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计院一楼的食堂,此刻正蒸腾着一天中最具烟火气的人声鼎沸。还差一刻钟十二点,空气里已经弥漫着一种混合的、温暖的香气——是米饭扎实的蒸汽,是红烧肉浓油赤酱的甜咸,是清炒时蔬的爽利,还有骨头汤在大桶里持续翻滚带来的、那种能抚慰一切疲惫的醇厚感。
人潮开始涌入。原本宽敞的入口瞬间变得拥挤,队伍像有了生命的河流,蜿蜒着迅速填满了取餐区前的所有空间。不锈钢餐盘碰撞的清脆声响,与鼎沸的人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午餐时分特有的交响。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相似的期待与焦灼,目光越过前面的人头,努力探向那一片丰盛的自助餐区。
凉菜区的水晶肘子泛着诱人的光泽,翠绿的黄瓜丝拌着鲜红的辣椒油;热菜区更是壮观,红烧排骨堆成小山,油焖大虾红亮诱人,清蒸鱼身上铺着细细的姜丝,旁边是满满一大盆冒着热气的麻婆豆腐,红油上撒着翠绿的葱花。主食档口,雪白的米饭旁边,是垒得高高的花卷和馒头,另一头还有老师傅正利索地从大锅里捞起面条,浇上浓郁的炸酱。
“麻烦快一点,后面等好久了!”有人忍不住小声催促。
“这新换的桌子,怎么感觉人更多了?”另一个声音在队伍里嘀咕。
的确,放眼望去,整个大厅的景象堪称壮观。去年,那些笨重的十人圆桌被悉数撤走,换成了如今紧凑的四人小方桌。同样大小的面积,位子确实多出了许多,白色的桌面和浅木色的椅子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棋盘上的格子。理论上是能容纳更多人了,但现实却是,由于这两年院里陆续招了二百多名新员工,这“更多”的位子,在汹涌的人潮面前,依然显得捉襟见肘。
每一张四人小方桌此刻都围坐着人,几乎没有空位。后来者端着堆得满满的餐盘,像侦察兵一样,目光锐利地扫视全场,寻找着任何一个可能空出来的角落。找到了,便赶紧小跑过去,仿佛抢占战略高地。熟识的同事们拼桌而坐,餐盘挨着餐盘,手肘碰着手肘,交谈声、笑声、碗筷的碰撞声,在咫尺之间热烈地回荡。
看那边靠柱子的桌子,几位老师傅正边吃边聊,其中一位挥舞着筷子,似乎在讲解某个技术难点,对面的年轻人听得认真,不住地点头。旁边一桌显然是同期入职的新员工,气氛轻松许多,女孩正笑着分享自己早上遇到的趣事,引得其他几人忍俊不禁。再远一些,一位独自吃饭的中年人,一边快速吃着饭,一边还盯着手机屏幕上的图纸,眉头微蹙。
人流还在不断从取餐区涌出,加入到这场“寻位大战”中。那些暂时没找到座位的人,只好端着餐盘站在过道或墙边,小心翼翼地避让着穿行的人。他们有的显得无奈,有的则比较从容,干脆就站在那里,先夹一筷子菜送入口中,品尝这忙碌一上午后难得的慰藉。
窗口打菜的阿姨们动作快得出现了重影,一勺菜下去,手腕一抖,分量准得惊人,她们额上沁着细密的汗珠,却仍不忘对熟悉的职工露出一个朴实的微笑:“今天排骨好,多吃点。”
这食堂,早已超越了单纯果腹之地的功能。它是设计院里最具活力的信息交换场,是同事间联络感情的社交中心,也是忙碌工作中一个温暖而实在的缓冲带。尽管拥挤,尽管需要排队和争抢座位,但这一餐热饭,这弥漫在空气中的饭菜香与人情味,构成了设计院日常中最坚实、最温暖的底色。它见证着机构的扩张与人员的更迭,也承载着每一个个体在辛勤工作之余,最朴素也最真切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