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年之后
时光荏苒,冬去春来,距离那场席卷清河政坛的审计风暴,已悄然过去一年。
初夏的清河市,阳光明媚,绿意盎然。开发区内,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去年奠基的那个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如今已初具规模,首批入驻的企业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赶制订单。园区主干道旁,新栽的香樟树已吐出新绿,与玻璃幕墙的现代化厂房交相辉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市政府一号会议室,正在召开全市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与一年前的凝重压抑相比,会场气氛显得从容而自信。
统计局局长正在汇报数据,声音洪亮,带着掩饰不住的振奋:“……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百分之九点八,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百分之二十五点三,其中工业投资增长百分之三十五点七;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百分之四十二;实际利用外资额已超过去年全年总和……”
一连串亮眼的数据,引起会场阵阵低声议论和赞许的点头。这些数字背后,是清河经济活力的迸发,是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的明证。
秦墨坐在主席台中央,面容比一年前略显清瘦,但眼神更加深邃沉稳,眉宇间透着一种经过风雨洗礼后的从容与坚定。他认真听着汇报,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一年前的惊涛骇浪,如今已化为推动清河前行的磅礴动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轮到秦墨总结时,他放下笔,目光扫过全场,“这是全市上下顶住压力、砥砺前行、共同奋斗的结果。它充分证明,我们坚持改革、优化环境的路径是正确的,是符合清河发展实际和人民根本利益的。”
他话锋一转,语气依旧平和却分量十足:“但是,同志们,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和懈怠。增速领先,意味着基数变大,保持高增长的难度也在增加;项目增多,对我们政府的服务效能、要素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主体快速增长,监管和风险防控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我们现在的局面,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进得慢了也是退’。”
他没有停留在成绩单上,而是直接切入当前面临的挑战:“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高度关注:一是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如何保障优质项目的快速落地?二是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仍需加快,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三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
针对这些问题,秦墨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向‘制度创新’要动力。我们的‘拿地即开工’、‘标准地’出让、‘综合查一次’等改革举措,要加快从‘盆景’变‘风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要探索建立更加精准高效的要素配置新机制,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第二,要向‘科技创新’要活力。重点扶持那些有核心技术、有市场前景的科技型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发区要瞄准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三,要向‘协调发展’要潜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
他的讲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泛的口号,有的只是对形势的清醒判断、对问题的精准把脉和对路径的务实谋划。台下各部门负责人认真记录,频频点头。经过一年的风雨同舟,秦墨的威信不仅在挑战中未曾削弱,反而因其沉着坚韧、远见卓识而愈加稳固。
散会后,秦墨没有回办公室,而是让司机直接开车去了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他没有通知任何人,以普通办事人员的身份,体验了几个高频事项的办理流程。他看到“一窗受理”窗口秩序井然,听到有市民感慨“现在办证太快了”;他在自助服务区,看到年轻人熟练地通过终端机办理业务;他还特意去看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向工作人员了解近期受理的情况。这种“微服私访”,已成为他掌握真实情况的一种习惯。
下午,秦墨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年前那位对改制充满抵触、后来在秦墨夜访后态度转变的机械厂老工程师马师傅。马师傅现在是厂里的技术顾问,还带着几个徒弟。他这次来,是代表厂里几位老师傅,给秦墨送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精心装订的册子,里面是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总结多年经验编写的一套设备维护保养和技改创新指南。
“秦市长,厂子现在红火了,订单做不完,咱们这些老骨头也不能吃闲饭。”马师傅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光彩,“这点手艺,传给年轻人,也算是对厂子、对清河发展尽点心!”
握着这本沉甸甸的册子,看着马师傅诚挚的眼神,秦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改革最大的意义——激发人的活力,凝聚人的力量。他从马师傅身上,看到了清河广大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这种内生动力,比任何投资和项目都更加珍贵。
傍晚,秦墨准时下班回家。女儿路安已经三岁多,像只快乐的小鸟扑进他怀里。林芷若正在厨房忙碌,家里弥漫着饭菜香。一年前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仿佛已经很遥远,家庭的温馨宁静,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饭后,秦墨习惯性地走进书房,打开电脑,查看最新的政务信息和舆情动态。一条来自省发改委网站的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国家层面正在酝酿新一轮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可能涉及中部地区崛起新的政策布局。秦墨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将是清河迈向更广阔舞台的又一重大机遇。
他沉思片刻,拿起电话,接通了市委政研室主任:“看到省发改委那条信息了吗?立即组织力量,深入研究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动向,结合清河实际,着手研究对接方案和项目储备。我们要提前谋划,争取主动!”
放下电话,秦墨站在书房的窗前。窗外,华灯初上,清河市的夜景璀璨夺目。一年时间,这座城市仿佛脱胎换骨,从内而外散发着自信与活力。但他知道,发展永无止境,竞争日趋激烈。过去的成绩是新的起点,未来的挑战依然严峻。
然而,此刻的秦墨,内心充满信心与力量。一年的淬炼,让他更加成熟,也让清河的改革底盘更加坚实。他坚信,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创新,凝聚各方智慧,清河这艘航船,必将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新的征程,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