贤能,将关键之位,牢牢掌控于我等信重之人手中。”
她转身从书案上取过一份早已拟好的名单,纸张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现任官职、拟任职位以及简短的评语。
“王爷请看,此乃妾身与裴炎、许敬宗等人连日商议,草拟的人事调整方略。”她将名单递给李贞。
李贞接过,仔细翻阅。名单条理清晰,分类明确:中枢决策、京畿防务、地方大员、财政漕运……每一项下,都列出了数名候选人,并附有简要的考评和推荐理由。
武媚娘在一旁轻声解说,她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对每一个名字都了如指掌:
“中书省为决策核心,不可有失。中书侍郎一职,至关重要。裴炎此人,出身寒微,然才思敏捷,处事干练,更难得的是,在此番风波中立场坚定,且与长孙旧系瓜葛甚少,可擢升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侍中一职,位列宰辅,需德高望重者镇之。来济虽曾与长孙有旧,然此次未参与核心逆谋,且其族在山东士林中颇有声望,暂留其位,以示宽大,亦可安抚部分旧臣之心。
然,可增补刘仁轨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公刚正不阿,久在地方,熟知民情,可平衡朝局。”
“尚书省六部,户部掌钱粮,兵部掌戎机,吏部掌铨选,最为关键。户部尚书,可由戴至德接任,其精于筹算,为人谨慎。
兵部尚书,程务挺将军战功赫赫,威震北疆,升任此职,足以服众,亦可借此笼络边军之心。吏部……侍郎一职,可启用李敬玄,此人明习典章,与各派系牵连不深。”
她的手指移到京畿布防图上:
“京师安危,系于禁军。左卫大将军之位,可交由黑齿常之,此乃番将悍勇,对王爷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忠诚可嘉。
右卫大将军,由窦怀哲担任,其家世尚可,且与长孙系素无往来。监门卫、千牛卫等要害,亦需换上可靠将领,如赵猛、李多祚等。”
“地方上,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可由王方翼出任,其文武双全,可巩固北疆。荆州、扬州等大都督府,亦需选派干员……”
最后,她提到科举:“今岁春闱,糊名誊录,选拔寒士颇多。可从中择其优者,充实御史台、六部各司及地方州县,既可打破门阀垄断,亦可培植新进,为国储才。”
这一套方案,几乎将帝国的军政财权核心,都换上了或与晋王府关系密切、或背景相对清白、或由武媚娘亲自考察提拔的官员。
尤其是程务挺掌兵部、黑齿常之等控禁军,意味着京畿乃至全国的军事指挥权,已悄然转移。
李贞仔细听着,心中暗暗赞叹武媚娘的思虑周详。
这份名单,考虑到了能力、资历、背景平衡以及忠诚度,几乎无可挑剔。
他基本表示同意,但在目光扫到“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几个刺史人选时,略微停顿了一下。
“媚娘,刘仁轨确为能臣,然其性情刚直,擢升过快,恐引人非议。至于这几位刺史人选,是否过于年轻,资历稍浅?
如今稳定为上,或可选用一些更为老成持重之臣?”李贞的语气带着商榷,却也透露出他作为摄政王,希望在最终决策上保留自己的考量。
武媚娘抬起眼,看向李贞,目光平静却坚定:“王爷,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人。刘仁轨之刚直,正是革除积弊所需。如今朝堂亟待振作,岂能再沿用暮气沉沉之辈?”
她微微一顿,语气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至于资历,长孙无忌倒是资历深厚,结果如何?妾身考察之人,或许年轻,却如利刃新发于硎,正可斩断旧日藤蔓。
如今王爷初掌大权,诸事待兴,正需此等锐意进取、绝对可靠之臣,方能令行禁止,推行新政。若瞻前顾后,用人唯‘稳’,只怕旧弊未除,新机已失。”
她的话语绵里藏针,既点明了用人的紧迫性,又强调了“绝对可靠”的重要性,隐隐将李贞的“稳妥”与可能存在的风险联系起来。
同时,她巧妙地将自己与李贞捆绑在一起:“我等历经艰险,方有今日局面,岂能因些许人言,便自缚手脚?”
