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柳暗花明
秘密核查小组的深入调查,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进行精准的探路,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随着对县国资委监管股股长李某某的聚焦,更多蛛丝马迹浮出水面。技术专家恢复的部分数据碎片显示,李某某与外网匿名邮箱的通信内容涉及“材料”、“时机”、“报酬”等敏感词汇。同时,对其社会关系的摸排发现,他与之前试图低价接手县纺织厂不良资产未果的本地商人赵某往来频繁,且近期有异常的资金流入其亲属账户。
尽管仍缺乏直接证据,但综合判断,李某某涉嫌泄露工作秘密、甚至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已非常大。更重要的是,核查小组研判,以李某某的职位和能量,恐怕难以独自策划并掀起之前那么大的风浪,其背后极有可能存在指使者或合谋者。
秦墨在听取县府办孙主任的详细汇报后,陷入了深思。是立即收网,控制李某某,以求快速突破?还是继续外线侦查,争取挖出更深层的幕后黑手?前者可能打草惊蛇,导致背后人物切断联系、毁灭证据;后者则时间漫长,且存在变量,李某某也可能察觉后狗急跳墙。
权衡利弊后,秦墨做出了决断:立即行动,但行动方案必须周密,力求一击中的,并尽可能扩大战果。他再次向县委书记杨帆做了紧急汇报。杨帆同意了他的方案,并协调了县纪委、县公安局主要负责同志予以配合。
一个周五的下午,行动悄然展开。第一步,由县纪委以“工作需要”为由,通知李某某立即到县委党校参加一个“紧急的、封闭式的业务培训”,并按规定上交通讯工具。此举旨在将其调离工作岗位,控制起来,避免其与外界的联系。
第二步,在确认李某某已进入党校并上交手机后,由县纪委和县公安局经侦大队组成的联合行动组,持相关手续,同时对其办公室、住宅进行了秘密搜查。搜查结果令人震惊:在其办公室电脑隐藏文件夹中,发现了大量涉及国企改制、项目审批的内部文件副本,以及其与商人赵某商讨如何利用信息谋利、如何制造舆论给县领导施压的聊天记录;在其家中,搜出了大量现金和若干张不属于他本人名下的银行卡。
证据确凿!李某某已涉嫌严重违纪违法。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立即对商人赵某进行控制。根据李某某聊天记录中提到的信息,行动组在赵某常去的一家茶楼将其抓获,并突击搜查了其公司和住所,获取了更多其与李某某合谋,以及试图贿赂、围猎其他干部的证据。
当晚,在县委党校的谈话室里,面对突然出现的县纪委工作人员和摆放在面前的铁证,李某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他不仅交代了受赵某利诱,泄露改制信息、编造举报信、煽动舆论的事实,还为进一步减轻罪责,主动交代了指向性更明确的线索:他曾按照县政府办公室一位副主任的暗示,将某些敏感信息“适时”透露给赵某,并且感觉这位副主任与某些对改革持消极态度的科局领导关系密切,经常“传达”一些“上面的精神”。
线索指向了更高层级!虽然这位副主任是否就是最终的黑手尚不确定,但无疑打开了一个更大的突破口。
秦墨在办公室彻夜未眠,实时听取着各方面的汇报。当孙主任带着初步审讯结果赶来时,天色已微亮。
“秦县长,情况比预想的复杂。李某某是突破口,但背后可能还有‘大鱼’。”孙主任语气凝重。
秦墨看着笔录中提到的那个副主任名字,目光锐利如刀。他认识这个人,平时低调谨慎,没想到竟隐藏得如此之深。
“立即将情况形成专报,我和杨书记马上向县纪委主要负责同志通报。”秦墨沉声道,“无论涉及到谁,一查到底!但要严格保密,控制知情范围,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李某某和商人赵某的迅速落网,以及初步审讯获得的惊人线索,像一块巨石投入清河县政坛这潭深水,激起的却是表面下的巨大暗涌。消息被严格控制在极小范围内,但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感,仍不可避免地在一部分嗅觉灵敏的干部中弥漫开来。
周六清晨,秦墨和县委书记杨帆一同来到县纪委,与纪委书记紧急磋商。面对指向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的严重线索,三人的意见高度一致:事态严重,必须上报市委,并请求上级纪委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在上级明确指示前,内部调查要更加隐秘和审慎,避免打草惊蛇。
就在此时,一个意外的情况发生了。那位被线索指向的副主任,似乎察觉到了风声,主动来到县纪委,声称要“汇报思想工作”。他表现得异常镇定,甚至带着几分委屈,辩称自己与李某某只是正常的工作交往,对李某某的违法行为毫不知情,并暗示是有人故意栽赃陷害,想搅乱清河大局。
这一手以退为进,反而增加了案件的复杂性。是确系冤枉,还是故作姿态、负隅顽抗?
