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舱门闭合的瞬间,杨辰的脚步没有停顿。他穿过金属走廊,脚步声被吸音材料吞没,左手腕表盖在转角处轻轻擦过墙面,发出细微摩擦声。身后,秦峰的六屏阵列仍在运行,但主控台已切换至常规值守模式。全球接入地图稳定闪烁,九国节点持续回传认证信号,唯有一条数据流异常——语音交互模块延迟波动超出阈值。
次日上午九点,辰星科技总部三层指挥室。防弹玻璃外天光清亮,杨辰站在主控台前,指尖划过语音响应日志。误差率0.05%,看似微小,却足以让智能终端在复杂环境中误判指令。他未说话,只将数据卡拔出,插入内袋,抬步走向技术中心。
周博已在办公室等候。平板夹在腋下,t恤领口微皱,指甲边缘有轻微撕裂痕迹,显然是连续调试后未及时处理。他站起身,声音平稳:“测试轮已完成三百二十七次迭代,现有模型已触碰理论极限。若要再降一个量级,必须重构底层逻辑。”
杨辰点头,目光落在平板屏幕上。声纹混淆图谱密集如网,每一条误差线都指向同一瓶颈:无法区分高频共振下的相似发音。外部压力正在加剧——峰会之后,三家竞争对手已宣布推出新一代语音安全系统,发布时间定在十五天后。
“准备重构。”杨辰开口,语气无波,“需要什么资源?”
周博迟疑一瞬:“至少六名顶尖算法工程师,三个月封闭开发,还有……算力集群升级。”
话音未落,杨辰已打开系统界面。虚拟键盘浮现,他输入金额:两百万。消费类型选定为“高阶技术研发类”。确认键按下,系统提示无声弹出:“已招募前谷歌、苹果语音安全组核心成员三名,忠诚度满值,任务期限永久。”
侧厅门无声滑开。三名男子并列而立,均着深灰工装,佩戴智能眼镜,左胸口袋嵌有微型投影接口。他们未自我介绍,也未询问背景,径直走向测试终端区,各自选取设备后开始连接目标系统。
周博盯着三人背影,眉头微锁。他认得其中一人曾在国际顶会演示过动态声学建模技术,但那人早已退出业界。眼前三人毫无履历可查,公司系统无备案,安保记录无通行授权。他张了张嘴,最终只问:“他们知道攻击目标吗?”
“知道。”杨辰说,“公开接口地址已推送。”
三人动作同步展开。左侧者调取协议栈,逐层解析通信加密结构;中间者启动脚本编译器,构建自适应解码模型;右侧者则直接接入模拟环境,设置多变量干扰条件。全程无交流,操作节奏却如共用同一神经网络。
十分钟,协议漏洞定位完成。
三十分钟,动态解码脚本生成。
两小时十二分,模拟攻击环境构建完毕。
主屏幕突然弹出绿色提示框:【目标系统突破,原始声纹数据库导出完成】。紧接着,一份修复建议文档自动生成,包含七项核心算法优化路径,每一项都直指当前行业盲区。
周博冲上前,手指划过代码细节。某段递归滤波逻辑竟采用非对称权重衰减机制,完全颠覆传统设计范式。他瞳孔骤缩,指尖微微发颤。这不是改进,是重写规则。
“这不可能……”他低声说,“这种结构,怎么可能在三小时内完成验证?”
杨辰未答。他抬起左手,将腕表盖轻轻合拢,金属外壳闭合的“咔”声在寂静室内格外清晰。
会议结束。三位死士卸下设备,智能眼镜自动熄灭,转身走入侧厅,门关闭后再无动静。系统日志仅留下一行记录:【任务完成,人员隐匿】。
周博返回实验室,反手锁门。他调出破解过程录像,逐帧回放。三人操作习惯高度一致——每次调用函数前都会先轻敲空格键,每次切换窗口都使用相同快捷序列。这种一致性超越了团队协作范畴,近乎思维同步。
他在笔记本空白页写下:“积分=现实人力?”随后圈出“两百万”与“三名顶级工程师”的对应关系,又在下方画出箭头,标注:“消费金额→人才层级→技术代差”。
笔尖停顿。他忽然意识到,那三人从未开口。没有讨论,没有质疑,甚至没有查看彼此屏幕。他们像被同一意志驱动的执行单元,精准、高效、无情。
此时,杨辰正行至三层走廊尽头。数据中心入口在即,他停下脚步,透过观察窗望向内部。数百台服务器整齐排列,冷却系统低鸣运转。秦峰虽未现身,但总控室后台日志显示,其Id已在十分钟前远程调阅语音项目进度,并标记了三项潜在风险点。
杨辰转身,朝实验室方向走去。路过周博门口时,他听见里面传来纸张翻动声。没有敲门,也没有停留,只在经过瞬间,留下一句指令:“准备下一阶段服务器集群部署。”
周博抬头,视线落在门缝透入的光影上。片刻后,他重新低头,在笔记本最后一页写下:“如果金钱能买来天才……那我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他合上本子,手指无意识撕扯鼠标垫边缘,目光回到主屏。破解代码仍在运行,某段函数突然跳出异常提示:【输入参数与历史行为模式不符】。
周博放大日志,发现该函数曾在七年前由一名匿名开发者提交至开源社区,后因“逻辑不可复现”被移除。而此刻,它正完美嵌入新模型的核心层。
他盯着那行代码,呼吸渐沉。
冷却风扇嗡鸣中,服务器指示灯忽明忽暗,映在他瞳孔深处,像一场无声风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