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海运”的旨意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天津卫激起波澜后又很快归于平静。朱高晟严格按照“低调、困难、谨慎”的原则回复了朱棣的垂询,并开始“愁眉苦脸”地张罗起组建一支可怜巴巴的小型运输船队,做足了姿态给南京看。
然而,暗地里的工作却从未停止,甚至更加高效。朱高晟深知,一切的根本在于技术和人才。而“编纂《永乐大典》”这面金光闪闪的旗帜,就是他目前最好的掩护。
他加大了对四海商行(暗线)和王府属官(明线)的投入,派出一波又一波的人手,手持盖着王爷大印的公文,奔走于北直隶、山东、河南、甚至南直隶各地。他们的目标明确:不是那些皓首穷经的儒生,而是所有记录工、农、医、卜等“百工技艺”的书籍、图谱、手稿!更重要的是,那些掌握着这些技艺的工匠本人!
公文写得冠冕堂皇:“奉旨为修旷世大典,征集天下工技精华,凡有擅匠作、通秘法之巧匠,皆可赴天津卫,诠解技艺,录于典册,功在千秋,王爷必有重酬!”
对于许多生活困顿、地位低下、空有一身技艺却难以糊口的工匠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不仅能将手艺载入史册青史留名(他们以为),还能得到王爷的“重酬”,更关键的是,王爷承诺接纳其家眷,提供安身之所!
一时间,不少冶铁匠、火药匠、木匠、船匠、甚至一些会打造奇巧机关的匠人,怀着忐忑和希望,拖家带口,沿着四海商行暗中安排的路线,被秘密送往天津卫。
朱高晟对这些人极为重视。他亲自接见其中技艺高超者,与他们交谈,询问技术细节,并下令王府长史妥善安置他们的家眷,分配房屋田产,子女可入“求知堂”就读。优厚的待遇和王爷的礼遇,迅速安定了这些工匠的心。
但真正的核心研究,并未放在阳光之下。
在王府后院一间不起眼的仓库地下,一个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秘密挖掘、加固、通风的地下密室悄然建成。入口极其隐蔽,且有忠诚护卫日夜看守。
在这里,朱高晟汇聚了以赵铁柱为首的几名最顶尖的铁匠、以及新来的几位精通火药配比和器械制造的老匠人。
密室内炉火熊熊,工具齐全,与地上的工坊截然不同。这里进行的,是超越这个时代的探索。
“殿下,这‘颗粒化’的火药,威力果然比粉状的大了不少!而且不易受潮,燃烧更充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火药匠激动地向朱高晟汇报着实验结果。这是朱高晟提出的第一个改进方向。
“很好。”朱高晟点点头,拿起一张他亲自绘制的草图,“再看这个。这是我们目前使用的火门枪,操作繁琐,射速慢,精度差。我们需要改进它。”
他指着图纸上的结构:“关键在这里,击发装置。我们不能总靠手拿火绳去点。能不能设计一个机关,扣动扳机时,能自动将燧石撞击铁片,产生火花,引燃药池?”
燧发枪的原理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但如何用这个时代的技术实现,是巨大的挑战。大明朝的科技树真的让人觉得奇怪,明明已经研究出了最好用的三眼火铳一直也只有个大炮了,所有的锅都推给后面的满虫吧让中国落后了整整几百年的时间,越是解就越了解越为老祖宗的智慧感到了震惊!而且好像真的没有跟小破站说的很歧视工匠反而是有发明和创造的工匠是直接授予官官的呀就比如说蒯祥因参与紫禁城等工程的突出表现,从“营缮匠”提升为“营缮所丞”,后逐步晋升,官至工部左侍郎,食正二品俸,还享一品官俸禄。还有杨青凭借出色的瓦工技艺和工程管理能力,官至工部左侍郎(正三品),其子也官至工部郎中(正五品)。
匠人们围着图纸,眼中充满了困惑和兴奋。王爷的想法总是如此天马行空,却又似乎暗含至理。
“燧石……撞击……弹簧……”赵铁柱喃喃自语,粗壮的手指在图纸上比划着,“难点在于力道要足,撞击要准,而且要防雨水……”
“没错,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攻克的难关。”朱高晟鼓励道,“不要怕失败,需要什么材料,尽管提。我们有的是时间。记住,在这里所做的一切,关乎未来我等生死存亡,绝不可外泄半分!”
匠人们神色肃然,重重跪下:“愿为殿下效死!”
幽暗的地下密室里,炉火映照着朱高晟和工匠们专注的脸庞。一场脱离系统辅助、完全基于现代知识引导下的自主技术革命,正在悄然萌芽。每一次失败的尝试,每一次细微的改进,都向着改变战争形态的目标,艰难而坚定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