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初试锋芒
河口镇的第一夜,秦墨几乎无眠。
镇政府招待所的床板硬得出奇,
窗外风声呼啸,夹杂着几声犬吠,
与省城夜晚的车流声截然不同。
天刚蒙蒙亮,他便起身,
站在窗前望着这个沉睡中的小镇,
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清晨六点,镇政府大院还静悄悄的。秦墨简单洗漱后,信步走出招待所。深秋的河口镇笼罩在薄雾中,街道上零星有几个早起赶集的农民,背着竹篓,步履匆匆。
“秦书记?您这么早!”党政办主任老王小跑着过来,脸上带着惊讶。
“习惯早起。王主任,陪我走走?”秦墨微笑道。
两人沿着镇中心街道漫步。秦墨仔细观察着沿街的商铺、民居,不时停下与早起的店主、村民交谈。老王跟在后面,心中暗自称奇——这位年轻的书记,问的问题都在点子上,不像是个没基层经验的人。
“王记杂货铺”前,秦墨停下脚步。店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正费力地卸着门板。
“老人家,我来帮您。”秦墨上前搭手。
老人连声道谢,打量着他:“后生面生啊,是镇上新来的干部?”
老王忙介绍:“这是咱们镇新来的秦书记。”
老人眼睛一亮:“书记这么年轻?好啊好啊,年轻人有干劲!不过...”他压低声音,“咱们镇可不好搞哟,前几任书记都没待长。”
秦墨心中一动,顺势问道:“老人家觉得镇上最要紧的事是什么?”
“路!”老人不假思索,“出镇的路烂得很,下雨天根本出不去。再就是电,老是停,冰柜里的肉都坏了好几回!”
秦墨认真记下。又走了几家,反映的问题大同小异:路难行、电不稳、水不足。最让他揪心的是,不少店铺都挂着“转让”的牌子。
早餐摊前,秦墨要了碗稀饭,和几个老农坐在一起吃。老人们起初拘谨,见书记平易近人,话匣子就打开了。
“秦书记,咱们镇最大的问题是没产业啊!”一个老农叹道,“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我们这些老骨头,种地都不够本钱。”
“去年镇里号召种药材,结果技术跟不上,全烂在地里!”另一个抱怨道。
秦墨默默听着,心中已有计较。前世记忆中,河口镇这片山地其实非常适合种植某些特色经济作物,只是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对接。
回到办公室,秦墨立即召开班子会。他开门见山:“我刚到镇上,情况不了解,需要大家多支持。当前首要任务是调研,请各位分管领导本周内带队下村,摸清各村实际情况。”
他特别强调:“调研要实实在在,不准提前打招呼,不准层层陪同,我要看到最真实的情况。”
班子成员面面相觑。这位新书记的作风,与前任大不相同。
接下来的日子,秦墨几乎跑遍了全镇所有村庄。最偏远的山村要徒步三小时才能到达,他坚持要走一遍。
在云雾村,他看到孩子们在漏风的教室里上课,冬天只能靠一个小煤炉取暖;在大坡村,他见到老人要走五里山路挑水吃;在石坝村,他目睹了因道路不通,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丰收的柑橘烂在树上。
每晚回到镇上,秦墨都整理调研笔记到深夜。林芷若寄来的信成了他最大的慰藉。她在信中提到,正在帮河口镇联系省农科院的专家,还寄来了一些农业科技书籍。
“知道你忙,但别忘了照顾好自己。附上一些常用药,乡下看病不便,有备无患。”随信寄来的小药箱,让秦墨心头暖融融的。
调研中,秦墨也敏锐地察觉到一些不正常现象。镇财政所的账目混乱,几个扶贫项目的资金去向不明;个别镇干部作风漂浮,对群众困难漠不关心;更有传言说,前任书记离任与某些工程项目的违规操作有关。
这些问题棘手而敏感,初来乍到的秦墨决定暂时按兵不动,先从群众最急难愁盼的问题入手。
经过充分调研,秦墨提出了“河口镇三年发展规划”,重点解决三件事:修路、通电、兴产业。方案在党委会上获得通过,但资金问题成了最大难题。
“县财政紧张,不可能给我们太多支持。”分管财政的副镇长面露难色。
秦墨沉思片刻,提出一个大胆想法:“向上争取一点,镇里挤一点,群众投工投劳一点。关键是第一个项目要选准,做出示范效应。”
他选择了最急需修路的大坡村作为突破口。但当他带着方案到村里动员时,却碰了钉子。
“书记,不是我们不支持,实在是投不起这个工啊!”村民老杨直言不讳,“农忙时节,一天工值几十块钱呢!”
