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三年初春,寒意尚未完全褪去,荆北大地却已因一场迅雷不及掩耳的肃清行动而陡然升温。林越的朱批如同降下的闸刀,文聘、霍峻、李静这军政法的三方力量迅速联动,一张针对习氏及其党羽的大网,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骤然收紧。
一、 荆北:雷霆肃奸,犁庭扫穴
行动选在一个凌晨发动。由霍峻亲自挑选的精锐,如同暗夜中扑食的猎豹,同时扑向习氏在襄阳、宜城等地的多处庄园、府邸以及与其勾结的官吏宅院。军情司前期缜密的侦查确保了行动的精准,大量关于习家与曹操使者密谋往来、囤积禁运物资(如铁料、粮食)、甚至暗中绘制荆北布防图的信件、账册被起获,人赃并获。
李静率领的巡察使团队与法曹官员紧随其后,依据《华律》,对涉案人员进行突击审讯,固定证据。面对铁证,习氏族长习帧面如死灰,试图狡辩或求饶,但在李静冷峻的法律条文和霍峻麾下士兵的凛冽杀气面前,一切抵抗都显得苍白无力。
公审在襄阳校场再次举行。与之前处置庞家时不同,此次公审,文聘、霍峻、李静三人联席坐镇,显示了华国最高层对此事的重视与决绝。李静当众宣读习氏“勾结外敌、资粮于贼、窥探军机、图谋叛乱”的十八条罪状,证据确凿,条条触目惊心。
“依《华律》,主犯习帧及其三子,斩立决!家产抄没,族人依律流放交广屯田!从犯官吏十七人,革职查办,视情节轻重,或流放,或监禁!”
判决下达,刑场之上,鬼头刀再次落下,习氏核心成员血溅刑场。这一次的肃清,比处置庞家时更加彻底,牵连更广,力度更大。荆北剩余的旧士族势力被这记毫不留情的重拳彻底打懵,噤若寒蝉,再不敢有任何形式的公开或半公开抵抗。华国的新政,在荆北基层的推行,终于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得以真正深入到每一个乡亭里闾。
二、 零陵:技术突破与远航奠基
荆北肃清的消息传回零陵,林越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并未过多置评。他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格物院传来的两个消息上。
一是黑火药的研制取得了关键进展。墨衡的副手,一位名叫蒲元的年轻工匠(林越发掘的技术人才),在无数次失败的配比试验后,偶然发现将硝石、硫磺、木炭分别精炼、干燥后再以特定顺序和力度混合研磨,制成的火药燃烧效率和稳定性显着提升,爆炸威力也增加了数倍。虽然距离理想状态仍有差距,且大规模安全生产仍是难题,但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林越下令严格保密,并划拨独立区域,由蒲元牵头,继续优化配方和探索可能的军事应用(如爆破、火箭)。
二是“探索者号”的修复工作终于接近尾声。巨大的船体焕然一新,左舷的破洞被完美修补,甚至还在关键部位额外覆盖了一层薄铁皮以增强防护。受损的弩炮已更换,防火系统也完成了升级。墨衡来信表示,再经过最后的海试,“探索者号”即可恢复战力,甚至更胜往昔。
与此同时,林越召见了大乔和海贸司的核心人员,以及王统领等水师将领。
“荆北已定,内患暂平。与江东和约将成,北方曹操短期内无力南顾。是时候,将目光投向更远方了。”林越指着悬挂的南海巨图,手指点在番禺以南那片广袤的、标注着零星岛屿和“传闻有土人”的区域,“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这里——南洋诸岛!”
他阐述了自己的构想:组建一支以修复后的“探索者号”为旗舰,辅以数艘“乘风级”新舰和补给船的南洋探索舰队。其任务不仅是简单的贸易,更是要寻找适宜建立海外据点的岛屿,勘探资源(如香料、贵木、矿产),绘制精确海图,并与当地土着建立联系,最终目标是开辟稳定的海上商路,并为华国未来的扩张建立前进基地。
“此事关乎国运,需周密准备。”林越目光灼灼,“大乔,你负责筹集贸易物资,并招募通晓南方语言、熟悉海情之人。王统领,水师需抽调最精锐的官兵,进行远洋航行和登陆作战训练。此次远航,可能历时数月,风险巨大,但收益亦无可估量!”
