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晚风格外舒爽,铁路大院里的老槐树下,蔡婶满面红光地站在人群中央,身旁是她那腼腆笑着的儿子蔡小年。
“各位老邻居,好消息啊!”蔡婶声音洪亮,透着掩不住的喜悦,“我们家小年,和客运段的艳红,定在下月初八办喜事啦!”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祝贺声。艳红是大家看着长大的姑娘,性格爽朗,在客运段工作认真负责,和小年可谓是郎才女貌。
马燕站在姚玉玲身边,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低声道:“真好,小年哥终于要成家了。”
姚玉玲微笑着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飘向一旁的汪新。他正和几个年轻同事站在一起,听到喜讯后第一个用力鼓掌,眼中满是真诚的祝福。
蔡小年上前一步,有些不好意思地搓着手:“各位叔叔阿姨,兄弟姐妹,我蔡小年能有今天,全靠大家平日的照顾。只是...结婚要准备的‘四十八条腿’,我这一时半会儿实在凑不齐...”
“四十八条腿”是当时结婚的习俗,指的是新房里的家具总腿数要凑够四十八条,寓意婚姻稳固,生活美满。这对于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负担。
“我家有张闲置的方桌,四条腿结实着呢!”汪新第一个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姚玉玲立刻接话:“我那儿有把椅子,虽然旧了点,但修修还能用,也是四条腿。”
马燕也举起手:“我贡献个床头柜,四条腿的!”
仿佛点燃了引线,大院里顿时热闹起来。
“我家有凳子!”
“我那有个旧茶几,明天就给你搬来!”
“我出个衣柜,六条腿的大件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凑出了三十多条“腿”。
蔡婶感动得直抹眼泪:“这...这怎么好意思...”
姚玉玲看着这热闹的场面,突然灵机一动,拉着马燕低语:“咱们可以给新人绣一对鸳鸯枕套,再做床新被褥,怎么样?”
“好啊!”马燕眼睛一亮,“我妈最近身体好多了,正想找点事做,她绣工可好了。”
站在不远处的汪新听到她们的对话,朝姚玉玲投来赞赏的目光。那目光中不仅有爱意,更有骄傲与认同。
马燕将这一幕尽收眼底,心中已无波澜,反而为两人感到高兴。她清楚地知道,姚玉玲的善良和聪慧,值得汪新全心全意的爱。
接下来的日子,大院里洋溢着喜庆与忙碌的气氛。
姚玉玲和马燕跑前跑后,不仅准备新婚被褥,还动员大院里的妇女一起剪喜字、做窗花。汪新则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大家捐出来的家具重新油漆、修补,让旧家具焕然一新。
最令人感动的是,老站长搬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樟木箱子:“这是我结婚时老人给的,现在传给小年,希望你们的日子像这樟木一样,经久弥香。”
婚礼前两天的傍晚,大家清点了一下凑出来的“腿”,惊讶地发现已经有四十六条,只差两条就能圆满。
“这可怎么办,就差两条了。”蔡小年有些着急。
就在这时,大院门口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我这把老藤椅,不知道能不能算两条腿?”
众人回头,只见王素芳——马燕的母亲,笑着站在门口。她术后恢复良好,脸色红润,整个人看起来精神多了。
“妈!您怎么来了?”马燕急忙上前搀扶。
王姨摆摆手:“我好着呢!小年结婚这么大的事,我怎么能不表示表示?”她指着那把藤椅,“这还是我结婚时的陪嫁呢,虽然旧了点,但坐着可舒服了。”
四十八条腿,终于凑齐了!
蔡小年看着满院子的家具和热情的笑脸,这个平日里总是笑嘻嘻的汉子,眼眶不禁湿润了:“谢谢,谢谢大家...我蔡小年何德何能...”
婚礼当天,整个铁路大院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新娘子艳红被自行车队接来时,看到满屋子虽然样式各异但却整洁温馨的家具,特别是那铺着崭新被褥的婚床,感动得直抹眼泪。
“小年,你们大院里的人真好。”她低声对蔡小年说。
婚宴上,老站长作为证婚人,说了一番感人至深的话:“咱们铁路大院,就是一个大家庭。今天小年成家,是咱们全家的喜事。希望你们小两口,就像铁轨一样,并肩前行,永远不分离。”
姚玉玲和汪新相视一笑,在桌下悄悄握住了彼此的手。马燕看着他们,会心一笑,举起酒杯:“来,为我们大院的温暖,为小年哥和艳红姐的幸福,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