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设计院变电工程部办公室,林月低头整理着桌上的图纸,耳边是键盘敲击声和同事偶尔的技术讨论。她是三个月前通过校招进来的,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硕士毕业,是部门里少有的女性技术人员。
“小林,来我办公室一下。”主任赵工站在门口朝她招手。
林月心里一紧,赶紧起身跟上。身后传来窃窃私语:“肯定是要派她去榆林变电站工地了。”
果然,赵工推了推眼镜,语气温和却不容商量:“小林啊,榆林220千伏变电站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了,按照惯例,我们需要派设计代表驻场。科里现在人手紧张,大家轮着去,你先去两个月,怎么样?”
林月抿了抿嘴唇,点点头:“好的主任,我没问题。”
“放心,项目部条件还可以,就是离市区远了点。你的工作主要是解答施工方的技术疑问,协调设计和施工的衔接问题。”赵工递给她一沓资料,“下周一出发现场报到。”
走出主任办公室,几位资深同事投来同情的目光。老师傅老王叹了口气:“小姑娘去工地,辛苦喽。那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全是糙老爷们。”
林月勉强笑笑:“没事的王师傅,我能适应。”
周末,她收拾行李时,妈妈在一旁唠叨:“一个女孩子去工地像什么话?你们单位也真是的...”林月没吭声,只是默默把安全帽、劳保鞋和一大堆专业规范塞进行李箱。
周一清晨,设计院的工程车把林月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抵达榆林变电站项目部。活动板房搭建的临时驻地,尘土飞扬,几个穿着工装的男人正蹲在门口抽烟。
“哟,设计院派来的代表到了!”项目经理李大强迎上来,看到林月时明显愣了一下,“这个...小姑娘?”
林月伸出手:“李经理好,我是设计院派驻工代林月,负责本项目的设计配合工作。”
李大强尴尬地在裤子上擦了擦手才握上去:“欢迎欢迎,只是我们这条件艰苦,怕你受不住啊。”
林月微笑:“李经理放心,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享受的。”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并不轻松。第一次工地例会,当林月拿着设计图纸指出电缆沟位置与电气主接线不匹配时,施工队队长老张不耐烦地摆摆手:“小姑娘懂什么?我们按图施工,有问题也是你们设计院的问题!”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七八个老烟枪吞云吐雾,林月被呛得眼睛发红,却仍坚持把问题解释清楚。最后还是李大强打了圆场:“先按林工说的记录下来,回头再核实。”
下午去现场勘查,烈日当空,林月戴着安全帽,汗水顺着鬓角流下。几个年轻工人看见她,吹起口哨:“哟,工地上来美女了!”她装作没听见,径直走到35千伏配电装置区,对照图纸检查基础螺栓的预埋情况。
工地的女厕所离她的板房宿舍很远,晚上她不敢多喝水;食堂饭菜油腻,几天后她的胃就开始不舒服;最难受的是,技术讨论时,那些老师傅总是不把她的话当回事。
直到那天,主变压器就位出现难题。
“设计院给的基础尺寸根本不对!”老张气冲冲地闯进项目部,“差了五公分,变压器就不了位!”
所有人看向林月——这是她负责的部分。李大强皱眉:“林工,你看这事...”
林月冷静地打开笔记本电脑:“张队长,请把实际测量数据给我。”
对照数据和设计图纸后,林月抬起头:“不是设计尺寸问题,是施工放线时基准点取错了。根据坐标计算,应该是从轴线b与轴线3的交点开始测量,而不是轴线A。”
老张愣住:“怎么可能...”
“一起去现场复核吧。”林月拿起全站仪,率先走出办公室。
烈日下,她亲自操作仪器,定位、测量、计算,一丝不苟。数据证明她是对的——施工队看错了图纸上的基准点。
老张黝黑的脸涨红了:“这个...林工,对不住啊...”
