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府库的清点
仗打完了,城也占了,安民告示也贴出去了,戒严令也实行了。睦州城表面上,算是被天策府用刀把子强行按进了新的秩序里。可对于方腊集团的核心层来说,这心里头,其实还悬着一块大石头,七上八下的,没落到实处。
为啥?俗话说得好,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可他们现在,对自己到底“有”多少粮,心里完全没底!这就像您好不容易抢了个大宅院,把原主人打跑了,可您连这宅子里有几间房、米缸里还有多少米、地窖里藏着多少金银都不知道,这觉能睡得踏实吗?指不定哪天米缸就见底了,一大家子人就得饿肚子!
所以,在方腊看来,安民告示和戒严令是“定人心”的当务之急,而接下来这件活儿,就是“定己心”的重中之重,甚至比追剿几个残敌还要紧!那就是——清点府库!把睦州这座州府之城的家底,彻彻底底、明明白白地摸清楚!
这活儿,专业性极强,繁琐得要命,还一点马虎眼都不能打。交给谁最合适?庞万春?不行,老庞打仗是一把好手,你让他去数铜钱、称粮食,他能把算盘珠子摔你脸上。方百花?也不行,百花将军得带兵维持治安,震慑宵小。邵仙英?内政后勤是一把好手,但涉及州府级别的钱粮账目、军械户籍,规模太大,她也得抓瞎。
所有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都落在了那个平日里话不多,总是眯着眼睛、揣着算盘,没事就爱在纸上写写画画的中年文士——赵普身上。
赵普也没推辞。他知道,这是自己在新主子面前展现价值、奠定地位的关键时刻。他手下没兵,舞不动刀枪,但要是连这“数家底”的活儿都干不利索,那他赵普在这天策府里,也就真没啥立足之地了。
“圣公放心,属下即刻带人前往府库,定将睦州钱粮、军械、户籍,盘点得一清二楚,分毫不差!” 赵普领了命,脸上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表情,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子较劲的狠光。
他也没单干,立刻从投诚过来的旧吏员中,挑了几个看起来还算老实、业务熟练的老会计(钱谷师爷)、老库管(仓大使),又从军中抽调了一队识数、手脚干净、性子沉稳的老兵作为护卫和劳力。一行人,浩浩荡荡又悄无声息地开赴了位于州府衙门后身的睦州府库重地。
府库这地方,平日里就是重兵把守,闲人免进。打仗的时候,更是双方争夺和破坏的重点目标。幸好,知州郑有功“识时务”,投降得够快,也没听王仁那套“必要时焚毁库藏”的屁话,再加上天策府破城速度够快,这府库大院,算是基本完好无损地落到了手里。
赵普带人到了库区大院门口,只见大门紧闭,外面守着两队天策府的士兵,刀出鞘,箭上弦,如临大敌。带队的校尉见赵普来了,连忙行礼:“赵司长(方腊暂授赵普后勤司长之职),按照您的吩咐,库区已全面封锁,许进不许出!里面原班的库丁、账房,都集中看管在耳房里了。”
“很好。”赵普点点头,掏出钥匙——这是从郑有功那里“接收”过来的,亲手打开了大门上那沉重的大铜锁。
“吱呀——”一声,厚重的包铁木门被推开,一股混合着陈米味、尘土味、铜锈味和淡淡霉味的复杂气息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库房,一眼望不到头。粮仓、银库、武库、帛库、盐库、料草场、档案房……规模之大,远超赵普之前在帮源洞经营的那小打小闹。
饶是赵普心里有准备,也被这阵势微微震了一下。他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沉声道:“所有人,按事先分好的组,各司其职!账房组,负责核对账簿、登记造册;清点组,负责入库实物清点;护卫组,负责警戒监督,严禁烟火,严禁私藏夹带!发现任何问题,即刻报我!开始!”
一声令下,整个府库大院就像一台突然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开始紧张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第一块硬骨头,是粮仓。
睦州作为州府,设有常平仓、义仓等好几座大粮仓。赵普首先带人扑向最大的常平仓。打开仓门,里面是堆积如山的粮囤。他让人随机挑了几个粮囤,用长长的探粮钎插进去,取出底层的谷样品尝、查看。
“司长,这仓谷子,看色泽闻味道,还算干燥,应是去年秋粮,保存尚可。”一个老库管仔细查验后汇报。
“嗯,”赵普面无表情,“下一仓!”
一连查了几个仓,情况都还不错。但等到打开号称“备急”的义仓时,问题来了。探粮钎插进去,带出来的谷粒明显潮湿,甚至有些板结,还夹杂着不少霉变的颗粒和鼠粪。
“混账!”赵普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义仓粮乃救急救命之用,竟糜烂至此!查!给老子查清楚,是仓廪漏雨,还是管吏渎职,甚或是有人倒卖了好粮,用霉粮充数!”
