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重整旗鼓
赵建国被双规的消息,在昌平县引起了巨大震动。一时间,干部队伍人心惶惶,各项工作面临停滞风险。秦墨深知,必须尽快稳定局面,否则之前的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第二天一早,秦墨召开全县领导干部大会。能容纳三百人的会议室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每个人脸上都写着不安和期待。
同志们,秦墨开门见山,最近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我不想过多评论,只强调一点:反腐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绝不是为了搞乱昌平。
会场静得能听见针落地的声音。
有问题干部要查处,但有作为的干部更要重用。秦墨话锋一转,经县委研究,决定对部分岗位进行调整。
组织部长周明开始宣读任免决定:财政局局长由原审计局局长接任,交通局局长由原副局长提拔,住建局、发改局等重要部门也都有了新的负责人。
最让人意外的是,秦墨宣布成立重点项目推进专班,自己亲自担任组长,直接抓三大民生工程。这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工作不能停,发展不能等。
我知道大家有顾虑,有担心。秦墨看着台下,但我要说,只要你是清白的,只要你想干事,组织就会给你平台。相反,如果你不作为、乱作为,就别怪组织不客气。
散会后,干部们的情绪明显稳定了许多。新上任的财政局长立即着手清理账目,交通局长第二天就下了工地,整个干部队伍重新焕发了活力。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赵建国被双规后,常务副县长的位置空缺,很多需要协调的工作难以推进。更麻烦的是,一些原本由赵建国分管的省直部门,对新任领导不熟悉,工作衔接出现困难。
书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周明忧心忡忡,很多工作需要上面协调,光靠我们县里很难推动。
秦墨何尝不知?他连续给市里打了几份报告,要求尽快配齐班子。
一周后,市委组织部长亲自来到昌平:秦墨同志,市委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调任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哲同志来昌平,担任常务副县长。
李哲?秦墨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四十出头,清华大学毕业,在市发改委工作期间表现突出,以思路新、干劲足着称。更重要的是,此人风评甚好,从未听说有什么不廉洁行为。
感谢市委对昌平工作的支持。秦墨真诚地说。
第二天,李哲就到任了。与想象中不同,他没有带秘书,没有要专车,自己背着个双肩包就来了。简单的见面会后,他直接找到秦墨:秦书记,我想尽快熟悉情况,特别是您主抓的三大民生工程。
秦墨欣赏这种务实作风,立即安排人带他下乡调研。让人意外的是,李哲在发改委的工作经验很快发挥了作用。他利用自己的关系,为昌平争取到了一批额外的项目资金;他熟悉政策,为茶产业找到了更好的发展路径;更难得的是,他虚心向基层学习,不摆架子,很快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认可。
书记,李县长真是个实干家。郑军私下对秦墨说,昨天他在青龙镇,跟着群众一起抬石头修路,浑身都是泥。
秦墨欣慰地点点头。李哲的到来,不仅补齐了班子短板,更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但秦墨清楚,班子配齐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前腐后继。他组织制定了《昌平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重要决策必须集体研究,重大事项必须公开公示,重点岗位必须定期轮岗。
同时,他大力推进政务公开,要求各部门将工作计划、资金使用、项目进展等情况全部上网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他还建立了群众评议干部制度,定期组织群众对部门工作进行评议,评议结果与干部考核挂钩。
这些措施一开始遇到了不小阻力。有的干部说太麻烦,有的说没必要,但秦墨态度坚决:不想被监督,就不要当干部。
一个月后,效果开始显现。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吃拿卡要的少了,主动服务的多了;推诿扯皮的少了,担当作为的多了。群众普遍反映,办事更容易了,气更顺了。
更让人欣喜的是,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进度超前,医疗条件改善方案开始实施,茶产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曾经死气沉沉的昌平,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周末,秦墨和李哲一起下乡调研。站在新修的公路上,看着群众脸上的笑容,李哲感慨道:秦书记,我来之前听说昌平是个烂摊子,现在看来,大有希望啊。
希望在于群众,力量来自群众。秦墨意味深长地说,只要我们心中装着群众,依靠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回县城的路上,秦墨接到林芷若的电话。妻子告诉他,父亲听说昌平的变化后很是欣慰,说要来昌平看看,给茶产业发展出出主意。
望着车窗外生机勃勃的田野,秦墨心中充满希望。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只要方向正确,每一步都是进步。
他在工作笔记上写下新的目标:明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有卫生室,茶产业产值翻一番...
夕阳西下,昌平县城笼罩在金色的余晖中。秦墨知道,这个曾经陷入困境的贫困县,正在迎来新生。而他和他的同事们,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奋斗者的故事。
这两章通过具体的工作部署、人物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现了秦墨在反腐后的政治智慧和工作思路,同时也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