就在这时,新任中书侍郎裴炎求见,呈上几份急需处理的奏章,均是关于漕运恢复、北疆粮草调度等紧要事务。
裴炎言语间,对武媚娘方才提及的几项人事安排极为赞同,称此乃“破格用人,振兴朝纲之举”,并表示新晋官员们闻讯,必感念王爷、王妃知遇之恩,竭力报效。
裴炎的出现和表态,无形中给了李贞一种压力和支持。
他看着武媚娘沉静而自信的面容,又想到如今百废待兴的局面,确实需要一批富有朝气、执行力强的官员。
那份名单上的人,也确实都是经过考验或仔细甄别的。
李贞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拿起朱笔,在名单上郑重地批了一个“可”字,并加盖了摄政王印。他舒了口气,笑道:“媚娘思虑周全,便依此办理吧。只是日后朝议,还需你我多加斟酌。”
“王爷圣明。”武媚娘微微躬身,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欣慰笑容。
方案既定,一道道任命诏书从中书省飞快拟就,经过门下省审核,由李贞代为加盖皇帝玉玺后,明发天下。
诏书颁布,朝野震动!
程务挺由边将入主兵部,黑齿常之等番将执掌禁卫,裴炎、刘仁轨等进入政事堂,一大批寒门士子被破格擢用……
这一系列动作,迅雷不及掩耳,彻底打破了以往论资排辈、讲究门第的惯例,宣告了一个新权力格局的诞生。
那些原本还幻想着能在权力重组中分一杯羹、或是依附长孙残余势力企图蒙混过关的官员,希望彻底破灭。
他们看着那些曾经不被自己放在眼里的“寒门”、“番将”、“后进”纷纷登上高位,而自己却原地踏步甚至被边缘化,心中充满了失落、嫉妒与恐惧,却敢怒不敢言。
武媚娘并未停歇。在人事安排大致落定后,她开始着手调整政务运行的流程。
她以“提高效率、明晰权责”为由,奏请李贞同意,对政事堂议事章程进行了微调。
规定日常政务先由中书省汇总,送交摄政王与王妃参详拟定初步处理意见后,再下发尚书省执行;重大事项,则召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及相关将领于延英殿共议。
这一调整,看似只是流程优化,实则将决策的核心环节,牢牢掌控在了她和李贞手中,尤其是她所主导的“参详拟定”环节,权力极大。
新任官员陆续赴任。武媚娘在百忙之中,特意抽时间分批召见了部分关键岗位的官员。她并非泛泛勉励,而是针对每个人的职责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和期望。
她对即将赴任的程务挺说:“程将军,兵者,国之大事。望将军执掌兵部,不仅要保障军需,更要整饬武备,遴选将才,使我大唐兵锋更利。”
她对黑齿常之等禁军将领说:“京师重地,安危系于诸位。务必严明军纪,拱卫宫禁,使宵小绝迹,陛下与王爷安心。”
她对裴炎、刘仁轨等文臣说:“如今朝堂新政,百废待兴。望诸公秉公持正,勇于任事,革除积弊,造福黎民。”
她的训话言简意赅,却目光锐利,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每一位被召见的官员,都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使命感,纷纷躬身表态:“谨遵娘娘教诲,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厚望!”
李贞在一旁看着武媚娘从容不迫地驾驭群臣,心中那份赞赏之余,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再次悄然滋生。
他注意到,有些官员在聆听武媚娘训示时,那种敬畏与忠诚,似乎更甚于对自己这个摄政王。
尤其是那些由她一手提拔的寒门官员,眼神中甚至带着一种近乎个人崇拜的光芒。
权力,就像最醇厚的酒,品尝越多,越容易让人沉醉,也越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和隔阂。但他将这些情绪压下,目前,他依然需要武媚娘这柄最锋利的剑。
就在朝堂人事更迭初步完成,新政开始推行之际,一匹来自西疆的驿马,带着滚滚烟尘,冲入了长安城。驿使手持一封盖着吐蕃赞普金印的国书,直奔礼部衙门。
国书的言辞,一改以往的恭顺,充满了傲慢与挑衅。
信中提及大唐国丧,新主初立,言语间多有试探之意,更以边境摩擦相要挟,要求重开边境互市,并索要巨额“赏赐”,俨然一副趁火打劫的嘴脸。
礼部官员不敢怠慢,火速将国书呈送摄政王与王妃。
李贞阅罢,勃然大怒,将国书狠狠拍在案上:“吐蕃赞普,安敢如此无礼!欺我大唐国丧不成?!”
武媚娘接过国书,仔细看了一遍,眼神微冷。她放下国书,看向怒不可遏的李贞,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寒意:
“王爷息怒。赞普此信,看似狂妄,实为试探。他意在窥探我新朝虚实,若我示弱,其必得寸进尺。看来,有些人,是忘了程务挺将军黑山隘口的教训了。”
她站起身,走到西疆地图前,手指点向逻些城的方向:
“边境安宁,非乞求可得。欲使其敬畏,必先示之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