负责清点的吏员吓得脸都白了,赶紧记录在案。赵普心里明镜似的,这八成是管仓小吏和上面官员勾结,搞的“鼠雀耗”或者“陈换新”的把戏,中饱私囊,结果坑了公家。这种宋廷官场上的积弊,他见得多了。
第二站,银库。
这才是最刺激的地方。银库的守卫最是严密,大门就有三道锁,钥匙分别由不同的人保管。赵普带着账房和护卫,验明正身,一道道打开。
一进去,所有人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一排排的木箱和麻袋。打开一看,白的是银锭,黄的是铜钱,还有少量金锭和丝帛(硬通货)。灯光下,金银反射着诱人的光芒,铜钱散发着特有的金属气息。
“咕咚。”不知道是谁,忍不住咽了口唾沫,声音在寂静的库房里显得格外清晰。护卫队的士兵们,眼神都有些发直,他们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堆在一起!
赵普冷冷地扫了众人一眼,声音不大,却带着寒意:“都给我把心思放正了!这里的每一个铜子儿,都是圣公的军饷,是万千弟兄的卖命钱!谁要是起了歪心思,伸爪子,就别怪我赵某人的刀,不认人!”
众人一个激灵,赶紧收敛心神,不敢再看。
“账房,核验账簿!清点组,过秤!记账!”赵普下令。
顿时,库房里响起了噼里啪啦的算盘声、铜钱碰撞的哗啦声、以及报数声。
“某字库第三箱,足色银锭五十两一锭,共计二十锭,合一千两!与账簿相符!”
“庆历重宝铜钱一袋,标重一百贯,实称九十八贯又三百文!亏空一贯七百文!”
“丝帛十匹,有霉蛀痕迹!”
赵普听得眉头直皱。亏空、损耗、以次充好……宋廷府库的烂账,真是触目惊心。他让人把所有的金银铜钱全部重新清点、过秤、验色,登记造册。光是清点银库这一项,几十号人不吃不喝,就干了整整一天一夜!
第三块,武库。
武库的情况,让赵普的心情稍微好了点。毕竟王仁是个武官,对刀枪器械还算上心。库房里,刀、枪、弓、箭、甲胄、盾牌,分门别类,摆放得还算整齐。数量也基本对得上账册。虽然有些兵器老旧,甲胄生锈,但总体保存完好。最重要的是,还发现了不少硝石、硫磺等制作火药的原料,这对急需扩充火器部队的天策府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
“全部清点入库!尤其是火药原料,单独存放,严加看管!”赵普叮嘱道。
第四项,户籍田亩册。
这玩意看起来不值钱,一堆堆发黄的纸册子,堆在档案房里吃灰。但赵普却极为重视。他亲自带人查验,发现册子倒是齐全,从户数、人口、年龄、到田亩数量、肥瘠等级、归属(官田、民田、职田、学田等),记录得颇为详细。
但赵普知道,这册子里的水分,恐怕比银库的亏空还大!多少豪强地主隐瞒田产、荫庇人口?多少贪官污吏借此敲诈勒索、摊派苛捐杂税?这薄薄的纸页后面,藏着的是整个睦州乃至大宋王朝土地兼并、贫富悬殊、阶层固化的惊人现实!
“所有册簿,妥善保管,一本不准遗失!”赵普吩咐道,“这是日后推行‘均田令’,整顿赋税的根本!价值万金!”
清点工作,枯燥、繁琐、极其消耗心力。赵普吃住几乎都在府库里,眼睛熬得通红,算盘打得劈啪作响, constantly核对账簿,抽查实物,呵斥办事不力的吏员,奖励表现突出的小卒。他要用最快的速度,把睦州城的家底,摸个门儿清!
几天后,一份厚厚的、条目清晰的《睦州府库清点总录》,摆在了方腊的案头。上面详细罗列了:
- 现存粮米xx石(区分了陈粮、新粮、霉粮)。
- 库存金银铜钱及丝帛折价总计xx贯(标明了成色、亏空)。
- 各类军械甲胄xx件(标明了完好、需修缮、报废数量)。
- 火药原料xx斤。
- 现存户籍xx户,xx口人(注明男丁、妇孺、老弱)。
- 官民田亩总计xx顷(区分了类型和等级)。
- ……
每一项后面,还附有赵普的亲笔评注和分析,比如:“粮储可支撑大军两月之用,然需注意霉粮处理,防止疫病”、“银库亏空严重,疑为吏员贪墨,建议彻查”、“武库军械可装备新卒一营”、“户籍田亩数据陈旧失真,需重新丈量核查”等等。
方腊仔细翻阅着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野心的笑容。他拍着赵普的肩膀(赵普差点被拍散架):“好!干得漂亮!赵先生,你可是给我天策府,打下了一座金山啊!”
有了这份家底清单,方腊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接下来如何花钱、如何用粮、如何征兵、如何治民,都有了最根本的依据。赵普也凭借此功,彻底奠定了他在天策府中“钱袋子”、“大管家”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清点府库,这看似不起眼的幕后工作,实则是新政权扎根立足、由“打天下”转向“治天下”最为关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