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江大东门的石柱,临时指挥中心的铁门已从内部推开。杨辰跨出仓库,手中捏着一张打印纸,边缘因反复折叠泛起毛边。他没有回头,径直走向停在空地上的黑色轿车。
“通知他们,八点整开会。”
车内后视镜映出周博的身影,他正低头检查笔记本的接口,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两下,屏幕亮起一串代码界面。陈磊坐在副驾,手里夹着一份刚整理完的文档,封面上写着“岗位职责与薪酬结构”。赵虎靠在车门外,战术夹克拉链拉到顶,目光扫过远处校门方向——那里已有学生三三两两经过,有人驻足看向空地中央正在搭建的展台骨架。
会议室里没有寒暄。杨辰把纸拍在桌上,是昨夜最终敲定的招聘计划表。
“智能推荐系统三个月上线,现在只有你一个人能写核心模块。”他看向周博,“所以今天必须把人招进来。不是普通实习生,是要能跟你并肩作战的技术骨干。”
周博点头,喉结微动:“我已经设计了初筛题库,涵盖并发处理、数据建模和异常追踪三个维度。现场答题,当场淘汰。”
“岗位呢?”陈磊翻开文档,“python工程师、数据分析师、前端架构师,全部年薪二十万起步,五险一金全额缴纳,额外提供项目分红权。”
赵虎皱眉:“学生会信吗?我们连公司执照都没挂出来。”
“他们不需要信。”杨辰打断,“他们只需要看到结果。”他抬手示意周博打开投影,“把App后台实时数据接进来,百万用户在线状态,服务器响应延迟,全打在屏幕上。让他们亲眼看看,什么叫高并发调度。”
陈磊合上本子:“校外媒体还在门口蹲守,说要跟进购地后续。”
“不理。”杨辰站起身,“从现在开始,所有对外信息由我审批。你们的任务只有一个——把技术团队搭起来。”
指令下达后,三人分头行动。陈磊返回电脑前修改岗位说明书,将“具备独立开发能力”列为硬性门槛;赵虎带两名便衣死士前往校门侧道,监督展台施工进度,并在周围布设隐蔽监控探头;周博则留在会议室,调试远程面试系统,同时将初筛题目导入自动化答题平台。
八点四十七分,红底白字的横幅被挂上展台立柱。“辰星科技·高薪诚聘技术精英”十个大字在阳光下刺目。深蓝色LoGo嵌在右侧,下方一行小字:“掌控节点,定义未来”。
九点整,周博走上展台。他换了件新t恤,胸前印着滚动的二进制流,手里握着扩音器。
“我们不做外包,不接私活。”他的声音因紧张而略显干涩,但语速稳定,“我们只做一件事——构建能改变用户行为的系统。”
人群起初稀疏,多是路过围观。直到周博连接手机投屏,后台百万级请求曲线如潮水般涌动,绿色线条在高压下依旧平稳运行。
“这是昨晚十二点的峰值数据。”他说,“三秒内处理两万七千次订单调度,误差低于0.3%。目前支撑这套系统的,只有六台服务器和一个程序员。”
有人低声惊呼。几个计算机系的学生挤到前排。
“我们招三种人。”周博继续,“能用python重构底层逻辑的,能用数据分析预测用户轨迹的,能用前端架构实现毫秒级响应的。年薪二十万起,试用期即享项目分红。”
话音未落,后排传来冷笑:“学生创业公司开这种价?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赵虎不动声色,朝身旁死士递了个眼神。那人悄然靠近,记下说话者的体貌特征。
周博没停下:“如果你觉得这薪资离谱,说明你不了解我们的资金规模。”他调出银行资金冻结证明截图,“五千万投资款已到账,全部用于技术研发。我们不烧钱做补贴,我们砸钱建壁垒。”
展台前迅速聚拢人群。简历投递箱十分钟内就被塞满。
临时筛选室设在仓库角落。周博启动预设程序,简历逐一上传至筛选系统。关键词匹配自动剔除无编程经验者,Github链接、开源项目贡献记录、独立作品集成为优先标签。
杨辰站在筛选台旁,手持平板逐条浏览初筛通过名单。每当看到附带完整代码仓库链接的简历,他就在姓名旁划一道红线。
“这些人,”他对周博说,“不是来打工的。你是第一个,但不能一直是唯一。”
周博盯着屏幕,指尖飞快操作。他新增了一个评分模型,根据项目复杂度、代码整洁度和系统设计思路三项打分,满分十分。超过八分者直接进入下一轮评估池。
“已经有十七份高质量简历。”他说,“其中有两人参与过省级大数据平台开发,一人拿过全国算法竞赛一等奖。”
杨辰点头:“标记出来,后续重点跟进。”
赵虎走进来,低声汇报:“两个可疑人员在现场散布‘资金链断裂’谣言,已被记录。展台周边秩序正常,未发现恶意破坏迹象。”
“继续盯。”杨辰说,“技术团队是我们现在的命脉。谁想搅局,就是冲着核心来了。”
时间推至中午,投递量突破三百份。非技术专业学生占比近半,多数抱着试试看心态。筛选系统压力骤增,周博立即切换备用服务器集群,确保响应速度不受影响。
一名大四学生递上简历,自称自学python半年,做过校园论坛爬虫项目。周博让他当场写一段去重排序函数。对方敲完代码,提交运行,报错三次才通过。
“基础不牢。”周博摇头,在简历上画叉。
另一名研究生拿出自己开发的舆情分析工具演示,界面简洁,数据抓取准确。周博追问三个技术细节,对方对答如流。
“这个留着。”杨辰接过简历,看到姓名栏写着“林远”,学校背景普通,但项目经历扎实,“提交了独立作品集,有逻辑,有边界感。”
“你是真招人,还是搞宣传?”有人突然发问。
杨辰抬头,是一名戴眼镜的男生,手里攥着打印的招聘信息单。
“你觉得呢?”杨辰反问。
“开出二十万年薪,却不提考核标准、晋升路径、团队架构。”男生语气质疑,“像在画饼。”
周博正要开口,杨辰抬手制止。他走到展台边缘,直视对方:“我们不考核加班时长,不看ppt美化程度。只看两点——能不能写出稳定可靠的代码,能不能扛住真实场景的压力测试。做到这两条,年薪翻倍不是承诺,是必然。”
他顿了顿:“至于团队架构——你现在看到的就是。我负责决策,他负责技术。”抬手指向周博,“下一个加入的人,就是第三根支柱。”
男生沉默几秒,把简历放进箱子。
下午两点,首轮简历收集接近尾声。杨辰手中多了一份打印稿,上面用红笔圈出十三个名字。每人都附有项目链接或作品说明,部分还标注了潜在合作方向。
他起身走向展台,对周博说:“保留展台到傍晚。让更多人看到我们在做什么。”
周博点头,转身回到电脑前。他打开一封新邮件,附件是一份匿名提交的算法优化方案,思路清晰,代码规范。发件人Id隐藏,仅留一句话:“如果你们真的在建系统,我会考虑出现。”
周博盯着那行字,手指悬在键盘上方,迟迟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