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至尊,宝刀屠龙”的诱惑如同野火般在外界蔓延,然而在“清言书院”之内,沈清言却并未急于去描绘那刀光剑影、权谋纷争的江湖。他深谙叙事之道,知晓唯有将根基打牢,让情感的种子深植人心,后续的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方能水到渠成,也更能凸显那“仁心”之可贵。
于是,在接下来的几日说书中,他引领着所有听众,将目光投向了那片远离中原、仿佛被世界遗忘的海外孤岛——冰火岛。
“……却说那金毛狮王谢逊,携着张翠山、殷素素夫妇,漂泊于茫茫大海,历经风暴劫难,最终流落至一座奇特的海外荒岛。此岛一半冰封雪盖,寒风刺骨,如同北国严冬;另一半却又有地火涌动,岩浆横流,炎热难当。故得名——冰火岛。”
沈清言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魔力,将冰火岛那极端而又瑰丽的景象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台下听众仿佛能感受到那刺骨的寒意与灼人的热浪交替袭来,不由自主地紧了紧衣襟,又或是扇了扇风。
“就在这冰与火交织的绝境之中,一个幼小的生命诞生了。便是那张翠山与殷素素之子,此段故事未来的核心——张无忌。”
沈清言将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张无忌在这极端环境下,独特而纯粹的童年成长上。
他描绘着谢逊,这个因全家被师父成昆所害而狂性大发、滥杀无辜的魔头,在荒岛之上,面对挚友之子时,那复杂无比的人性。时而,他会因往事刺激而狂怒咆哮,状若疯魔,吓得年幼的无忌瑟瑟发抖;时而又会流露出深藏的慈爱与愧疚,将自己毕生的文武学识,连同那套威力绝伦的“七伤拳”,毫无保留地、却又带着矛盾心情地传授给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
“诸位且想,一个稚龄幼童,终日相伴的,是一位时而清醒、时而疯狂的义父。清醒时,教他识字明理,传他武功绝学;狂乱时,又可能对他厉声呵斥,甚至偶有失手之举。这般环境,于一个孩子而言,是何等的煎熬,又何等的光怪陆离?”
台下众人听得入神,尤其是那些已为人父母者,更是面露不忍与怜惜。他们仿佛能看到那个小小的身影,在冰天雪地与熔岩地火之间,小心翼翼地观察着义父的脸色,在恐惧与依赖中艰难地寻找着生存与成长的平衡。
沈清言又缓缓道出张翠山与殷素素夫妇在这其中的作用。
“幸而,张无忌尚有其父母,那武当七侠之一的‘银钩铁划’张翠山,与其妻,天鹰教紫微堂主殷素素。张五侠侠义为怀,性情敦厚,每每在谢逊狂性过后,便会耐心安抚无忌,为他讲述中原武林的侠义故事,在他心中种下正道之苗;而殷素素,虽出身魔教,机智诡变,但对儿子却倾注了全部的柔情与智慧,教会他如何在险恶环境中保护自己,更以生命守护着他的纯真。”
他讲述着张翠山如何以身作则,教导无忌何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讲述着殷素素如何在物质匮乏的荒岛上,想方设法为儿子制造小小的乐趣,在寒夜里将他紧紧搂在怀中,用体温驱散严寒,用温柔的故事抚慰他受惊的心灵。
“正是在这般极端、矛盾,却又奇异地充满了爱与教导的环境下,张无忌渐渐长大。他未曾沾染世俗的虚伪与狡诈,未曾经历人间的势利与倾轧。他的心中,保留着一份近乎本能的赤子之心。他理解义父的痛苦,感受父母的爱意,对这片孕育了他、也囚禁了他的冰火岛,充满了孩童最原始的探索与亲近。”
沈清言的声音变得柔和,将一段看似微小,却被他着重讲述的情节娓娓道来:
“这一日,小无忌在冰原边缘玩耍,忽见一只顽皮的小猴(沈清言在此处对应原着做了艺术化处理,以更普世的小猴形象替代了白猿),为摘取崖壁缝隙中生出的几枚鲜红野果,不慎失足,摔伤了腿脚,哀鸣不止,被困在下方一块突出的冰岩上,上不得,下不得,寒风凛冽,眼看便要冻僵。”
台下听众的心不由得揪紧了,仿佛看到了那只可怜的小猴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景象。
“其时,谢逊正在洞中时而狂啸,时而沉睡;张翠山夫妇亦在远处搜寻食物。唯有小无忌,目睹此景。那崖壁对于年幼的他而言,亦是险峻异常,冰滑难攀。若是一个不慎,摔将下来,非死即伤。”
