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延川的黄河峡谷边,张叙舟蹲在淤地坝的田埂上,指尖抚过刚筑好的土坝棱。这些用黄土与麦草混合夯筑的坝体,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渗出细沙 —— 监测仪显示,坝体的能量截留率仅为 62%,比预期低了 28 个百分点。土黄色的能量流像条不安分的蛇,顺着坝体的裂缝溜走,在下游的冲刷层里搅起团红雾。护江力的光晕在掌心忽明忽暗, 点的光带边缘泛着层沙粒,像被砂纸磨过的铜丝。
“这坝留不住能量!” 陕北老农马顺拄着枣木拐杖,在坝顶划出道歪斜的线,“你这夯得太实,没留‘喘气的缝’。当年我爹修坝,每夯三层土就铺层沙棘枝,水走水的道,沙沉沙的窝,就像给地脉装了个带筛子的漏斗。” 他指着坝底的渗水孔,那里的沙粒正以每分钟 5 厘米的速度淤积,“看,这就是没留缝的坏处,能量流把沙带进孔里,堵得比没修坝还厉害!”
苏星潼的银簪悬浮在淤地坝三维模型上空,簪头蓝宝石投射的频谱图上,坝体的能量特征线呈现出锯齿状波动 —— 每个波谷都与巴颜喀拉山的共生晶体频率吻合,却在波峰处突然断裂。“是坝体角度错了!” 她指尖点向模型的坝肩,那里的倾斜角是 30 度,“老农的方案记载‘65 度导流’,但你们按现代水利标准改成了 30 度,就像给黄河套了件紧身衣,能量流根本转不开身!”
张叙舟的护江力突然剧烈震颤, 点的光晕里渗出缕赤红。他攥着发烫的玉佩,玉面的沁色顺着坝体裂缝蔓延,在冲刷层的异常处标出个红点 —— 这触感让他猛地想起中专时在宁夏治沙的那个清晨,他和马顺爹扎草方格,老人非要把格子扎成 60 度角,说 “这是沙子愿意拐弯的角度”,当时他觉得老顽固,此刻才看清:坝体 65 度角的斜坡上,能量流正顺着沙棘枝的缝隙形成完美的漩涡。
“把坝肩角度调成 65 度!” 他突然对着对讲机吼,工程队的铲车刚铲掉第一捧土,坝体的能量流就发出声嗡鸣。30 度的直角处,断裂的特征线开始连接,截留率从 62% 跳至 71%。但就在这时,冲刷层突然掀起道沙浪,无数沙粒在能量流中凝结成道沙墙,将坝体的出水口死死堵住。护江力骤跌至
点,张叙舟的掌心传来刺痛,与那年治沙时被沙棘刺扎中的感觉一模一样。
“是地脉在认亲!” 马顺突然往坝基埋了块黑褐色的石头,那是从冲刷层深处挖来的 “铁籽石”,石面的铁锈纹在能量场中泛着金光,“这石头跟着黄河水滚了上千年,认 65 度角的老坝体。你看 ——” 他用拐杖敲了敲石头,沙墙突然出现道缺口,能量流顺着缺口旋转而下,在坝底的沉淀池里画出个标准的漩涡。
护江 App 的实时数据在屏幕角落炸开:参与 “虚拟调坝” 的用户突破 10 亿,善念值从 14.6 亿开始爬升。延川的村民举着手机围着新调整的坝体,每有 10 万人在 App 上点击 “校准角度”,坝肩的沙棘就抽出片新叶,叶片的脉络在阳光下泛成金色,与青铜神雀的振翅频率完全同步。
“共生晶体有反应了!”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指向巴颜喀拉山的方向,全息图上的能量线从淤地坝延伸至河源,65 度角的坝体像个巨大的棱镜,将散射的能量流聚成道光束,“坝体角度与神雀共振角度完全匹配!65 度 —— 刚好是黄河流域第八地脉的自然偏转角!”