面对僵局,秦墨提出了一个思路:“我们不能被他牵着鼻子走。现在的核心证据链是李某某和赵某的供述及物证。副主任的问题,需要更扎实的证据。我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由纪委同志继续对李、赵进行深入审讯,固定证据,特别是查清资金流向和更具体的指使细节;另一路,对外要释放烟雾弹,稳定大局。”
秦墨所说的“烟雾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周一上午,县政府召开了一次常规的党组扩大会议,通报近期工作。会上,秦墨在总结讲话时,特意提到了前段时间的“断流危机”和舆论风波。他语气平和但坚定地说:
“……经过调查,之前县纺织厂资金异常流动的问题,已经查明是内部监管不力和个别人员违规操作所致,相关责任人已经得到处理。这也提醒我们,改革越深入,越要加强内部管理,筑牢防火墙。至于一些网络上的不实言论,相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要保持定力,集中精力抓好发展……目前,各项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开发区几个大项目即将签约,全县经济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这番话,看似在总结过去,安抚人心,实则是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风波已过,问题已解决,工作重心已回到发展上来。目的在于麻痹潜在的对手,使其误以为调查已告一段落,从而放松警惕。
这一策略果然奏效。会后,机关内部的紧张气氛似乎有所缓和。那位副主任也似乎松了口气,行为恢复了“正常”。
然而,暗中的调查却在加速进行。在市纪委的指导下,联合调查组对李某某和赵某的审讯取得了重大突破。赵某交代,他曾通过副主任牵线,结识了县里一位重要科局的负责人,并在其“关照”下,拿到了几个项目的“便利”,而作为回报,他不仅贿赂了这位负责人,也按副主任的要求,在特定时机散布了对秦墨和改革不利的消息。资金流向的追踪也印证了这一点。
更令人震惊的是,李某某在强大的政策攻心和证据面前,最终交代,这位副主任曾多次向他暗示,其所作所为是得到了“更高层面”某位领导的默许甚至指示,目的是“不能让秦墨的改革步子迈得太快,要把握好节奏”。虽然李某某拿不出直接证据,但这一供述,将案件的严重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所有的证据链条逐渐清晰,指向了一个隐藏在内部、利用职权和影响力,系统性阻挠改革、谋取私利的“小圈子”。
时机成熟!在获得市委批准后,县纪委果断对那位副主任采取了留置措施。消息传出,清河县政坛为之震动!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之前的风波背后,竟隐藏着如此深的阴谋。
秦墨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深知,揪出内鬼是手段,正本清源才是目的。在县委的领导下,他积极参与了后续的肃清和整顿工作:一是督促相关部门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涉案人员;二是在全县干部中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三是借此机会,大力推动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和信息公开,从制度上压缩权力寻租空间,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经过这场惊心动魄的内部较量,清河县的改革环境为之一清。那些原本观望、摇摆的干部,看到了县委县政府坚决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清除障碍的铁腕,信心大增。改革的步伐变得更加坚定而有力。
随着隧道贯通的消息传开,质疑声浪奇迹般平息了。六月的山阳县,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仿佛也在为这条希望之路欢呼。
贯通仪式上,县委书记李国强亲自剪彩。握着秦墨的手时,他低声说:“小秦,这一关你闯过来了。”话里有话,秦墨心领神会。
更让秦墨意外的是,一向对他若即若离的王县长,在总结讲话时特意提到:“秦墨同志临危不乱,敢于担当,值得我们学习。”虽然语气官方,但已是破天荒的肯定。
仪式结束后,秦墨独自走进刚贯通的隧道。凉风扑面,灯光如练,这条凝聚了无数心血的道路静静向前延伸。他在隧道中段停下,用手抚摸着粗糙的岩壁,百感交集。
“秦县长。”身后传来熟悉的声音。是交通局副局长老张,他手里拿着安全帽,脸上带着如释重负的笑容。
“老张,这段时间辛苦了。”秦墨真诚地说。在最困难的时候,这位老同志顶住压力,始终坚守一线。
“辛苦值得。”老张感慨,“干了一辈子交通,这条路最不容易。但打通了,北边三个乡镇上万群众就方便了。”
两人并肩走出隧道。阳光洒下,远山如黛。老张突然说:“秦县长,有件事...我觉得该告诉您了。”
秦墨驻足。
“前段那些麻烦,背后确实有人指使。”老张压低声音,“但最近,有些人态度变了。知道为什么吗?”
