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凝聚共识
从北京返回南宁,秦墨并未感到丝毫轻松。虽然部委领导和专家对江南省申报国家实验室的初步方案给予了基本肯定,但那些尖锐的提问言犹在耳,竞争对手的实力不容小觑,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他知道,申报成功的关键,不仅在于方案本身有多完美,更在于江南省内部能否真正形成合力,上下同心,展现出势在必得的决心和扎实过硬的综合实力。
回到省发改委,秦墨立即召开了筹备领导小组扩大会议,通报了赴京汇报的情况,重点分析了专家提出的核心关切和潜在竞争对手的动态。
“同志们,北京之行,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到了机遇,也看清了挑战。”秦墨神色凝重,“专家们问得好:我们的人才储备够不够?体制机制敢不敢突破?长期投入能不能保障?这些问题,不是靠一份漂亮的方案就能回答的,需要我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证明!”
他明确指出,下一步工作的重心,要从“编写方案”转向“凝聚共识、夯实基础”。核心是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第一,整合全省创新资源,解决“人才和平台碎片化”问题。 国家实验室需要顶级的科研力量和设施平台支撑。而目前,江南省优质的研发资源分散在高校、院所、企业等不同系统,存在重复建设、各自为战的现象。
第二,突破体制机制壁垒,解决“创新活力不足”问题。 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下,经费使用、人才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束缚较多,难以适应国家实验室“探索性强、自由度大”的要求。
第三,建立稳定投入机制,解决“持续发展保障”问题。 巨额投入不能只靠财政,必须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
针对这些问题,秦墨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优化完善申报材料,使其更具针对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立即启动一系列“预热”和“奠基”工作,在全省范围内营造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并为实验室未来的运行扫清障碍。
他亲自点将,成立三个专项工作组:
一是资源整合组, 由省科技厅厅长牵头,教育厅、国资委参与。任务是在申报方向(生物医药)上,率先推动成立“江南省生物医药创新联盟”,整合江南大学医学院、省药物研究院、省人民医院以及龙头药企的顶尖团队和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协同攻关。秦墨要求,一个月内要拿出联盟章程和首批共享平台清单,并举行成立大会,形成声势。
二是体制改革组, 由省发改委体改处牵头,人社厅、财政厅参与。任务是研究提出赋予国家实验室(或预备机构)在科研经费使用、人才引进与薪酬、技术路线决策、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权的“政策特区”方案,争取省人大以地方法规或省政府规章形式予以固化,展现改革决心。
三是资金保障组, 由省财政厅牵头,金融办、国资委参与。任务是设计“省财政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方案,除了财政预算安排,还要研究设立省实验室建设基金,吸引保险资金、国企利润、民间资本进入,并推动银行设立专项贷款。
工作部署下去后,秦墨的身影更加忙碌。他不再是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深入一线,亲自协调解决难题。
在推动“生物医药创新联盟”成立时,他遇到了第一个坎。江南大学校长是位德高望重的院士,对联盟表示支持,但担心联盟会削弱学校的学术自主权,且在资源共享上对企业的“功利性”有所顾虑。一家大型药企的董事长则更直接,问参与联盟“能马上带来多少订单和利润?”
面对这些现实的顾虑,秦墨没有空谈大道理。他分别约谈了校长和董事长。对校长,他承诺联盟将充分尊重高校的学术规律,以项目为纽带进行合作,成果共享、风险共担,并且省里会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对董事长,他则帮企业算长远账:参与前沿基础研究,能提前布局未来药物靶点,赢得战略先机,同时可以利用联盟平台吸引高端人才。他还促成大学与企业签订了几个具体的前瞻性合作项目作为“样板”,增强了双方信心。最终,联盟成功组建,首批汇聚了省内该领域近七成的顶尖力量,举行了高规格的成立仪式,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
在谋划“政策特区”时,阻力更大。人社厅对突破现有事业单位薪酬体系表示谨慎,财政厅对宽松的经费管理权限担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秦墨组织了几轮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先进地区的专家介绍经验,并带着改革组成员到这些地区实地考察。回来后,他主持起草了一份详尽的改革方案,对可能的风险设计了周密的防控措施,最终说服了相关部门主要领导,方案得以提交省委深改组审议。
在这个过程中,秦墨也没有忘记争取更广泛的支持。他利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等场合,大讲特讲建设国家实验室的战略意义,将其与每个地市的发展、每个科研人员的梦想紧密联系起来。他还主动拜访了省内几位重量级的院士和专家学者,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聘请他们担任顾问,借助他们的影响力凝聚学界共识。
家庭的温暖依然是秦墨最重要的支撑。一次,他连续加班数天后回家,女儿路安神秘地递给他一个用乐高搭的“奇形怪状”的建筑,说:“爸爸,这是我给你设计的超级实验室!里面有会自己做实验的机器人,还有给科学家叔叔阿姨住的彩虹房子!” 童稚的创意让秦墨忍俊不禁,也让他更加坚信,今天的努力,是为了给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具创新活力的未来。林芷若则默默承担了所有家务,还悄悄联系了一位老中医,定期为秦墨调理身体,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他补充能量。
一个多月后,凝聚了各方智慧和心血的《江南省关于集聚资源深化改革 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的若干举措》(简称“争创实验室十条”)正式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文件不仅是一份申报的辅助材料,更是一份推动全省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纲领性文件。与此同时,“生物医药创新联盟”运转顺利,首个联合攻关项目已经启动;“政策特区”方案进入立法程序;多元化投入机制初步构建。
这些扎实的前期工作,通过媒体报道和业内交流,逐渐传开。江南省“动真格”争创国家实验室的决心和举措,开始引起国家部委和业内专家的更多关注和好评。
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南宁市日渐繁华的夜景,秦墨心中感慨。申报国家实验室,像一块磁石,正在将江南省分散的创新力量凝聚起来,激发着改革的活力。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每解决一个难题,每凝聚一份共识,都让江南省向科技强省的目标迈近了一步。他知道,最终的评审结果尚未可知,但在这个过程中,全省上下形成的这种“谋创新、抓改革、促发展”的共识与合力,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凝聚起来的力量,将不仅是争创国家实验室的底气,更是江南省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最强引擎。前方的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方向明确,人心齐,泰山移。秦墨对江南省的未来,充满了更大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