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深瞳”在“朱氏制造”的试点遇到障碍,看似是技术适配问题,根源却在于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的基础设施老化。
这对于致力于用AI改造传统产业的“启明深瞳”而言,是一个必须跨过的典型门槛。
祁阳在电话里没有责怪张伟,直接问道:“具体是哪种网络协议?带宽瓶颈在哪个环节?有没有临时的替代方案保证调试进行?”
张伟显然已经做过初步排查:“主要是他们车间内部的工业交换机过于陈旧,端口速率和支持的协议都无法满足我们高清相机数据实时传输的要求。”
”临时方案可以用无线网桥,但车间金属结构多,干扰大,稳定性没法保证,而且朱总对在产线内部架设无线设备有安全顾虑。”
“了解。”祁阳迅速做出判断,“两方向。第一,你立刻和朱总那边的设备主管沟通,核算一下更换他们老旧交换机以及部分线缆的成本和时间,做一个详细的升级方案和预算出来。”
“第二,同时,优化我们的数据传输算法,看看能否在保证识别精度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单帧图像的数据量,或者采用增量传输方式,减轻对网络带宽的瞬时压力。”
“算法优化我们已经在尝试,但效果有限,而且可能会影响检测的实时性。”张伟回答,“硬件升级方案我马上和对方沟通。”
“尽快把方案和预算发给我。”祁阳吩咐,“和朱总沟通时,强调这次升级不仅是为了我们的系统,也能整体提升他们车间未来数字化改造的底层能力,是一次有价值的投资。”
挂了电话,祁阳揉了揉眉心。创业就是这样,总是在解决一个接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从技术研发到市场拓展,从竞争对手到客户自身的基础条件,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卡住脖子的瓶颈。
他回到小组讨论中,将“启明深瞳”遇到的实际案例稍作提炼,作为“阿尔法科技”可能面临整合挑战的一个具体注脚,融入到了比赛备忘录的风险评估部分。
这种来自真实战场的洞察,让他们的分析更具说服力。
初步的备忘录框架终于确定,团队成员分头去完善各自负责的章节。
祁阳则开始审阅张伟发来的“朱氏制造”车间网络升级方案。
预算不算高,但需要朱总点头和短暂的停产施工。
他直接拨通了朱总的电话。
没有过多寒暄,他简洁地说明了问题所在、解决方案以及预计能带来的整体效益提升,并将升级预算坦诚相告。
电话那头,朱总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一声苦笑:“祁总啊,不瞒你说,这个问题我也知道。以前总觉得能用就行,没想到现在被这点‘小事’卡住了。”
“方案我看了,钱不是大问题,关键是停产一天,损失不小啊。”
“朱总,长痛不如短痛。”祁阳语气平稳,“这次升级后,不仅我们的检测系统能稳定运行,您未来引入其他自动化设备,或者进行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都有了更好的基础。”
“停产一天的损失,我们可以从后续提升的效率和良品率中尽快弥补回来。如果您同意,我可以让‘启明深瞳’的技术团队全力配合,尽量压缩施工时间。”
祁阳的坦诚和对效益的清晰阐述打动了朱总。“好吧!就按你说的办!我马上安排下去,争取周末停产施工!祁总,你们可要给我保证效果啊!”
“一定。”祁阳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处理完这个小插曲,祁阳注意到邮箱里收到了“蓝湖资本”合伙人会议邀请的确认函。时间定在下周一上午。
他回复确认,随即让沈弘毅将“灏阳”最新的、包含与“大陆动力”接触进展的非敏感资料包发送过去。
周末,“朱氏制造”车间网络升级顺利完成。
张伟团队在新环境下重新调试系统,稳定性和识别精度立刻达到了预期指标。朱总亲自到车间查看后,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对祁阳的果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认可。
周一上午,祁阳准时出现在视频会议中。
“蓝湖资本”的合伙人是一位目光犀利、语速极快的华裔女性,李静。
她显然做足了功课,问题直指核心:“祁总,我很欣赏‘灏阳’的技术突破。但我想知道,你们如何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专利纠纷?以及,在能量密度这个硬指标上,你们的下一代技术路线图是什么?”
祁阳从容应对:“李总,关于专利,我们核心的制备工艺和材料结构已经申请了pct国际专利,构建了初步的壁垒。同时,我们与理工大学的合作确保了原始创新的来源清晰。”
“至于能量密度,我们承认这是当前的短板,但也是下一代技术的攻关重点。我们已经在实验室层面验证了几种可能的突破方向,具体细节暂不便透露,但可以保证的是,研发投入和迭代速度将是我们的核心优势。”
会议持续了四十五分钟,李静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祁阳均给予了清晰、有力的回答。
会议结束时,李静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祁总,感谢你的时间。‘灏阳’确实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项目,我们会保持密切跟进。”
祁阳知道,这第一轮接触,算是平稳度过了。
就在他准备离开视频会议室时,手机收到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内容只有短短一行字:
“小心‘北极星’,他们和‘锐进’有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