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断流危机
从马师傅家出来,风雪似乎小了些,但寒意更甚,沁入骨髓。秦墨没有立即坐车离开,而是让司机跟在后面,自己沿着机械厂家属区积了薄雪的街道缓缓步行。老周陪在身边,沉默着,他能感受到秦墨平静外表下汹涌的心潮。
“老周,”秦墨忽然开口,呼出的白气在昏黄的路灯下散开,“你说,像马师傅这样心里有疙瘩、有怨气的老职工,厂里还有多少?”
老周沉吟片刻,实话实说:“秦市长,不瞒您说,不少。马师傅是技术大拿,性子直,他的想法有代表性。很多老工人,一辈子献给厂子,临到改革,怕被当成包袱甩掉,怕老了没依靠,更怕……怕这改来改去,最后厂子还是没了,落得人财两空。”他叹了口气,“信任这东西,碎了再补,难啊。”
秦墨停下脚步,望着路边一扇扇亮着灯或漆黑的窗户,每一扇窗后,都是一个家庭,都有一份对未来的期盼或担忧。“所以,光靠一次家访、几句承诺,是远远不够的。得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看到希望。”
回到市府办公室,已近午夜。秦墨毫无睡意,他打开笔记本,将今晚与马师傅的谈话要点、观察到的问题以及老周反馈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随后,他拨通了王建国副市长的电话。
“建国,还没休息吧?打扰你了。”秦墨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很清晰。
“秦市长?我刚看完机械厂报上来的安置方案细化稿,正想明天向您汇报。您这么晚还在忙?”电话那头,王建国的声音有些意外。
“刚去机械厂家属区走了走,见了几个老工人。情况比我们想的还要复杂些。”秦墨沉声道,“安置方案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得更有温度,更精准。特别是对马师傅这样的技术骨干,还有那些双职工家庭、家里有困难的,要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你明天一早,召集人社局、总工会、国资委和机械厂班子,我们再仔细推敲一下方案,必须把工作做到家,做到职工心坎上。”
挂了电话,秦墨又联系了国资委主任刘建军,要求他立即组织力量,对全市类似机械厂这样老国企的技术专利、专有技术、老师傅的“绝活”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和评估。“这些是无形的资产,是宝贝,改制中绝不能流失,要量化、要确权,要想法体现在新公司的股权设置里,让知识和技能得到尊重,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
处理完这些,窗外天色已现出鱼肚白。秦墨靠在椅背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知道,解决思想问题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改革步伐不能停。他必须双线作战,一边细致地做通人的工作,一边强硬地推动制度变革。
第二天上午,秦墨准时出现在机械厂改制专项推进会上。与以往不同,他让工会老周和马师傅(经过昨晚沟通,马师傅态度已明显软化)也列席会议。会上,秦墨没有听取常规汇报,而是直接让马师傅和老周谈一线工人的真实想法和顾虑。
马师傅起初有些拘谨,但在秦墨的鼓励下,渐渐放开,将老师傅们对工龄买断标准、技术入股估值、医疗保障衔接等方面的担忧一一道出,言辞朴实却直击要害。与会各部门负责人听得面色凝重。
“大家都听到了?”秦墨环视会场,“这就是我们政策需要落地的地方,是差距所在。方案不能只在办公室里空转,必须经受一线职工的检验。”他当场拍板,成立由市总工会牵头,人社、国资、厂工会和职工代表组成的“政策落地专班”,驻厂办公,针对职工提出的每一个具体问题,研究制定操作细则和解答口径,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同时,他要求厂里立即启动“大师工作室”的筹建和数控培训班的招生工作,“要让职工尽快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接下来的几天,秦墨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机械厂的车间、班组和家属区。他参加班前会,听工人吐槽;他查看“大师工作室”的选址,与老师傅们讨论需要添置的设备;他甚至旁听了一节数控培训试讲课,课后与学员们交流学习感受。
