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玄机子学院
玄机子学院崭新的综合教学楼下,林辰负手而立,看着眼前熙攘的人群。不同于大医院的肃穆,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但也夹杂着几分初入临床的忐忑。他今天没有提前通知,就是想看看徒弟们在最自然状态下的表现。
“老师!”一个略带紧张的声音响起。林辰转头,看到他的三徒弟,名叫赵明的年轻人小跑过来,额头沁着细汗。赵明天赋不错,就是性格有些毛躁,临场容易紧张。
“慌什么?”林辰语气平和。
赵明喘了口气道:“三楼,三号诊断室,有个老太太,腹痛三天,师兄们初步判断是肠胃湿热,用了葛根芩连汤加减,但服药一次后疼痛反而加剧了,现在家属情绪有点激动。”
林辰眉头微动:“带我过去。”
三号诊断室外已经围了几个学生,里面传来一个中年男人不满的声音:“你们这到底行不行?越治越疼!早知道就直接去人民医院了!”
诊断室内,大师兄陈远正在耐心解释,但面色也有些凝重。病床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蜷缩着身体,不时发出压抑的呻吟,脸色蜡黄。
林辰走进来,目光扫过,先是落在老太太的舌苔上——舌质淡胖,苔白腻,根部微黄。再探其脉,沉细而紧。
“之前的方子给我看看。”林辰伸出手。
陈远连忙递上病历本,低声道:“老师,根据问诊,老太太腹痛拒按,伴有腹泻,舌根黄腻,我们判断是湿热内蕴,阻滞气机。”
林辰快速扫过方子,确实是治疗湿热泄泻的常用方。“思路没错,但忽略了关键。”他放下病历,看向家属,“老人家发病前,是不是贪凉饮冷了?或者腹部受了风寒?”
那中年男人一愣,下意识道:“你怎么知道?前天晚上天气闷热,我妈吹了半宿风扇,还吃了块冰西瓜……”
“这就对了。”林辰转向陈远和赵明,“你们只看到了‘湿热’的表象,却忽略了‘寒邪直中’的病机根本。老太太年事已高,脾胃本虚,寒邪直中太阴,导致阳气被遏,气机不通则痛。舌根黄腻是湿郁化热的假象,但舌质淡胖、脉象沉紧,才是寒凝的本质。用清湿热的凉药,等于雪上加霜,自然疼痛加剧。”
陈远和赵明恍然大悟,脸上露出惭愧之色。
“那……那该怎么办?”家属急忙问道。
林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赵明:“如果是你,现在该如何调整思路?”
赵明被点名,身体一绷,紧张地咽了口唾沫:“呃……既然有寒,应该……温中散寒?”
“具体呢?”林辰追问,眼神带着鼓励。
赵明努力回忆着所学:“可……可以用附子理中汤?”
“附子药性猛烈,老太太体虚,骤然用之恐生变数。”林辰否定了这个提议,但语气依旧平和,“再想想,有没有更平和,能温散中焦寒邪,又能理气止痛的方剂?”
赵明急得额头冒汗,一时语塞。
旁边的陈远试探着开口:“老师,是不是可以用《青囊经补编》里提到的‘暖脐散寒贴’外敷神阙穴,先缓解急痛,再内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健脾行气?”
林辰这才微微颔首:“思路对了。外治法应急,内服药治本。香砂六君子汤打底,佐以干姜温中,吴茱萸散肝经寒邪,老太太发病前情志可有郁结?”
家属连忙点头:“是是是,前两天为点小事生过闷气。”
“这就全对上了。”林辰看向赵明,“中医辨证,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更要察其体质,究其根源,不可被一两个表象迷惑。尤其要注重‘因人制宜’,老人、小孩、壮年,用药思路皆有不同。明白了?”
赵明重重地点头,脸上的紧张被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取代:“学生明白了!多谢老师指点!”
林辰不再多言,示意陈远立刻去配药施治。他亲自将研磨好的药粉用黄酒调和,敷于老太太肚脐。不过一刻钟,老太太紧皱的眉头就舒展开来,呻吟声渐止。
“神了!不那么疼了!”老太太虚弱地说道,蜡黄的脸色也恢复了一丝血气。
家属连连道谢,之前的怒气烟消云散。
处理完这个病例,林辰又在几个诊断室和药房转了一圈。他看到二徒弟孙薇正在熟练地运用中西医结合数据,为一位糖尿病患者调整胰岛素用量和中药方剂;看到四徒弟李悦成功用针灸缓解了一位患者的急性腰扭伤;更看到不少普通学员,已经能独立处理感冒发烧、脾胃不和等常见病,开出的方子虽显稚嫩,但大体方向无误。
临近中午,林辰将陈远、赵明、孙薇、李悦这四个核心徒弟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内书香与药香混合,墙上挂着人体经络图,书架上除了现代医学着作,更多是各种古籍的影印本和线装书。
“这段时间,你们进步很大。”林辰看着眼前四张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处理大部分常见病症了。”
四个徒弟脸上都露出激动和自豪的神色。
林辰话锋一转:“但学无止境。尤其是你们,”他目光扫过陈远和孙薇,“一个偏向传统经方,一个侧重中西医结合,都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路径。这是好事,但根基必须打得牢。”
他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摞刚刚打印装订好的、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册子,封面上手写着《青囊经补编精要(初辑)》。
“这是《青囊经补编》中,关于‘先天元气调理’和部分‘疑难杂症针灸图谱’的摘录和我的初步注解。”林辰将册子分别递给四人,“里面记载的针法、方剂,思路奇诡,效用非凡,但理解和运用也极考验功底。比如这‘醒神开窍针’用于中风后遗症,下针顺序和力度与常规针法迥异;这‘五行培元汤’调理先天不足,对药材年份和煎煮火候要求近乎苛刻。”
四人接过册子,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翻看着,眼中充满了震撼。
“老师,这……这太珍贵了!”陈远声音有些发颤。
“典籍是死的,人是活的。”林辰正色道,“传给你们,是希望你们能真正理解、消化,并在未来的实践中验证、发展,而不是墨守成规。切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若有不解,随时来问,但更需自己勤加思索,相互探讨。”
“是!老师!”四人齐声应道,将册子紧紧抱在胸前,仿佛接过的不是几页纸,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和责任。
“去吧。”林辰挥挥手,“学院和辰星医院的未来,终归要落在你们肩上。别让我失望,更别让信任你们的患者失望。”
看着四个徒弟恭敬地退出办公室,背影充满了干劲和决心,林辰走到窗边。
楼下,学员们三两两走向食堂,阳光下,他们的白大褂显得格外醒目。远处,属于辰星集团的高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他知道,将这些核心传承授予徒弟,意味着风险,也意味着希望。但他更相信,唯有让这星星之火扩散出去,形成燎原之势,中医才能真正地传承下去,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