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1937年7月11日,燕京城内临时搭建的讲台前,黑压压地挤满了人群。不仅有持枪肃立的将士,更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市民、学生、商人。从金陵赶到燕京城的李宇轩一身笔挺的军装,肩上的三颗将星在晨曦中闪着寒光。他环视台下,目光如炬。
“同胞们!将士们!”
他的声音划破清晨的寂静,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四天前的那个夜晚,卢沟桥的炮声,撕裂了华北的宁静,也撕裂了每一个华夏人的心!我站在这里,能听见燕京城墙在炮火中呻吟,能看见永定河水被鲜血染红!”
他向前一步,右手猛地指向脚下的大地:
“但是,我要问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谁的土地?是我们祖祖辈辈耕耘了数千年的华夏故土!这里的每一寸泥土,都浸透着我们先人的汗水与热血;这里的每一块城砖,都见证过我们民族的辉煌与沧桑!”
人群中开始涌动起压抑的呜咽,有人攥紧了拳头。
“从山海关到玉门关,从长江头到黄河尾,凡我华夏疆土,寸土不让!外侮敢犯,必以血还!”
他的声音陡然升高,如同出鞘的利剑:
“你们看见东洋人的炮口了吗?它正对着我们的国门!你们听见不平等条约的回声了吗?它至今还在压榨着四万万同胞的骨髓!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之殇,从八国联军到九一八,我们忍了太久,让了太多!”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举起手臂,嘶哑地喊道:“不能再退了!”
“没错!”李宇轩重重拍在讲台上,“退让换不来和平,隐忍换不来尊严!今日我在此宣告,一切强加于我中华的不平等条约,自即日起,尽数作废!谁还想续写这屈辱的旧账,先问问我四万万同胞手中的钢枪答不答应!”
整个广场沸腾了。士兵们将枪举向天空,市民们挥舞着一切可以挥舞的东西——帽子、手帕、甚至刚摘下的头巾。
“那些列强,总以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让我们下跪。那些倭寇,总以为烧杀抢掠,就能让我们亡国灭种!”李宇轩的声音带着雷霆万钧之力,“可他们忘了——我们是炎黄子孙,是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华夏人!”
他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
“华夏儿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十二个字如同惊雷,在每个人心头炸响。一个女学生擦去眼泪,高高举起紧握的拳头。
“外寇若敢踏我疆土,必教其有来无回,遗臭万年!他们架炮于国门之日,便是我中华亮剑之时!”李宇轩的声音斩钉截铁,“要么让他们滚出东亚,要么让他们埋骨神州!”
台下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回应:“滚出华夏!滚出华夏!”
李宇轩缓缓抽出佩剑,冰冷的剑锋在朝阳下闪着凛冽的光。他剑指东南方向:
“回想这百年来的山河破碎,我们何曾真正低头?如今正是家国重整的时刻,岂容豺狼再度窥伺!”
他目光如电,扫过全场:
“将士们,握紧你们手中的枪!同胞们,举起你们御敌的拳!让我们以血肉筑起新的长城,以怒火熔铸杀敌的利剑!我们要用敌人的鲜血,祭奠卢沟桥畔牺牲的英灵。我们要用胜利的旗帜,告慰千百年来为这片土地洒尽热血的先烈!”
剑锋在空中划出银色的弧线:
“山河破碎时,我们未曾屈服。家国重整日,岂容寇仇猖狂!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
最后,他将佩剑高高举起,用尽全身力气呐喊:
“今日,我李宇轩在此立誓:与诸君同生共死,与国土共存亡!不灭倭寇,誓不还家!”
他每喊出一个“杀”字,剑锋便在空中猛劈一次:
“杀!杀!杀!”
这三个“杀”字,一个比一个凌厉,一个比一个决绝。整个北平城仿佛都在这喊杀声中震颤。
民间反应如野火般蔓延,在前门大街,一个卖报的少年将整沓报纸抛向空中,嘶喊着:“当兵去!打鬼子去!”周围的人群发出震天的呼应。
在燕京校园,教授们放下了手中的粉笔,学生们撕碎了课本。礼堂里,学生领袖站在课桌上疾呼:“同学们,读书救不了今日之华夏!我们要上前线!”
在胡同深处,一位老翰林颤抖着打开祖传的木匣,将珍藏的明代宝剑交给孙子:“拿去,杀敌报国,方不负这华夏血脉!”
商铺纷纷歇业,店主们抬出库存的布匹、粮食、药品,堆放在街头:“送给守城的将士!咱们燕京人,不做亡国奴!”
妇女们连夜赶制棉衣、鞋袜,老太太们将珍藏的嫁妆首饰换成医药。黄包车夫自发组织起来,为各阵地运送物资。就连天桥卖艺的武师,也收起把式,带着徒弟们奔向征兵处。
夜幕降临时,北平城头燃起了无数火把。火光映照着一张张坚毅的面孔,从十五六岁的少年到五六十岁的老兵。李宇轩站在城楼上,望着这片被点燃的土地。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此地不会再有党派之争,不再有地域之见,有的只是一个不愿做奴隶的民族,在绝境中发出的最后吼声。
华北的夜空中,星光与火光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