他的务实和投入,像一股暖流,逐渐融化了机械厂职工心中的坚冰。看到市领导是动真格的,是真心为大家想办法,质疑和抵触的情绪开始消解,理解和支持的声音渐渐多了起来。报名参加数控培训的年轻人超出了预期,一些原本观望的技术骨干也开始主动询问技术入股的具体细节。
然而,就在机械厂的改制工作终于走上快车道,呈现破冰之势时,秦墨接到了来自纺织厂改制工作组组长林薇的一个紧急电话。电话里,林薇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和焦虑:
“秦市长,纺织厂这边……资金调度好像出了点问题。原定今天应该到账的下一笔职工安置预备金,银行那边说流程有点卡壳,可能要延迟几天。厂里这边……有些职工已经听到风声了,情绪有点不稳。我担心……”
秦墨的心猛地一沉。机械厂刚见起色,纺织厂又起波澜?资金问题,是改制中最敏感、最容易引发动荡的环节。他立刻意识到,这绝不是简单的“流程卡壳”所能解释的。
“林薇同志,沉住气。”秦墨的声音冷静而有力,“你立刻核实清楚,是哪个环节的流程问题?银行方是谁对接的?理由是什么?同时,务必稳住厂内情绪,如实说明情况,但不要夸大,强调市里正在协调解决。我马上处理。”
挂了电话,秦墨的脸色凝重起来。他望向窗外,雪后初晴,阳光照在积雪上,反射出刺眼的光芒。机械厂的破冰之旅刚刚见到一线曙光,纺织厂的“断流”危机已悄然而至。改革之路,从来不会只有一路鲜花,更多的,是需要随时应对的暗礁和险滩。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财政局局长李强:“李局长,立即到我办公室来一趟。另外,通知审计局主要负责同志一起。”
十二月中旬,一场罕见的寒潮席卷清河市,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度。狂风裹挟着雪粒,抽打着市政府办公大楼的窗户,发出噼啪的声响。秦墨站在窗前,望着窗外混沌的天空,眉宇间凝结着比天气更深的寒意。办公桌上,那份刚刚由市财政局和审计局联合提交的《关于市纺织厂改制专项账户异常流动情况的紧急报告》,像一块寒冰,压在他的心头。
报告显示,拨付给纺织厂改制专用账户,用于支付首批职工安置补偿和入股垫资的五千万元资金,在短短三天内,有近两千万元被以“设备应急采购”、“原材料预付款”等名义,划转至多家贸易公司账户。而这些贸易公司,经初步核查,均与纺织厂原供销科长钱大有关系密切,且资金流向存在重大疑点。
这已不是普通的工作失误,而是涉嫌有预谋的挪用,甚至可能是贪污!这笔钱,是上千名职工安身立命的“保命钱”,是维系改制信心的“定心丸”。一旦出事,不仅改制可能夭折,更将引发难以预料的社会动荡。
“什么时候发现的?”秦墨的声音低沉,压抑着怒火。
“今天上午对账时发现的异常。”财政局局长李强脸色苍白,额头沁出冷汗,“银行流水显示,划款手续‘齐全’,有厂里的用款申请,有当时主持工作的副厂长张伟的签字,甚至……还有国资委监管科的用印备案。”
“当时主持工作?张伟?”秦墨捕捉到关键信息,“厂长钱卫东呢?”
“钱厂长一周前被抽调到省里参加国企改革培训班,厂里工作暂由张伟副厂长主持。”国资委主任刘建军补充道,声音带着颤抖,“我们监管科的人说,当时看到手续齐全,又是用于‘生产经营急用’,就……就备案了。”
秦墨一拳砸在办公桌上,茶杯震得跳了起来:“胡闹!改制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这是铁律!几千双职工的眼睛盯着,你们就敢这么备案放行?!”
李强和刘建军噤若寒蝉。
“立即采取行动!”秦墨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迅速下达指令,“第一,李局长,你亲自去银行,设法冻结尚未转走的剩余资金,同时严密监控已转出资金的流向,随时准备启动司法冻结程序!第二,刘主任,你立刻带人进驻纺织厂,控制副厂长张伟和相关经办人员,封存所有财务凭证和审批记录!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接触他们!第三,”他看向闻讯赶来的王建国副市长和纪委书记孙和平,“建国市长,你协调公安经侦支队提前介入,做好立案侦查准备。孙书记,纪委立即启动对相关人员涉嫌违纪问题的初核!”
命令清晰而果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几人领命,匆匆离去。
办公室内只剩下秦墨一人。他走到窗前,冰冷的玻璃映出他铁青的脸。寒风呼啸,如同他此刻内心的风暴。他千算万算,预想了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阻力,却没想到内部会出如此大的纰漏,而且是发生在改制试点取得初步成效、最需要稳定人心的关键时刻!这背后,是简单的渎职,还是有意破坏?张伟只是一个副厂长,他有这么大的胆子?钱卫东在这个节骨眼上被调去学习,是巧合吗?