秦墨摇头。
“因为省里来了调研组,专门了解年轻干部在基层的表现。您的名字,在推荐名单里。”老张意味深长地说,“这时候谁再捣乱,就是跟自己的前程过不去。”
秦墨恍然大悟。原来,不是阻力消失了,而是有些人开始审时度势了。
果然,随后的工作顺利得出奇。林业局主动协助办理林地手续,国土局加班完成用地审批,就连一直阳奉阴违的某副局长,也亲自到办公室汇报工作。
更让秦墨感动的是群众的态度。周末他下乡调研,摩托车刚进村就被认出来。村民热情地拉他去家里喝茶,七嘴八舌地说着通路后的打算:
“路通了,我家的药材能卖到省城了!”
“儿子说年底买小货车,搞运输!”
“孙女上学不用天不亮就起床了...”
在龙山乡,老寨主杨大爷拉着秦墨的手说:“秦县长,寨里老人都说,你是真心为我们办事的官。以后有什么事,寨子里的人给你作证!”
看着老人真诚的眼睛,秦墨眼眶发热。所有的委屈和艰难,在这一刻都值得了。
然而,就在一切向好时,一个意外消息打破了平静:省委组织部考察组即将到来,对全县年轻干部进行摸底考察。而秦墨,是重点考察对象。
消息传出,县里暗流再起。有人主动靠拢,有人悄然疏远,更有人开始散布新的谣言:“秦墨要高升了”“省里要调他走”。
最让秦墨意外的是周副县长的态度转变。这位曾经明里暗里使绊子的老资格,突然变得热情起来,不仅主动配合工作,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秦墨。
“黄鼠狼给鸡拜年。”林芷若一针见血,“他怕是听说你要走,赶紧缓和关系。万一你真上去了,也好相见。”
秦墨苦笑。官场如戏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他心里清楚,自己的根基不在省城,在这片倾注了心血的土地上。
考察组来的那天,县委大院气氛凝重。秦墨被安排在最后一个谈话。走进小会议室时,他注意到考察组组长的目光格外锐利。
谈话出人意料地简短。组长只问了三个问题:
“如果留在山阳,你最想做什么?”
“如果调离山阳,你最放不下什么?”
“你怎么看待‘当官’这两个字?”
秦墨沉思片刻,如实作答:
“留在山阳,我想把农旅融合做到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致富。”
“如果离开,最放不下正在做的事。很多工作刚起步,需要连续性。”
“当官不是做官,是做事。对得起岗位,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良心。”
组长记录的手停顿了一下,深深看了他一眼:“很好。你可以走了。”
谈话结束得突然,结果也出乎意料。考察组没有立即反馈,而是悄然离去。县里各种猜测四起,有说秦墨要提拔的,有说他得罪了人的。
秦墨却异常平静。周末,他带着林芷若重走了正在建设的旅游线路。在古寨最高处,俯瞰着群山环抱的县城,他轻声说:“芷若,如果让我选,我宁愿留在这里,把这件事做完。”
林芷若靠在他肩上:“无论你去哪,我都跟着。但我知道,你的心已经扎在这片土地上了。”
一周后,考察结果出炉:秦墨被列为“优秀年轻干部”,建议“加强培养,压担使用”。但出乎所有人意料,没有立即调动的安排。
县委书记李国强找秦墨谈话时,语气复杂:“小秦,组织上很认可你。但考虑山阳工作需要,决定让你继续留任,把旅游项目抓出成效。”
秦墨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他郑重表态:“感谢组织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
走出县委大楼,夕阳正好。秦墨沿着新修的文化长廊漫步,看着散步的市民、嬉戏的儿童,心中充满力量。
这条路,他走对了。不管前面是荆棘还是鲜花,他都将坚定地走下去。因为路的尽头,不是个人的前程,而是百姓的笑脸,是这片土地的希望。
手机响起,是河口镇老杨发来的照片:药材基地新苗吐绿,长势喜人。附言说:“秦县长,路通后,商贩直接到地头收购,价格翻了一番!”
秦墨微笑着回复:“好日子还在后头。”
远山如黛,晚霞似火。秦墨知道,他人生的道路,已经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而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正在前方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