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韩灏教授会面后的几天,祁阳的生活节奏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
白天的课程他依旧准时出席,但思绪的一部分,早已飞向了“创芯谷”的办公室,以及如何将那次成功的初次接触转化为实质性的进展。
他按照承诺,花费了大量精力,撰写了一份详尽的《关于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初步合作建议书》。
这份建议书并非简单的商业计划书模板填充,而是融合了他对技术的理解、市场的判断以及为韩教授团队量身定制的合作模式。
他刻意避免了浮夸的收益预测,而是着重分析了技术产业化的关键节点、潜在风险缓释措施,以及“启阳资本”能够提供的、超越纯资金的价值——包括协助组建初创管理团队、对接产业资源、设计股权激励方案等。
建议书通过周林的渠道转交给韩教授后,如同石沉大海,没有立刻得到回复。
祁阳并不焦急,他理解学术工作的节奏以及重大决策所需的审慎时间。
他按捺住主动跟进的冲动,将注意力转向了“启阳资本”自身建设的另一个核心环节——团队搭建。
公司的骨架有了,现在需要注入血液和灵魂。他不可能,也不打算事必躬亲。
他在几个专业的招聘平台和金融圈社群发布了匿名的招聘信息。
重点寻找“具备早期科技投资经验,对新能源、硬科技领域有深刻理解,具备资源整合能力”的合伙人或投资总监级别人才,同时也物色一名兼具行政、财务基础能力和保密意识的助理。
回应者寥寥,且质量参差不齐。
有的简历光鲜,但言谈间充满了对祁阳年轻和公司初创状态的疑虑;有的则过于急切,显得浮躁而缺乏沉淀。
祁阳深知,寻找合伙人如同寻找战友,能力固然重要,但价值观的契合、信任的建立更为根本。
就在他为此困扰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推荐。
是孙伟。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宿舍里只有祁阳和孙伟两人。赵刚去参加篮球集训,李哲在图书馆闭关。孙伟难得没有戴着耳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而是看似随意地晃到祁阳书桌旁,倚着床架,语气依旧带着点他特有的懒散和别扭:
“喂,祁阳,你那个……什么资本公司,人找得怎么样了?”
祁阳从电脑屏幕上抬起头,有些意外孙伟会主动关心这个。“还在看,合适的人需要缘分。”他回答得比较保留。
“啧,就知道。”孙伟撇撇嘴,“我认识个人,觉得可能适合你那边。是我一表哥,叫沈弘毅,之前在深城一家挺有名的早期Vc干过投资经理,专门看硬科技和新能源方向的。”
“干了几年,觉得大机构流程太僵化,想出来自己做点事,或者找个有意思的早期平台。人挺靠谱的,就是有点……理想主义,不太会来事。”
祁阳心中一动。孙伟虽然平时看起来对什么都漫不经心,但他家境优渥,接触的圈子层次不低,他推荐的人,至少背景上值得一听。
而且“硬科技、新能源”的投资背景,正是“启阳资本”目前最需要的。
“方便的话,可以约着聊聊。”祁阳没有表现出过度热情,但表达了明确的兴趣。
“行,我把他微信推你。你自己聊去,别说是我强力推荐的啊,我就提了一嘴。”孙伟说完,仿佛完成了什么任务,又晃回了自己座位,重新戴上了耳机。
祁阳看着微信上孙伟推过来的名片,头像是一个穿着休闲西装、站在某个科技展会背景前的男人,三十岁左右,面容清瘦,眼神透着一种专注和冷静。
他发送了好友申请,附言:“您好,沈先生,我是启阳资本祁阳,孙伟介绍。”
申请几乎瞬间就被通过了。
“祁总,您好。”沈弘毅的回复很快,称呼带着职业化的客气。
“沈先生您好,叫我祁阳就好。听孙伟提起您,对您在硬科技领域的经验很感兴趣,不知您近期是否有空,方便见面聊聊?”祁阳直接发出邀请。
“可以的。我目前时间比较灵活。您看地点?”沈弘毅回应干脆,没有多余寒暄。
两人约定了第二天下午在“创芯谷”园区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见面。
次日下午,祁阳提前十分钟到达,选了个靠窗的安静位置。
沈弘毅准时出现,他本人比头像看起来更显清瘦一些,穿着合身的深色休闲西装,没有打领带,步履沉稳,眼神锐利而冷静,进门后目光扫视一圈,便精准地定位到祁阳的位置,径直走了过来。
“祁总是吧?我是沈弘毅。”他伸出手,握手有力而短暂。
“我是祁阳,幸会。请坐。”祁阳示意对方坐下,点了两杯美式咖啡。
简单的开场后,对话直接切入正题。祁阳没有过多介绍“启阳资本”的宏大愿景——那对于沈弘毅这样的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显得空洞。而是重点描述了目前正在接触的钠离子电池项目,以及他对早期科技投资的理解和采取的策略。
沈弘毅听得非常专注,偶尔端起咖啡杯抿一口,并不急于插话。等祁阳说完,他才开始提问,问题个个切中要害:
“您对韩教授团队的技术判断,除了公开资料,还有哪些依据?是否接触过其他竞品团队做对比?”