就在这时,冲刷层的异常区突然喷出团红雾,沙粒在雾中凝成头沙兽,兽身的纹路是淤地坝与冲刷层的能量线交织而成。它猛地撞向坝体,刚修好的 65 度坝肩瞬间塌了半米,截留率暴跌至 55%。屏幕上的善念值像被巨石砸中:14.65 亿→14.6 亿。护江 App 的 “淤地坝救援” 话题下,有人发来了下游村庄的照片,院子里的井水正泛着泥沙,恐慌像沙浪般迅速蔓延。
张叙舟抓起马顺爹留下的老木尺,尺上刻着 “六五一丈” 的字样 ——65 度角,五尺坝高,一丈坝长。他突然将搪瓷杯扣在铁籽石上,杯底的螺旋纹与石面的铁锈纹咬合,杯壁的赤铁矿锈迹顺着坝体流淌,在 65 度角的斜坡上织成道 “之” 字形纹路。这是马顺爹的 “九曲导流法”,当年治沙时用这纹路让流沙乖乖钻进草方格,此刻能量流顺着纹路旋转,竟在沙兽身上钻出个漩涡。
“启动‘老坝新生’计划!” 他对着麦克风吼,同时调出全国淤地坝的老图纸,“让网友上传各地的‘百年老坝’照片,每 1000 张照片,坝体的共振强度就增加 1%!”
分屏里的山西古坝遗址突然亮起,明代的淤地坝残垣在能量场中泛着青光。考古队员发现,老坝的坝肩角度正是 65 度,坝体的麦草层里藏着与铁籽石相同的铁锈纹。“古人早就掌握了共振密码!” 队员举着碳十四检测报告,“这坝用了 120 年,从未被沙堵过,因为麦草会随着能量流生长,自动修补裂缝 —— 就像给坝体装了个活的心脏!”
沙兽的咆哮突然变成呜咽,65 度角的坝体在共振中泛着金光,沙粒像被磁铁吸引般聚成束,顺着 “之” 字形纹路流进沉淀池。护江力在这一刻疯狂飙升:→→ 点。褐红色的光晕透过沙雾,在峡谷上空织成道巨大的能量符,符阵的中心,65 度角与青铜神雀的雀喙形成完美的几何对称。
“截留率 98% 了!” 工程队队长举着监测仪大喊,坝底的沉淀池里,泥沙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分层,粗沙沉在底层,细沙悬浮在中层,清水从上层的溢洪道流出,与鄂陵湖的能量流产生共振,“下游的井水变清了!村民说这是‘老坝显灵’!”
善念值在这一刻暴涨至 14.75 亿。马顺蹲在沉淀池边,掬起一捧清水,水里的能量纹与他爹当年修的老坝完全一致。“我说啥来着?” 老人笑得露出缺牙,“黄河的脾气没变,变的是我们忘了怎么跟它说话。” 护江 App 的评论区里,“我爷爷修过坝” 的留言刷成了瀑布,有人发来了爷爷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坝体角度,赫然也是 65 度。
张叙舟的护江力稳定在
点,褐红色的光晕里,能看见延川的淤地坝与巴颜喀拉山的共生晶体在能量流中遥遥相望。搪瓷杯里的黄河水泛着漩涡,杯壁的锈迹正在重组,新的纹路从 65 度坝肩延伸至澜沧江源,在杂多山的位置画了个漩涡 —— 那里的能量频率,与淤地坝的共振角度完全吻合。
“青铜神雀的跨流域功能激活了!” 苏星潼的银簪指向全息图,神雀的左翼扫过黄河淤地坝,右翼覆盖长江支流网,雀爪的角度正是 65 度,“它能自动识别最佳导流角,现在黄河的泥沙能量正顺着这角度流向长江流域,补充南方的土壤肥力!”
暮色中的淤地坝亮起盏盏马灯,张叙舟将铁籽石放进搪瓷杯旁的布袋,与沙棘枝、老木尺组成个完整的能量三角。石头的铁锈纹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与杯壁的坝纹、木尺的刻度组成幅流动的画 —— 画里,马顺爹的草方格与现代淤地坝在能量流中重叠,65 度角的斜坡上,新栽的沙棘正顺着能量流的方向生长,像在诉说个简单的真理:所谓治水,不过是找到江河愿意拐弯的角度,让每道能量流都能顺着大地的纹路,沉淀出最珍贵的馈赠。
“准备采集共振角度的核心数据。” 他对着对讲机说,指尖的泉引指符文与青铜神雀的投影完全重合,“告诉全国网友,黄土高原的淤地坝活了,但江河的对话才刚开始 —— 接下来,该去澜沧江源的杂多山,看看那里的水,是不是也等着 65 度的拥抱了。”
远处的黄河峡谷里,能量流正顺着 65 度的坝肩旋转而下,在夜空中划出道赤红的弧线。张叙舟望着那道弧线,突然明白马顺爹没说出口的话:大地的密码,从来就刻在老农的拐杖上、治沙员的草格里、古坝的裂缝里,只要愿意弯腰倾听,每条河、每块土,都会告诉你该往哪走。而他笔下的每个字,早已跟着这 65 度的漩涡,在现实与故事里,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导流与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