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暗流汹涌
资金到位后的山阳县,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暗流涌动。三月的春风吹绿了山野,却吹不散笼罩在秦墨心头的阴云。
旅游专线公路正式开工那天,场面热闹非凡。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县委书记亲自奠基,省市媒体长枪短炮。秦墨作为项目总指挥站在主席台中央,接受着各方祝贺。但敏锐的他注意到,台下几个关键部门负责人的笑容有些勉强。
果然,开工不到一周,麻烦接踵而至。
先是林业局发函,称公路红线内发现“珍稀树种”,要求暂停施工重新论证。秦墨亲自去现场查看,所谓“珍稀树种”不过是常见的杉木苗。
“这是有人故意找茬。”项目副指挥、交通局副局长老张低声说,“我打听过了,林业局那边有人授意。”
秦墨不动声色:“按程序办,请省林科院专家鉴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保局突击检查,说施工扬尘超标;国土局巡查,指临时用地手续不全;甚至安监局都来凑热闹,下发整改通知书。
明眼人都看出,这是一场有组织的“软抵抗”。秦墨心知肚明,这是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旅游公路建成,必然分流原有交通项目的资金和注意力。
更棘手的是县里的态度微妙。每次协调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满口答应,回去就石沉大海。王县长态度暧昧:“要尊重职能部门意见嘛。”李书记则不置可否:“要注意工作方法。”
秦墨陷入两难:强硬推进,会被说成“年轻气盛”;妥协退让,项目可能夭折。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的傍晚。秦墨在工地加班,遇到前来“散步”的县 政 ,协 前 主席 刘老。老人退休多年,德高望重,说话颇有分量。
“小秦县长,听说最近工作不太顺?”刘老看似随意地问。
秦墨苦笑:“一些技术性问题,正在解决。”
刘老意味深长地指指正在施工的山路:“这路啊,修的是路,通的是心。有人怕路通了,自己的路就窄了。”
老人走后,秦墨沉思良久。他想起前世在档案室看过的一些史料,突然灵光一现。
第二天,他让办公室调来近十年全县交通项目资料。仔细研究后发现了玄机:旅游公路的选线,恰好避开了某些人重点“经营”的区域。而这些人,在县里盘根错节。
“难怪阻力这么大。”秦墨冷笑。他决定改变策略,借力打力。
他主动向李书记汇报,建议成立“重大项目监督组”,邀请人 ,大、政,协 ,老 同志 参与。明为监督,实为借势。刘老等老同志欣然应允,他们的声望成了项目的“护身符”。
同时,秦墨调整施工方案,在关键路段增加支线,连接几个偏远村。这样既方便群众,又扩大了受益面,让反对者不敢明目张胆阻挠。
最妙的是,他策划了一系列“群众见证”活动:邀请沿线村民代表参观工地,让媒体采访受益群众。当七八十岁的老奶奶拉着记者手说“盼这条路盼了一辈子”时,任何阻挠都显得苍白无力。
暗流虽然暂时平息,但秦墨清楚,真正的较量还在后面。四月初,他遭遇了最阴险的一击。
有人向市纪委实名举报,称秦墨在项目招标中“量身定制”,偏袒某施工企业。举报信写得有鼻子有眼,还附了所谓“内部会议纪要”。
市纪委很快派人调查。虽然最终证明是诬告,但调查过程本身就对秦墨的声誉造成了影响。更让他心寒的是,调查组透露,举报材料部分内容只有内部人才能提供。
“我们团队里有内鬼。”秦墨对赶来安慰的林芷若说。这是最让他难受的——背叛来自内部。
林芷若轻轻握住他的手:“还记得你在河口镇说的话吗?‘只要为了老百姓,再难也要走下去’。”
妻子的支持让秦墨重拾信心。他不动声色,暗中调整了工作分工,重要事项直接抓,减少中间环节。
五月,项目进入攻坚期。最大的考验来了——隧道施工遇到地质断层,造价要增加三百万。消息传出,反对声音空前激烈。
“当初预算怎么做的?现在要追加,谁的责任?”会议上,有人直接发难。
秦墨冷静回应:“地质勘探报告显示是正常地质构造。遇到断层是不可抗力,但隧道必须打通,否则整个项目价值大打折扣。”
“钱从哪里来?县里没钱了!”
“我去省里要。”秦墨斩钉截铁,“但要不到,我个人承担责任!”
