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装置的协同指示灯突然变成诡异的紫色,地球与 73 号星球的能量波形像两条拧不到一起的绳子。张叙舟盯着屏幕上的偏差值 ——7.3%,护江力卡在 ,比同步峰值跌了 150 点,而 ζ 星系的量子校准仪正喷出紊乱的数据流,屏幕上的 “远程协同失败” 警告像贴满了补丁,把两地能量的共振频率撕得七零八落。
“必须重启星际链路!”ζ 工程师的机械臂砸向通讯枢纽,“这是传输延迟导致的参数漂移,宇宙级难题!” 可链路刚重启,73 号星球传来的能量脉冲就像被狂风打乱的潮信,与地球能量的时差扩大到 3.7 秒,护江力在
边缘抖得更厉害,周伯通手里的航海日志突然自动翻开,泛黄的纸页上,林船长记录的 “潮信时刻表” 正泛着青金色的光。
福建老渔民林船长突然将黄铜罗盘扣在装置的星图投影上,罗盘指针 “唰” 地指向 73 号星球的方位,与他船上的 “定海神针” 指向完全一致。“瞎重启啥?” 老人用烟袋锅敲了敲罗盘边缘,“这能量跟海里的潮信一个样,初一十五不一样,得跟着星位动 —— 你看这 73 号星的位置,就像月亮引潮,每过 73 分钟就得调一次网,不然鱼就跑了。”
银簪突然刺入星图投影,簪身投射的 73 号星球恒星轨迹,竟与林船长日志里的 “潮信星象图” 完全重合:猎户座腰带三星与星球能量脉冲的峰值对应,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好标注着校准的最佳时机,连那 73 分钟的间隔,都与 “半潮期” 的时长分毫不差。
“按星位拧三分!” 林船长转动罗盘上的铜圈,每转动 0.73 度,就让张叙舟微调一次地脉能输出。奇妙的事发生了:73 号星球传来的能量脉冲突然像找到航标的渔船,顺着地球能量的 “航道” 稳稳驶入,偏差值开始跳水:7.3%→5.7%→3.7%。更绝的是老人的 “观星辨时”—— 他抬头看了眼模拟星空,就精准报出下次校准的时间,比量子钟还准 0.3 秒。
ζ 工程师的监测仪突然尖叫 —— 按星象校准的协同效率竟达 91%,远超技术方案的 67%。那些被视为 “原始经验” 的星象口诀,比如 “斗柄指东,调能向东”“三星一线,脉冲必现”,竟与两地能量的共振规律完美匹配。而林船长用来压舱的铁块(船上的 “镇舱石”),被他摆在装置旁当 “能量配重” 后,波动幅度直接缩小了一半,原理类似 “船重载稳”。
护江力的数字开始疯涨:→→。周伯通举着监测仪直哆嗦,屏幕上的善念值正往 118.5 亿冲,那些来自渔民的 “星象导航日志” 在能量流中闪着光,其中 “七三调网法”(每 73 分钟按星位调整渔网角度)与当前校准节奏重合度达 97%。
最惊人的是脉冲编码的巧合。当两地能量完全同步时,73 号星球传来的脉冲序列,竟与林船长祖父留下的 “地脉节点图谱” 上的刻痕完全相同,像用同一套密码本写的信。“看到没?” 老人用烟袋锅点着图谱,“咱祖宗早就在石头上记着了,星星的脾气跟海里的浪一样,看着乱,其实有谱。”
ζ 工程师的机械臂突然抢过罗盘,笨拙地模仿着转动,可刚调准的参数瞬间又飘了。“差啥?” 外星人急得蓝脸发紫。
“差在看水的眼神!” 林船长指着能量流里的波纹,“潮信不仅看星,还得看水流 —— 这能量波纹变密时,就得松半档;变疏时,就得紧半档,跟看鱼鳞辨鱼群一个理。” 果然,按老人说的观察波纹调整后,参数稳稳当当,再没漂移。
护江力最终飙到 ,融合装置的外壳上浮现出与林船长渔船相同的水纹刻度,两地能量交织成的金青色光带,像条跨越星海的渔网,稳稳兜住了所有能量粒子。善念值稳定在 118.5 亿时,银簪突然投射出组加密数据 ——73 号星球脉冲里藏着的地脉节点坐标,竟与祖父日记里的 “护江枢纽” 完全对应。
“记住了,” 林船长收起罗盘,铜针转动的 “沙沙” 声与能量脉冲合上了拍,“天上的星星跟海里的鱼一个样,不是抓不住,是没摸透它的性子。” 他望着屏幕上跳动的同步率,“这 73 号星啊,就是咱在宇宙里的‘老渔场’,熟了道,啥鱼都能捞着。”
ζ 工程师突然抱着罗盘往天文馆跑,机械臂还在记录星位参数:“申请…… 申请收录所有渔民观星日志!” 他的数据库正在疯狂下载 “七三调网法” 的能量公式,而装置屏幕上跳动的脉冲曲线,正与林船长船上的测深仪波形完全重合。
装置深处传来阵沉稳的嗡鸣,两地能量开始按 “星位 - 潮信 - 能量” 的节奏同步起伏,像配合默契的渔民在拉网。张叙舟望着那片贯通星海的光带,突然明白祖父日记里 “星潮同律” 四个字的意思 —— 所谓的宇宙远程协同,或许早就写在地球的渔歌里,那些被海浪磨亮的罗盘刻度,藏着让星辰都听话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