“您设想的‘协助组建管理团队’,具体计划如何落地?是您亲自物色,还是依托外部猎头?对cEo的人选有什么核心要求?”
“‘启阳资本’目前的资金规模和支持周期,能否支撑一个硬科技项目至少3-5年的研发和产业化爬坡期?后续融资计划是什么?”
“您如何平衡作为投资人的财务回报要求,与尊重团队技术主导权之间的关系?如果双方在重大战略方向上出现分歧,如何处理?”
他的问题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既考察祁阳对项目的认知深度,也试探其商业理念和处事原则。
祁阳一一回应,明确表达了公司资金足以覆盖项目初期乃至成长期需求,并强调了通过完善的治理结构来平衡资本与团队关系的思路。
整个交流过程,更像是一场高水平的商业案例讨论,而非简单的面试。
沈弘毅话不多,但每句话都分量十足。祁阳能感觉到,这是一个极其理性、注重逻辑、厌恶空谈的行动派。
“我了解了。”听完祁阳的阐述,沈弘毅沉吟了片刻
“您的思路很清晰,不像是……一时兴起。而且,对早期科技投资的艰难和长期性有清醒的认识,这很难得。”
他话锋一转:“我之所以离开之前的机构,就是厌倦了为了追逐短期收益率而扭曲投资本质,无法真正沉下心去陪伴有潜力的技术成长。”
“您提到的‘深度赋能’和‘长期主义’,至少在理念上,与我个人的追求是吻合的。”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祁阳,语气变得更为郑重:“如果,我是说如果,有机会合作。我希望拥有项目挖掘、尽职调查和投资决策建议方面的充分授权,并且能够直接参与到被投公司的投后管理中去。我不希望只是一个执行命令的工具。”
这是一个明确的权利要求,也体现了他的专业自信和做事风格。
祁阳几乎没有犹豫,点了点头:“这正是我期望的合伙人角色。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负责。我需要的是你的判断力、执行力和对产业的洞察,而不是一个唯命是从的下属。公司的投资决策,我们可以共同探讨,但你的专业意见将具有极大的权重。”
沈弘毅微微颔首,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神缓和了许多:“那么,祁总,我想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合作的具体细节了。比如,我的角色定位、职责范围、激励方案,以及……您对公司下一步整体运营的构想。”
这次会面,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当祁阳和沈弘毅先后走出咖啡馆时,夜幕已经降临。
两人没有过多的客套,简单地握手道别。
看着沈弘毅消失在街角的沉稳背影,祁阳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知道,“启阳资本”终于迎来了第一位核心成员。
虽然具体的合作条款还需要详谈,但最重要的理念共识和初步信任已经建立。
沈弘毅身上那种理性、专注、厌恶浮夸的特质,正是他目前最需要的。
与此同时,他也收到了之前面试的一位应届毕业生的回复,一位叫林晓的女生,财大会计专业,成绩优异,表达清晰,性格沉稳,对加入初创公司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承受压力的准备。
祁阳决定给她一个机会,担任公司的行政财务助理,处理日常事务,让她先从基础做起。
回到宿舍,祁阳在笔记本上,在“团队搭建”这一项后面,郑重地画上了一个勾。招兵买马的序幕,已经拉开,“启阳资本”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船,终于不再是船长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