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声在地下指挥中心回荡的瞬间,林瑶已将手机贴上耳侧,通话界面显示“加密线路已断开”。她没有回头,只是将终端塞进战术背包夹层,拉链闭合时发出短促的金属摩擦声。三分钟后,她的身影出现在卡利港东区码头外围,左耳蛇形耳钉在夜色中泛着冷光。
集装箱堆场深处,五百万美金假钞被封入铁箱,底部嵌着秦峰特制的微型追踪器,信号频率经多重跳转直连辰星科技云端服务器。林瑶亲自检查了电池状态与发射功率,确认无误后,将箱子推至预定交接点——一座锈蚀的龙门吊下方。她蹲身调整角度,使箱体正面朝向即将驶来的军用皮卡路线,确保第一眼可见。
提前抵达的半小时里,她在三处隐蔽位置布设了被动监听装置,并用防水布遮盖一台废弃叉车内的远程引爆控制器。遥控器握柄刻有防滑纹,拇指按压区域留有细微磨损痕迹,是她惯用的型号。一切就绪,她退至二十米外的油罐车阴影下,静候目标出现。
午夜零时十七分,两辆迷彩涂装的皮卡驶入码头作业区,轮胎碾过碎石发出刺耳声响。前车跳下四名武装人员,持枪警戒四周;后车走下一名右脸带刀疤的男人,战术背心外挂着弹匣袋,目光扫过龙门吊下的铁箱,未发一言。
林瑶缓步走出掩体,双手垂于身侧,不带任何武器。她穿着深灰色工装夹克,领口别着一枚伪造的南美军火商协会徽章。对方副手上前开箱查验,蹲下时动作谨慎,抽出一叠钞票对着探照灯光线反复比对。
就在他伸手欲取第三叠的刹那,林瑶拇指轻推遥控器滑钮。
三百米外,废弃仓库内预埋的塑胶炸药瞬间引爆。火光冲天而起,浓烟裹挟着金属碎片横扫半空,爆炸冲击波震裂了邻近三组集装箱的锁扣。现场武装人员立即卧倒,刀疤男厉声下令撤退,两名手下本能扑向铁箱,将其抬上皮卡后斗。
林瑶站在原地未动,脸上毫无惊色。她从口袋取出第二枚遥控器,按下自检键,屏幕显示“追踪信号稳定,坐标上传中”。与此同时,她通过对讲机低语:“货已交付,风向偏西北,建议渗透组调整行进轴线。”
皮卡车队启动引擎,沿码头主道疾驰而去。林瑶目送车辆消失在拐角,随即转身穿过堆场西侧通道,脚步未停,径直进入一艘报废货轮的船舱。内部早已清空,只余中央一张折叠桌,桌上摊开着一张手绘码头结构图。她取出平板连接本地网络,调出实时卫星定位画面——那枚铁箱正以每小时四十五公里的速度向内陆山区移动。
信号轨迹清晰标注在地图上,呈直线延伸,途经两个检查哨后接入一条隐秘盘山公路。林瑶放大终点区域,发现其最终停靠点位于一片密林环绕的混凝土建筑群,外围设有岗哨与铁丝网,正是情报中提及的军阀后勤补给站。
她关闭设备,将平板拆解销毁,电池投入船舱角落的化学溶剂桶。起身时,袖口擦过桌角,一道细小划痕浮现,但她未作停留。几步之外,一个伪装成工具箱的应急包已被打开,里面整列着更换用的身份证件、消音手枪与微型通讯中继器。
此时,距码头东北方十二公里的雨林边缘,雷震伏在一块岩石后,肩头扛着热成像观测仪。他身后六人小队全副武装,每人配备战术头盔与模块化装备包。观测仪屏幕上,皮卡车队刚驶入据点大门,铁箱被搬入主仓库,放置于角落货架。
“信号源静止。”雷震低声通报,“坐标锁定,等待指令。”
频道另一端传来杨辰的声音:“执行b计划,七分钟后发起突袭。目标优先级:控制通讯中枢,解救矿工名单持有者,不得暴露追踪器来源。”
雷震收起仪器,挥手示意小队分散推进。他本人取下背包,从中取出一支折叠式狙击步枪,组装动作熟练无声。瞄准镜校准后,他锁定仓库顶部的了望塔,两名哨兵正在交谈,毫无戒备。
林瑶在货轮内完成最后一项准备,换上了深绿色作战服,左臂绑带固定着新型干扰器。她重新佩戴蛇形耳钉,确认耳麦频段切换至加密频道。就在她准备离开船舱时,腕表震动提示收到新信息——秦峰传来了据点内部电力系统拓扑图,标注出三个可切断的节点。
她迅速记下坐标,将数据卡插入打火机大小的销毁器,按下按钮。塑料外壳熔化变形,芯片化为灰烬。
码头风势渐强,海浪拍击岸基的声音掩盖了远处残火燃烧的噼啪声。林瑶攀上货轮甲板,借着云层间隙透下的微弱月光,望向内陆方向。那里,一团红点在黑暗中持续闪烁——是追踪器的工作指示灯,也是整个行动的锚点。
雷震扣上头盔,拉动枪栓。子弹上膛的金属撞击声极轻,却像是某种决断的落锤。
突击小队开始穿行密林,脚步踩在腐叶层上几乎无声。前方五百米处,据点围墙上的探照灯来回扫射,每隔三十秒切换一次角度。雷震举起手臂,做出暂停手势,待光束移开的瞬间,下达前进指令。
林瑶同步启动干扰器,据点内部无线电开始出现杂音。守卫试图调试设备,却未能察觉真正的威胁已在百米之内。
当第一支突击队员翻越外墙铁丝网时,仓库角落的铁箱仍在平稳发送信号。追踪器外壳上的红点规律闪烁,每一次亮起都精确对应着坐标上传的脉冲频率。
雷震贴墙前行,距通讯室仅剩十米。他从腰间取出手雷,拔掉保险销,轻轻滚向门口。
门缝下,一道影子正低头操作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