当晚,秦墨再上省城。这次比上次更难——年中对上资金基本安排完毕。他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最后在省委党校老师帮助下,争取到省发改委的应急资金。
资金到账那天,秦墨在隧道工地上,看着工人们欢呼雀跃,忍不住湿了眼眶。老张拍拍他肩膀:“秦县长,这条路,是你用脚步量出来的。”
然而秦墨没有陶醉在成功中。他清楚,更大的风浪可能还在后面。一个周五的深夜,他接到匿名电话:“秦县长,见好就收。再往前,当心摔跟头。”
秦墨平静回答:“我走的端,行的正。有什么招数,尽管来。”
挂掉电话,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山如黛。这条路,他既然选择了,就要走到底。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他都将义无反顾。
因为他知道,路的尽头,是百姓期盼的眼神,是山阳发展的希望。这份责任,比任何明枪暗箭都更重要。
第39章 暗流查证(修订版)(续补内鬼之事)
省委调查组的“惊雷”虽暂时平息,但秦墨心中的警铃并未停止作响。那份精准指向改革要害的匿名举报信,以及随后接踵而来的、明显带有组织性的舆论风波,都让他确信,在清河县政坛的平静水面下,潜伏着一股意图阻挠改革的暗流,且这股暗流很可能就源自内部。他不能坐等对方再次发难,必须主动出击,揪出隐患。
然而,调查必须绝对保密、讲究策略。对手隐藏在体制内,嗅觉灵敏,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打草惊蛇,甚至反噬自身。秦墨没有动用常规的纪委或公安渠道,而是采取了更为迂回和谨慎的方式。
他首先找到了县委书记杨帆,关起门来,进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汇报。
“杨书记,‘断流危机’虽然暂时化解,但举报信和舆论风波的源头,我判断很可能出在我们内部。”秦墨语气凝重,将收集到的线索和自己的分析向杨帆做了详细陈述,“这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有针对性的、企图动摇改革根基的行为。不把这个人或者说这股势力挖出来,清河的改革就永无宁日,我们接下来的任何重大决策都可能面临泄露和破坏的风险。”
杨帆听完,沉吟良久。他深知秦墨的判断绝非空穴来风,也明白在县级层面进行内部清查的敏感性和风险。最终,他表态支持,但强调:“查,一定要查清楚!但要讲究方式方法,控制在最小范围,绝不能搞得人心惶惶,影响稳定和发展大局。需要什么支持,县委给你做后盾,但具体操作,你要负总责,确保万无一失。”
有了杨帆的授权和定调,秦墨开始了秘密部署。他组建了一个极其精干的三人核查小组,成员包括他绝对信任的县府办主任孙为民、县纪委一位以严谨细致着称、且与可能涉案人员无直接关联的科室负责人,以及从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借调来的一位精通数据分析和侦查技术的专家。核查地点设在了县档案局一个僻静的阅览室,对外严格保密。
核查的重点,围绕“断流危机”前后几个关键节点展开:一是举报信所涉内容的知情人范围;二是资金异常流动信息可能的泄露途径;三是那几家突然变卦的投资公司接触过的内部人员。
过程如抽丝剥茧,极其考验耐心和智慧。核查小组调阅了大量的内部通讯记录、会议纪要、文件传阅单,并秘密约谈了几位身处关键岗位、但被认为可信度较高的中层干部和机要人员。秦墨没有直接参与具体调查,但他每晚都会听取孙主任的单独汇报,研判方向,把握分寸。
与此同时,秦墨在公开场合表现得一切如常,甚至比以往更加沉稳。他继续强力推进开发区的工作,频繁下乡镇调研,仿佛已将之前的风波抛诸脑后。这种外松内紧的策略,有效地麻痹了潜在的对手。
几天后,技术分析取得了关键突破。通过对特定时间段内机关内部网络流量的监控和回溯,专家发现,在资金异常流动被发现前夕,县国资委监管股股长李某某的办公电脑,曾异常访问过与县纺织厂改制资金拨付流程相关的、非其职责范围内的核心数据库,并且其个人邮箱在深夜时段有向外网某个匿名邮箱发送加密压缩包的记录。虽然邮件内容已无法直接获取,但时间点和行为模式高度可疑。
几乎同时,一位被秘密约谈的财政局机要员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在“断流危机”爆发前,他曾无意中听到李某某在与一位朋友(非本单位人员)通话时,语气神秘地提及“纺织厂那边很快要有大新闻”,当时并未在意,现在回想起来疑点重重。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了这位县国资委监管股股长李某某。他职位不高,但身处资金监管的关键环节,有机会接触到敏感信息,且其社会关系复杂,与一些本地商人过往甚密。
然而,秦墨异常冷静。他告诫核查小组:“目前只是间接证据,形成不了完整证据链。李某某可能只是执行者或被利用的棋子,背后可能还有更深的关系网。绝不能贸然行动,必须继续深挖,找到更确凿的证据,弄清其动机和同伙。”
调查进入了更隐蔽、更关键的深水区。秦墨知道,越是接近真相,风险越大。他必须确保下一步的行动,既能精准清除毒瘤,又不引发不必要的震荡。一场无声的较量,在清河县委县政府大院内部,悄然进入了决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