三、 外交:尘埃落定与新的默契
随着荆北习氏被连根拔起,华国内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稳固态势,外部的各方势力也终于认清现实,加快了与华国关系的调整。
江东使者在得到孙权“不惜代价求和”的最终授权后,终于与陆逊达成了和约。江东承认华国对柴桑的占领,赔偿巨额军费(以金银、铜料、粮食支付),并正式开放部分长江航道允许华国商船通行(虽有限制,但已是突破)。这份屈辱的和约送达建业,孙权再次吐血,却不得不签字用印,江东上下,士气低迷到了极点。
曹操见华国内部铁板一块,南下无望,也暂时熄了趁火打劫的心思,转而默认了与华国在边境的互市,并加紧了在关中与马超、韩遂等势力的争斗。
而诸葛亮则敏锐地抓住了华国战略重心南移的机会,一方面督促李恢在南中稳步推进,巩固既得利益;另一方面,则通过新开设的互市,积极为益州换取华国的铁器、医药和部分“非敏感”的格物书籍,暗中积蓄力量。
四、 零陵王府:家书与抉择
这一日,林越收到了一封来自南中的特殊信件。信是祝融夫人亲笔所书(由随军文书代笔),字迹略显潦草,却带着一股扑面而来的野性与直率。信中除了例行汇报南中局势已基本稳定,李恢所部转为守势外,更多地是询问林越的近况,提及林宸时语气颇为好奇,最后,笔锋一转,直言不讳地问道:“……闻君有意泛舟南海,远涉重洋。南中儿郎,亦善操舟,耐瘴疠,可需我为君前驱否?”
这封充满祝融个人风格的信件,让林越愣了片刻,随即莞尔。他能想象到那个性情刚烈、骑术刀法精湛的蛮族女王,在写下这封信时,或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与跃跃欲试。南中蛮族确实熟悉南方山林气候,部分傍水而居的部落也擅长驾船,若能有他们加入探索队伍,无疑是一大助力。
林越沉吟片刻,提笔回信。他首先肯定了祝融在南中的功绩,表达了对她和蛮族将士的慰问,然后详细阐述了南洋探索的计划与风险,最后写道:“……南海风波险恶,异域情势未明,夫人坐镇南中,牵制刘备,责任重大,不宜轻动。然夫人麾下若有精通水性、不畏远航之勇士,自愿前往,越必扫榻相迎,委以重任,与华国儿郎同甘共苦,共辟新土。”
他既表达了需要,也顾及了祝融的身份和南中的稳定,措辞谨慎而诚恳。
尾声
春风吹绿了零陵江岸,也吹动了即将远航的船帆。“探索者号”修复完成,正在进行最后的补给和人员配置。一艘艘“乘风级”新舰也开始下水舾装。码头上,物资堆积如山,来自各地的水手、格物院的技术观察员、海贸司的通译和商人、甚至一些自愿报名的南中蛮族勇士,正在紧张地进行着编组和适应性训练。
林越站在港口的高处,望着这片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景象。内患已清,外敌暂息,积蓄的力量即将向着未知的海洋迸发。
“宸儿,你看,”他抱着已经能蹒跚走路的儿子,指着那艘巨大的“探索者号”,“那就是父亲为你准备的,通往新世界的船。那里有无尽的财富,也有未知的危险。但唯有敢于扬帆,方能拥有未来。”
林宸咿呀着,伸出小手,指向那巨大的船帆,眼中充满了懵懂的好奇。
雏凤羽翼渐丰,内巢已固,其目光与志向,已投向那片孕育着无限可能与挑战的蔚蓝深海。一场跨越时代的伟大航程,即将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