“就是,前年镇里也说修路,最后不了了之,白干了几天活!”另一个村民附和道。
面对村民的质疑,秦墨没有气馁。他晚上住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帮村民干农活,边干活边聊天。
“老杨,你说一天工值几十块,但路不通,你家种的香菇运不出去,一斤要少卖五六块,这笔账算过没有?”
老杨愣住了,显然没算过这笔账。
秦墨继续算账:“路修通了,货车能进来,香菇能卖上好价钱。就算投十天工,将来一年就能多赚回来。再说,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哪样不方便?”
精打细算的账目,推心置腹的交谈,逐渐打消了村民的顾虑。三天后,村民大会上,全票通过修路方案。
开工那天,秦墨第一个拿起铁锹,和村民一起干。消息传开,其他村的村民都来看热闹——镇书记和农民一起修路,在河口镇还是头一遭。
然而,就在工程顺利进行时,一场意外发生了。
连日的劳累加上山区阴雨,秦墨病倒了。高烧不退,咳嗽不止。镇卫生所医生建议立即转县医院。
消息传开,村民们自发来到镇政府。老杨带着几个村民,坚持要用拖拉机送秦墨去县城。
“秦书记是为咱们累病的,我们不能不管!”老杨激动地说。
躺在拖拉机上,颠簸在山路上,秦墨虽然难受,心里却暖暖的。这些朴实的农民,一旦认准了你,就会全心全意对你好。
县医院检查结果是肺炎,需要住院治疗。秦墨躺在病床上,最惦记的还是修路进度。党政办主任老王来探望时,他第一句话就问:“工程没停吧?”
“没停,村民们都自发接着干呢!”老王感慨道,“大家都说,书记都病倒了,我们不能撂挑子。”
更让秦墨感动的是,村民们凑钱买了鸡蛋和红糖,派代表步行几十里山路来看他。虽然东西不值多少钱,但这份心意无比珍贵。
住院期间,林芷若特意请了假来照顾他。见到她忙碌的身影,秦墨既心疼又幸福。
“你怎么来了?工作怎么办?”秦墨问。
“请假了。你都不珍惜自己,我还能怎么办?”林芷若眼圈微红,“听说你病倒的消息,我...”她没再说下去,但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在林芷若的精心照料下,秦墨很快好转。出院那天,他做出一个决定:向林芷若求婚。
镇旁的小河边,夕阳洒下金色光辉。秦墨拿出精心准备的戒指——用他第一个月工资买的那枚金戒指。
“芷若,我知道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我人在基层,给不了你富裕的生活,甚至不能常伴你身边。但我想请你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用一生来照顾你、爱护你。你愿意嫁给我吗?”
林芷若眼中泪光闪烁,轻轻伸出手:“我愿意。无论你在哪里,无论做什么,我都支持你。”
两人在夕阳下紧紧相拥。远处,河口镇的群山默默见证着这份承诺。
回到镇上,秦墨发现气氛有些微妙。修路工程进展顺利,但镇里某些干部的态度却变得疏远。党政办主任老王悄悄提醒他:“秦书记,您要当心。修路这件事,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
原来,镇上原本有个承包工程的小老板,与某些镇干部关系密切。秦墨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修路,断了这些人的财路。
几天后,县里突然派来审计组,说是接到举报,要审计镇财政账目。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冲着秦墨来的。
审计组工作期间,镇上流言四起。有人说新书记好大喜功,不顾实际;有人说他年轻气盛,不懂规矩;更有人预言,他很快就会步前几任的后尘,干不长。
面对压力,秦墨保持镇定。他积极配合审计,主动提供资料。清者自清,他相信事实会说明一切。
审计结果出来了,镇财政虽然紧张,但账目清楚,没有发现违规问题。相反,审计组还肯定了秦墨节约开支、集中财力办实事的做法。
流言不攻自破。经过这场风波,秦墨在镇上的威信不降反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真心为他们办事,他们心里有数。
年底总结会上,秦墨提出了新年计划:在修路通电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产业。他联系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准备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中药材和特色水果。
“同志们,河口镇虽然落后,但我们有青山绿水,有勤劳的人民。只要找对路子,一定能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秦墨的话充满信心。
台下,干部群众报以热烈掌声。这掌声中,有期待,有信任,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夜晚,秦墨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镇上稀疏的灯火。虽然条件艰苦,虽然前路漫长,但他心中充满力量。这里有需要他带领脱贫的群众,有信任他支持他的爱人,有一条虽然曲折但值得奋斗的道路。
远处,1998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秦墨知道,在河口镇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这条阴差阳错的仕途,正引领他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