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绘制发展新蓝图
示范区验收成功的喜悦尚未散去,秦墨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十月的山阳县,秋高气爽,稻田金黄,一派丰收景象。站在龙山乡新修的水利设施旁,秦墨心中酝酿着一个更大的计划。
“单靠农业,农民增收的天花板太低。”在一次县委常委会上,秦墨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新构想,“我们必须走‘农业打底、旅游增收、文化赋能’的融合发展新路。”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90年代末,“农旅融合”对偏远山城来说,还是个新鲜词。
“小秦,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县委书记李国强表现出兴趣。
秦墨走到全县地图前,手指划过连绵群山:“我们山阳有三大优势:一是生态优势,森林覆盖率全省前列;二是农业特色,中药材、有机稻米基础好;三是文化底蕴,明清古寨、红色遗址保存完整。”
他提出“一核两带三区”的规划:
“以县城为核心,打造旅游集散地;建设沿山生态观光带和沿河休闲体验带;发展北部生态康养区、中部农耕文化体验区、南部红色研学区。”
“想法很大胆。”县长王建国沉吟道,“但投入从哪里来?游客从哪里来?这些都是现实问题。”
“资金可以争取上级项目、引进社会资本、群众参与共建。”秦墨成竹在胸,“客源方面,我们毗邻省城,随着高速通车,区位优势将凸显。”
尽管有疑虑,常委会还是原则同意了秦墨的建议,让他先做详细规划。消息传出,质疑声四起。
“秦县长是不是太急了?示范区刚成功,又搞新花样。”
“旅游是发达地区搞的,我们穷县凑什么热闹。”
最刺耳的声音来自暗处:“年轻人好大喜功,想政绩想疯了。”
秦墨不为所动。他带着团队翻山越岭调研,经常一天跑好几个乡镇。一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圈,笔记本记满了厚厚三本。
调研中最触动他的,是遇到一个放羊的孩子。孩子说最大的愿望是“看看山外的世界”,因为村里很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那一刻,秦墨更加坚定:发展旅游,不仅是经济账,更是为山里人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
规划论证会开得艰难。最大的争议在古寨保护开发上。
“古寨是文物,应该原封不动保护。”文化局长态度坚决。
“不开发,古寨只会继续破败。”旅游局长反驳。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秦墨综合双方意见:“保护不是封存,活化利用才是最好的保护。我们可以学习外地经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他提出“政府主导、专家指导、村民参与”的模式: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专家制定保护方案,村民以老宅入股参与经营。这个方案最终获得通过。
更大的挑战在资金。初步测算,首期投入需要数千万,对贫困县是天文数字。
“可以争取省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秦墨向县委书记汇报,“我还联系了省旅游集团,他们有兴趣投资运营。”
“社会资本不是做慈善,是要赚钱的。”有领导担心。
秦墨展示测算数据:“我们资源好,只要运营得当,完全可能盈利。关键是建立‘保底+分红’机制,确保村集体和农民利益。”
最让他感动的是群众的支持。当听说要发展旅游,龙山乡群众自发投工投劳修路。老石匠免费修复古寨石阶,说:“这是给子孙后代留饭碗。”
然而,就在规划即将上报时,一封举报信直达省委,称秦墨“劳民伤财”“好大喜功”。虽然查无实据,但影响了项目审批。
关键时刻,县委书记李国强挺身而出:“省委那边我去说明。只要为了群众利益,县委给你撑腰。”
更让秦墨意外的是,曾经质疑声最大的几个老局长,主动帮他完善方案。文化局长甚至拿出私藏的古镇资料:“小秦,这些可能用得上。”
十一月,规划通过审批,首期资金到位。启动仪式上,秦墨看着台下群众期盼的眼神,眼眶湿润了。他想起调研时那个放羊的孩子,想起古寨里守望一生的老人。
“我们发展的目的,不仅是让山阳有名气,更是让山阳人民有福气。”他的发言被掌声打断。
当晚,秦墨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为山阳种下了一颗种子。也许我看不到它长成参天大树,但我知道,总有一天,孩子们不用翻山越岭,世界会来到他们面前。”
窗外,星光点点,照亮着山城沉睡的轮廓。秦墨知道,这条路才刚起步,未来还有无数挑战。但他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算数。
而他未曾料到,这个农旅融合的蓝图,即将引领山阳走向一条意想不到的快速发展之路,也让他这个“不想当官”的副县长,在仕途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