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无声警报
夜色渐深,海津市的霓虹依旧不知疲倦地闪烁,透过落地窗在书房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陆锋静立在窗前,背影挺拔却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紧绷。他的目光越过城市的灯火,投向远方那道若隐若现的蓝色屏障——那是人类引以为傲的科技结晶,此刻却在他心中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林舒轻轻推开书房门,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走进来。她将杯子放在书桌上,目光落在丈夫僵硬的肩线上。
“你从回来后就心神不宁。”她的声音很轻,却精准地打破了室内的沉寂,“是今天的探险出了意外,还是发生了什么别的事?”
陆锋缓缓转身,接过茶杯。温热的杯壁熨帖着他的掌心,却驱不散心底的寒意。他沉默片刻,最终走到电脑前,调出了与山猫的通话记录。
“你听一下这个。”他将耳机递给林舒。
录音在寂静的书房中回荡,山猫断断续续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却掩不住语气中的惊惶。林舒的表情从疑惑逐渐转为凝重,当听到“海平面不是线性上升”时,她的手指无意识地收紧了。
录音结束,书房里陷入长久的沉默。林舒的目光落在窗外,那道能量屏障的蓝光在她瞳孔中闪烁不定。
“你相信他吗?”她终于开口,声音干涩。
“山猫是我见过最严谨的科学家。”陆锋的声音低沉,“他不会拿这种事开玩笑。”
林舒深吸一口气,走到书桌前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亮起,显示出复杂的城市规划图纸和数据模型。
“最近市政内部流传着一些异常数据。”她的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调出几份加密文件,“沿海区域的地下水监测显示盐度异常升高,这通常意味着海水已经渗透到内陆含水层。但按照能量屏障的设计指标,这种情况根本不该发生。”
陆锋俯身细看那些数据曲线,眉头越皱越紧:“官方怎么说?”
“解释是‘系统调试期的正常波动’。”林舒的语气带着讽刺,“但我在规划局工作了十二年,从未见过这种规模的‘波动’。”
她点开另一组数据:“更奇怪的是,最近三个月,政府批准了二十七个地下掩体改造项目,都是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防空洞和军事设施。官方说法是改作仓储用途,但设计要求都远高于普通仓储标准。”
陆锋的指尖轻轻敲击桌面,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山猫的警告与林舒提供的异常数据相互印证,勾勒出一个令人不安的图景。
“如果山猫说的是真的...”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措辞,“如果海平面真的会暴涨,我们需要提前准备。”
林舒抬头看他,眼神复杂:“你确定要这么做?万一我们判断错误...”
“万一我们判断正确,而什么都不做呢?”陆锋轻声反问。
这句话悬在两人之间,沉甸甸地压住了任何可能的反驳。林舒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走廊尽头——朵朵的房间,那里传来女儿平稳的呼吸声。
“我们需要一个计划。”良久,她终于说道,声音坚定起来。
陆锋点点头,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张地图铺开。那是他多年来探险积累的详细地形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地理信息和可能的逃生路线。
“如果海水上涨,低海拔地区会首先被淹没。”他的手指沿着海岸线移动,“我们必须往内陆和高处走。”
林舒凑近细看,专业本能让她迅速分析起来:“主要交通干线在灾难发生时肯定会瘫痪。我们需要一条避开主干道的路线,最好是多数人不知道的小路。”
她的指尖落在地图上一处被标记为红色的区域:“这里是旧时代的战备公路,已经废弃多年,但基础结构应该还在。如果能打通这条路...”
两人伏在地图上,声音低沉而急促。台灯的暖光将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交织成一幅紧张而专注的剪影。窗外的城市依旧喧嚣,庆祝的烟花不时在夜空中绽放,映照着书房内这对正在策划逃亡的夫妻。
“首要问题是物资。”林舒拿出笔记本,开始罗列清单,“食物、水、药品、燃料...”
陆锋补充道:“还有交通工具。我的越野车需要改装,增加载重和通过性。”
“资金怎么办?这么大的采购量会引起注意。”
“分批进行,不同的超市、药店,用现金支付。”陆锋沉思片刻,“我明天就去提取存款。”
计划在讨论中逐渐成型。他们决定先寻找一个安全的物资囤放点,最好是远离市区但又不会太偏僻的地方。林舒想起郊区一个废弃的物流仓库,她曾在规划档案中看到过相关资料。
“那里地势较高,结构坚固,而且很少有人知道。”她在电子地图上标出位置,“可以作为我们的第一个据点。”
夜色渐深,城市的喧嚣逐渐平息。当陆锋终于卷起地图时,时针已指向凌晨三点。
“我们可能是在杞人忧天。”陆锋轻声说,目光却异常坚定。
林舒握住他的手:“也可能是海津市唯一清醒的人。”
她关掉台灯,书房陷入昏暗。在离开前,陆锋最后看了一眼窗外。远方的海平面隐没在夜色中,平静得令人心悸。
回到卧室,朵朵在睡梦中翻了个身,小手无意识地抓着枕头一角。林舒轻轻抚平女儿凌乱的头发,眼神柔软而忧伤。
“她会安全的,我保证。”陆锋从身后拥住妻子,低声承诺。
这个夜晚,海津市有无数人安睡在方舟屏障带来的安全感中。而在这一角寂静的公寓里,一对夫妻已经悄悄拉响了心中的警报,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开始准备。
危机如同深海的暗流,在表面的平静下悄然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