无数疑问在他脑中盘旋。但他知道,此刻最重要的是止损和维稳。资金必须追回,责任人必须严惩,但更重要的是,必须确保职工情绪稳定,不能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让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
他拿起电话,直接接通了纺织厂改制工作组组长、工信局副局长林薇:“林薇同志,你现在在哪里?”
“秦市长,我在厂里,正准备召开职工持股代表会议。”林薇的声音有些紧张,显然也听到了风声。
“会议照常开!”秦墨语气沉静,“你稳住局面,正常推进持股登记工作。资金问题,市里正在全力解决,很快会有明确说法。记住,一切工作照旧,不要自乱阵脚。有职工问起,就说是正常的财务流程核查,不要扩散恐慌情绪。”
“明白,秦市长!我一定稳住!”林薇坚定地回答。
放下电话,秦墨沉思片刻,又要通了市委宣传部部长李静的电话:“李部长,关于纺织厂资金的事情,目前外界有任何传闻吗?”
“暂时还没有大规模传播,但小范围内已经有了一些猜测。”李静汇报。
“好。你立即准备一个新闻通稿预案,核心口径是:市里在对改制企业进行例行财务审计过程中,发现个别资金流程需要进一步核实,为确保资金安全,暂缓支付。强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在依法依规处理,绝不会让职工利益受损。一旦有确切消息,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掌握舆论主动权。”
“好的,秦市长,我马上去办。”
部署完这一切,秦墨才感到一阵疲惫袭来。他坐回椅子上,闭上眼睛。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像一把淬毒的匕首,从最意想不到的角度刺来。这不仅是对他领导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清河改革诚信度的致命一击。
傍晚,王建国和孙和平先后回来汇报情况。
“资金追回有难度。”王建国面色凝重,“大部分钱已经通过贸易公司账户层层转走,流向省外,追查需要时间。张伟承认签字,但声称是‘为保障生产’,对资金具体去向闪烁其词。那几个贸易公司的负责人,都联系不上了。”
“纪委初核发现,张伟的儿子最近账户有一笔百万资金入账,来源不明。国资委监管科那名干部,是张伟的远房表侄。”孙和平的话,让事件的性质更加清晰。
情况比预想的更糟,这是一起内外勾结、涉嫌职务侵占的重大案件!
“不管涉及到谁,一查到底!”秦墨斩钉截铁,“建国市长,你协调警方,成立专案组,不惜一切代价追赃挽损!孙书记,纪委扩大调查范围,深挖背后可能存在的保护伞和利益链!”
晚上八点,秦墨顾不上吃饭,再次驱车来到纺织厂。他没有去厂部,而是直接走进了灯火通明的职工持股登记点。林薇和工作人员还在忙碌,一些下班的职工聚在旁边,窃窃私语,脸上写满担忧。
看到秦墨,人群一阵骚动。
“秦市长,听说我们的钱……是不是出问题了?”一个老工人大着胆子问,声音发颤。
秦墨走到人群中间,目光扫过一张张焦虑的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老师傅们,工友们!我秦墨在这里向大家保证,改制专项资金,一分钱也不会少!目前确实发现一些流程上的问题,市里正在严格核查。请大家放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市委市政府都是你们最坚实的后盾!你们的血汗钱,谁也动不了!改制的大方向,绝不会变!”
他没有隐瞒问题,也没有空口许诺,而是以一种负责任的姿态,传递出坚定的决心。职工们看着市长连夜赶来,听着他掷地有声的承诺,躁动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我们信秦市长!”老工程师张卫国站出来喊道,“改制是咱们厂唯一的活路,谁想捣乱,我们第一个不答应!”
“对!不答应!”人群响起附和声。
看到职工们的信任和支持,秦墨心中暖流涌动,更感责任重大。离开厂区时,雪下得更大了。秦墨对陪同的林薇说:“危机也是试金石。经过这次风波,如果我们能妥善处理,追回资金,严惩蛀虫,职工对改革的信心反而会更坚定。当前,稳定压倒一切,各项工作要加快推进,用事实说话。”
回到市府,已是深夜。秦墨在《工作日志》上重重写下:“断流危机,险象环生。然,危机即契机。唯有以雷霆手段治乱,以赤诚之心待民,以更快发展破局,方能化险为夷,取信于民。”
窗外,风雪正狂。秦墨知道,这场反腐与改革的硬仗,已经进入最关键的攻坚阶段。他必须赢,不仅是为了一项改革试点,更是为了守护千万职工对未来的期望,为了扞卫这片土地上前行的希望。前方的路,注定更加艰难,但他别无选择,唯有迎风踏雪,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