林月擦擦汗:“没关系,解决问题最重要。”
这件事后,工地上的人对她客气了许多。
林月并不满足于此。她发现施工人员经常看不懂复杂的节点详图,于是利用晚上时间,把关键部位的施工要点用简图重新绘制,配上通俗易懂的文字说明,发到各施工班组。
“这样一看就明白了!”年轻技术员小陈如获至宝,“林工你这图比原设计直观多了!”
她还主动帮项目部整理了凌乱的竣工资料目录,建立了清晰的档案管理系统。李大强看着井然有序的资料室,忍不住感叹:“来了个宝贝啊!”
两个月转瞬即逝,设计院派来接替的人到了——是年近五十的王师傅。
李大强把赵工拉到一边:“赵主任,能不能不让林工走?咱们这工地自从她来了,效率提高不少,年轻人学东西快,解决问题也快。”
赵工为难地说:“这是院里安排,大家轮流的...”
“不是这个意思,”李大强压低声音,“你是不知道,自从林工来了,那帮糙老爷斯文多了,工地上的脏话都少了!食堂吃饭也没人光膀子了!上次业主来检查,直夸我们工地文明施工做得好呢!”
赵工笑了:“这么说,小林还有净化环境的作用?”
“实话实说,林工技术过硬,又肯钻研,现在施工队的人都服她。”李大强诚恳地说,“这么能干的设计代表,换了太可惜了。”
林月得知这个消息时,正在整理交接资料。王师傅坐在她对面,笑呵呵地说:“看来你这小姑娘不简单啊,施工单位点名要留你。”
“那我...”林月迟疑着。
“你自己决定,”王师傅说,“想回去的话,我留下;想继续待的话,我回去跟主任说。”
当晚,林月在工地周边散步。变电站已初具规模,构架林立,设备正在陆续安装。这是她参与设计的第一个大型变电站,每一根电缆、每一个接线她都熟悉得像自己的孩子。
远处,工人们加班进行主控楼的墙体施工,灯光下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忙碌。她想起白天老张找她讨论电缆敷设方案时那信任的眼神,想起小陈拿着她画的简图恍然大悟的表情,想起李大强拍着胸脯说“林工说的就是标准”...
第二天,她找到赵工:“主任,这个项目正处在关键阶段,我熟悉情况,如果能留下直到投运,对工程更有利。”
赵工若有所思地看着她:“你想好了?工地条件可比院里苦多了。”
林月点头:“苦是苦,但能亲眼看到自己的设计变成现实,这种成就感在办公室里是感受不到的。”
于是,林月留了下来。
接下来的三个月,她变得更加从容自信。工地上不再有人因她的性别而轻视她,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带刺却美丽,坚韧地绽放在这片曾经被认为只属于男性的土地上。
十月,变电站顺利投运。送电成功那天,项目部举行了简单的庆功宴。李大强端着酒杯来到林月面前:“林工,感谢你这半年来的付出。说实话,刚开始看到来个女技术员,我心里直打鼓。现在我知道了,专业不分男女,只分认真和不认真。”
老张也红着脸过来敬酒:“林工,对不起啊,刚开始小看你了。以后我们工地欢迎女技术员常驻!”
回设计院的前一晚,林月独自站在已投入运行的变电站外,听着变压器均匀的嗡鸣声,如同倾听一首美妙的交响乐。银色的构架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这座庞大的电力枢纽将光明送往千家万户,而其中有她的智慧和汗水。
她掏出手机,拍下这夜色中的变电站,在朋友圈写下一段话:
“人们总说工地不适合女性,但专业和能力从来与性别无关。这半年,我用专业知识赢得了尊重,用实干证明了自己。不仅绽放,还要在每一个曾经被认为不属于她的地方,灿烂盛开。”
回到设计院后,林月成了年轻技术人员中的榜样。更让她欣慰的是,此后设计院派驻工地的女性技术人员越来越多,再也没有人会说“女孩子去什么工地”这样的话。
而那座榆林变电站,当地人都说,站内盛开的蔷薇花格外鲜艳,如同那位曾经在此奋战的女工程师,坚韧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