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新征程的召唤
初夏的晨光透过县委办公室的窗棂,在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秦墨的手指轻轻拂过桌面——这张陪伴了他三年多的办公桌,每一道磨损的痕迹都记录着昌平的变迁。桌上放着两份并排的文件:一份是市委组织部的调令函,任命他为清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另一份,是他正在审阅的《昌平县乡村振兴五年规划(草案)》。
敲门声响起,李哲副县长拿着一摞材料走进来,脸上带着复杂的神情。“书记,这是各乡镇送来的……送行礼物清单。大家的心意,你看……”
秦墨抬手制止了他,目光依然停留在规划草案上。“老李,坐。云岭乡茶旅融合项目的二期资金,省里批复了吗?”
李哲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刚批下来,比申请的还多了两百万。省发改委说,咱们的试点模式很有推广价值。”他顿了顿,忍不住说:“书记,您这都要走了,还操心这些具体项目……”
“正因为要走了,才更要站好最后一班岗。”秦墨抬起头,目光深邃,“这些项目关系到昌平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交接清楚。”
他推开调令函,展开一幅昌平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这三年的项目足迹:从云岭乡的盘山公路到青龙镇的水利枢纽,从茶叶合作社到职业教育基地……
“记得三年前我刚来时,昌平还是全省挂号的贫困县。”秦墨的声音平静中带着感慨,“现在,Gdp翻了一番,贫困发生率从28%降到3%以下,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李哲深有同感:“是啊,脱贫容易,致富难。特别是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所以这份规划很重要。”秦墨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我们要做的,不是堆砌政绩工程,而是为昌平打造一个能够自我造血的产业体系。”
这时,办公室主任匆匆进来:“书记,市委杨书记电话,问您什么时候去市里报到。”
秦墨看了看手表:“告诉杨书记,我明天上午准时到市委组织部。另外,通知下午三点开常委会,专题研究规划草案。”
李哲欲言又止:“书记,这都什么时候了,您还……”
“正因为时候特殊,才更要开这个会。”秦墨的语气不容置疑,“我要亲自把昌平的未来蓝图,交到同志们手上。”
下午的常委会气氛凝重。当秦墨详细解读规划草案时,在座的常委们神情复杂——既有对老书记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的担忧。
“秦书记,”组织部长周明终于忍不住,“您这一走,很多项目会不会……”
“会,也不会。”秦墨环视全场,“项目可能会调整,但发展方向不会变。因为这不是我秦墨个人的规划,是昌平三十万群众的共同选择。”
他点击投影,展示出一组数据:三年来群众参与项目决策的记录、人大代表投票情况、网络征求意见统计……
“看,每一个重大决策,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秦墨的声音铿锵有力,“我走了,还会有新的书记。但只要坚持‘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个原则,昌平的路就不会走偏。”
散会后,秦墨独自留在会议室。夕阳西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手机响起,是林芷若发来的小路安的视频——女儿正在蹒跚学步,咿呀学语。
“爸爸……回……”稚嫩的声音让秦墨眼眶发热。
他拨通妻子的电话:“芷若,我可能还要晚两天回去。有些事,必须善始善终。”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传来温柔的理解:“我和路安等你。记得你常说的,收官阶段最见功力。”
深夜十一点,秦墨还在办公室修改规划草案。他特别增补了“项目可持续性评估机制”和“群众监督保障条款”,确保后续执行不走样。
敲门声再次响起,是招商局的林薇。这个三年前还青涩的副局长,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秦书记,听说您要走了……”林薇的眼圈微红,“我们招商局全体同志,想给您办个送行会。”
秦墨摇摇头:“送行就不必了。我倒是有个任务要交给你——茶旅融合项目二期,你来牵头。”
林薇震惊地抬头:“我?这可是上亿的项目……”
“正因为重要,才要交给年轻人。”秦墨微笑,“这三年,我看着你从会写方案到会带队伍,从懂招商到懂产业。是时候挑更重的担子了。”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U盘:“这是我整理的招商工作笔记,从项目谈判到风险防控,有些经验教训,或许对你有用。”
林薇双手接过,郑重得像接过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第二天清晨,秦墨像往常一样晨跑。街道两旁,早起的摊贩热情地打招呼:“秦书记,早啊!”卖豆浆的大娘硬塞给他一袋热豆浆:“听说您要高升了,以后常回来看看!”
跑步结束,他在县委大院门口停下脚步。三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就是在这里第一次踏上昌平的土地。如今,道路宽阔了,楼房崭新了,但更让他欣慰的,是群众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
上午九点,市委组织部的车准时到达。秦墨没有立即上车,而是对送行的干部们说:“我就送到这里。昌平的下一程路,靠你们了。”
车子启动时,后视镜里,以李哲为首的班子成员依然站在原地挥手。秦墨知道,这不是告别,而是接力棒的传递。
手机震动,是林芷若发来的新消息:“路安会叫爸爸了。我们等你回家。”
秦墨望向窗外,晨光中的昌平县城生机勃勃。他知道,新的挑战正在前方等待,但此刻的他,比三年前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因为这片土地教会他的,不仅是怎样当官,更是怎样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