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暴雨终于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砸在玻璃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像是在为这场失控的闹剧伴奏。陈序坐在电脑前,屏幕上 “天平” 组织的红色预警邮件刺眼地亮着,阿杰室友描述其崩溃状态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而社交平台上,对 “悲剧美学” 的病态追捧仍在发酵 —— 极端粉丝晒出的带血刻痕照片、营销号扭曲事实的煽动性文章、网友们盲目跟风的狂热评论,像无数根针,反复刺着他的神经。
“不能再等了。” 陈序猛地攥紧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疼痛让他混乱的思绪瞬间清醒。他知道,“天平” 组织的红色预警绝非玩笑,若再任由这场风暴肆虐,不仅阿杰会彻底被毁灭,还可能有更多像林晓一样的人,因这场病态的审美狂欢付出生命代价。而他,作为一切的始作俑者,必须亲手终结这一切。
他关掉所有与外界联络的软件,拔掉网线,确保创作过程不会被任何人察觉 —— 包括 “天平” 组织的监控和经纪公司的眼线。他要写一篇新的 “故事”,一篇用于 “修正” 的故事,试图将公众的注意力从阿杰身上转移,消解这场狂热追捧的热度,让偏离轨道的审美潮流回归理性。
新建文档的标题被他反复修改,从 “审美回归理性” 到 “拒绝病态追捧”,最终定格为《喧嚣之外的平凡》。他深吸一口气,指尖落在键盘上,却迟迟无法敲下第一个字。之前创作《倾城之恋》时的自信与期待早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焦虑 —— 他不知道这篇 “修正” 故事能否起效,更不知道会不会引发新的失控,毕竟,他已经在 “善意” 的名义下,制造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就从一个普通的旁观者视角开始吧。” 陈序在心里默念,试图找回创作的节奏。他笔下的主角,不再是被追捧的 “符号”,而是一个名叫苏晓的大学生 —— 她曾跟风追逐 “治愈系审美”,甚至为了模仿 “忧郁感” 刻意节食,直到看到林晓的血书事件,才猛然惊醒。
“苏晓看着手机屏幕上带血的‘杰’字,胃里一阵翻江倒海。她想起自己为了模仿‘内敛感’,强迫自己收起所有笑容,明明喜欢热闹却故作冷清;想起为了贴合‘真实感’,故意不整理房间,被妈妈责骂时还振振有词‘这才是高级审美’。可此刻,那些被她奉为‘潮流’的标准,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荒谬可笑。”
陈序刻意弱化了 “阿杰” 这一核心符号,转而将笔墨聚焦于普通人的反思 —— 苏晓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她发现,真正让她心动的,不是刻意营造的 “忧郁眼神”,而是室友熬夜帮她补习功课的认真模样;不是精心设计的 “内敛穿搭”,而是闺蜜穿着亮色卫衣、笑得没心没肺的鲜活姿态;她终于明白,审美不该是被定义的标准,更不该是自我伤害的理由,而是对生活中真实美好的感知。
为了避免再次制造新的 “潮流”,他在故事里刻意规避了任何具体的 “审美模板”,只强调 “多元与包容”—— 有人喜欢精致的妆容,有人偏爱素净的素颜;有人欣赏活泼的性格,有人青睐安静的气质;这些都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表达,就是最珍贵的 “美”。
他还在故事里加入了对 “病态追捧” 的批判:苏晓看到网上有人为了吸引关注,模仿林晓自残,立刻在评论区留言 “你的生命比任何追捧都珍贵”;她组织同学发起 “拒绝极端追星” 的倡议,呼吁大家 “关注真实的人,而非被塑造的符号”;甚至在校园论坛上,她写下长文,剖析自己曾陷入审美焦虑的经历,呼吁大家 “跳出潮流的裹挟,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故事的结尾,陈序没有设计轰轰烈烈的 “变革”,而是描绘了一幅平淡却温暖的画面:苏晓和室友一起去图书馆看书,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有人轻声讨论题目,有人安静记录笔记,没有人刻意追求 “高级感”,每个人都在自然地做自己,脸上洋溢着真实的笑容。而关于阿杰的讨论,渐渐从热搜榜消失,只偶尔有人在提及 “审美反思” 时,会轻轻提起这个曾被推上神坛,又险些被狂热吞噬的名字。
敲下最后一个字时,窗外的暴雨已经停了,天边泛起微弱的鱼肚白。陈序看着文档里的文字,心里没有丝毫轻松,反而更加沉重。他知道,这篇 “修正” 故事就像一场赌博,赌的是公众还存有一丝理性,赌的是这场失控的风暴还有挽回的余地。
他没有立刻发布故事,而是将文档加密保存,反复推演可能出现的风险:会不会有人解读出这是对《倾城之恋》的否定?会不会引发 “反潮流” 的新极端?会不会让阿杰陷入 “被抛弃” 的新困境?每一个问题,都让他心惊胆战。
但他更清楚,无论风险多大,他都必须迈出这一步。他打开加密邮件,给 “天平” 组织发送了一封简短的消息:“计划进行‘修正’,请给予观察期,后果由我一人承担。” 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陈序靠在椅背上,闭上了眼睛。
他不知道这场迟来的 “修正”,能否让失控的列车停下,能否让阿杰找回平凡的生活,更不知道自己能否弥补曾经的过错。他只知道,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 —— 为了阿杰,为了那些被卷入风暴的人,也为了救赎自己犯下的罪孽。天边的晨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疲惫的脸上,却没能带来一丝温暖,只让他看清了前路的漫长与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