沈清言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看到许多人脸上露出了紧张和担忧的神色。
“然而,小无忌看着那小猴哀怜无助的眼神,听着它微弱的悲鸣,心中那与生俱来的、未曾被世俗磨灭的怜悯与善良,油然而生。他未曾多想那冰壁之险,亦未计较那小猴与他非亲非故,甚至平日还时常调皮,偷抢他的食物。”
“他只知道,那小猴此刻很痛苦,需要帮助。”
沈清言的声音带着一种感染人心的力量:“于是,这个小小的孩童,搓了搓冻得通红的小手,紧了紧身上单薄的兽皮衣服,便咬着牙,开始向着那陡峭冰冷的崖壁,一点一点,艰难地攀爬而去……”
他细致地描绘着张无忌攀爬时的艰难与危险,脚下打滑的惊险,被冰棱划破手掌的疼痛,以及那始终不曾放弃的、清澈而坚定的眼神。最终,他成功地抱住了那只受伤的小猴,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它,又小心翼翼地将其救了下来,还细心地为它包扎了腿伤。
“……事后,张翠山夫妇归来,见儿子手掌破损,浑身冰凉,又听闻缘由,自是后怕不已。殷素素抱着儿子,又是心疼,又是责备。而小无忌,却只是举着那包扎好的小猴,脸上带着纯然的喜悦,对母亲说道:‘娘,你看,它不叫了,它暖和了。’”
故事讲到这里,台下许多听众,尤其是女性听众,眼中已然泛起了感动的泪光。就连一些彪形大汉,也不由得动容,默默点头。
“正是这般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这般发自本能、不掺任何杂质的仁善之心,便是那张无忌未来坎坷命运中,最为宝贵,亦是屡次救他性命、得遇贵人、化解危机的……根本所在。”沈清言轻轻拍下醒木,为这一段故事做了结语,也将“仁心”的种子,悄然埋入了所有听众的心田。
---
台下,混杂在听众之中的苏晚,合上了手中用于记录的平板电脑。她秀眉微蹙,眼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与大多数沉浸在感人故事中的听众不同,她更多是从观察者和分析者的角度来聆听。她敏锐地注意到,当沈清言细致描绘张无忌的童年、他与谢逊及父母之间复杂而真挚的情感、以及他那不顾自身安危救助小猴的“仁心”时,台下观众的情绪共鸣尤为强烈。
这种共鸣,并非源于对强大力量的向往或对奇遇的渴望,而是源于对人类共通情感——亲情、怜悯、善良、勇气——的深切认同与感动。
她悄悄调出了连接到NSId内部数据分析系统的界面(经过允许且加密),上面实时显示着通过书院内隐蔽传感器收集到的、经过脱敏处理的群体情绪波动数据。
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讲述张无忌冒险救小猴这一段时,代表“感动”、“认同”、“反思”的情绪曲线出现了显着的峰值,其强度和纯度,甚至超过了之前讲述“屠龙刀”传闻时所引发的“贪婪”、“好奇”等情绪。
“感悟信力……”苏晚在心中默念着这个由NSId内部基于观测数据提出的新概念。他们发现,沈清言所获得的“信力”并非单一性质,其中似乎有一种类型,更加温和、稳定、且具有成长性,往往伴随着听众对故事内涵的深度思考与情感共鸣而产生,被暂命名为“感悟信力”。
而此刻,数据显示,“感悟信力”的占比正在悄然提升。
“看来,周所长的判断是对的。”苏晚在心中暗道,“他传播的,不仅仅是武功和遗迹,更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文明的内核。这些关于‘人性’与‘教育’的描绘,比单纯的武力炫耀,更能触及普通人的心灵深处,也更能引动这种高质量的‘信力’。”
她将这一观察详细记录在报告中,并备注:建议加强对沈清言所传播文化内核与社会心理影响的研究,其价值可能远超单纯的力量体系。
苏晚抬头,再次望向台上那个从容自若的青衫说书人。他似乎永远知道,在何时,该播种什么样的种子。
冰火岛的纯真故事,如同汩汩清泉,流淌过被“屠龙刀”诱惑烧灼的干涸心田,带来一丝清凉与反思。而那名为“仁心”的幼苗,已在这润物细无声的讲述中,悄然破土。未来的江湖风波,或许将因这看似微小的幼苗,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