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贺捷使团”的阴谋被雷霆粉碎,如同一声警钟,让华国上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北方的威胁并未因一次军事失利而消除,只是转化为了更加隐蔽和持久的形式。正面强攻暂歇,但经济封锁、技术窃取、外交孤立的企图从未停止。面对如此困局,林越深知,破局的关键,不能仅仅局限于荆南一隅,必须将目光投向那无垠的蓝色疆域——海洋。
海政司的设立与“海图”的完善。
林越力排众议,在度支司下正式设立了级别更高的“海政司”,由大乔兼任首任海政令,统辖所有海贸、造船、水军及海外探索事宜。这意味着,海洋战略被提升到了与陆地国防、内部建设同等重要的国家高度。
海政司成立后的第一要务,便是整合、完善现有的航海知识。所有参与过北上贸易的船长、水手被集中起来,由书院算学、格物部的博士协助,将他们的经验与零散的记录,系统性地绘制成更加精确的沿海海图。图上不仅标注了海岸线、港口、暗礁,更开始记录季风规律、洋流走向、天文导航的参照星图(林越传授了基础概念)。一幅覆盖从合浦至长江口,甚至开始向更北方延伸的“华国初版海图”逐渐成形,成为了华国走向深蓝的指南针。
“乘风”级海船与“镇海”水师的诞生。
依托日益成熟的木材加工(水力锯木)、金属锻造和桐油防水技术,华国设在合浦、零陵(利用湘水)的造船工坊,开始按照林越提出的新理念,建造更大、更坚固、更适合远航的“乘风”级海船。
此船采用了更适合远洋的尖底设计,配备多桅风帆,并首次实验性地安装了用于逆风航行的“披水板”(类似后世舭龙骨雏形)和改良的尾舵,操纵性远超旧式平底船。船体结构也更为坚固,部分关键部位甚至使用了锰钢构件加固,并借鉴了“水密隔舱”的设计理念(林越提出设想,工匠们摸索实现),大大提升了抗沉性。
与此同时,王统领麾下正式分出了一支专职水军,命名为“镇海水师”,以区别于传统的内河舟师。首批水师官兵从熟悉水性的府兵、沿海渔民中选拔,并在格物院博士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基础的航海知识、旗语通信,以及——操作安装在特制船头上的中型弩炮和少量适用于水战的、引信经过特殊防潮处理的“轰天雷”(被称为“震海雷”)。一支初具雏形的蓝色力量,开始在华国漫长的海岸线上集结、训练。
首次官方远航与“香料群岛”的发现。
在海政司的精心组织下,一支由五艘“乘风”级海船组成的官方远航船队,在经验丰富的老水师校尉统领下,满载着瓷器、丝绸、漆器和药材,从合浦港扬帆起航。他们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贸易,更肩负着探索、绘图、建立正式外交联系的重任。
船队首先沿着海岸线北上,再次抵达江东、曹魏控制下的青徐沿海,但这次是以官方身份进行贸易,并“顺路”测绘了更精确的海岸线。随后,船队没有返航,而是根据林越指示的大致方向和收集到的商人传闻,毅然调转船头,凭借对信风(季风)的初步掌握,向南,向着那片更加神秘未知的海洋进发。
历经数月的艰难航行,克服了风浪、迷航和疾病的考验,船队终于抵达了一片遍布翠绿岛屿的海域(大致为今南洋群岛)。这里气候炎热,物产丰饶,当地土着对华国船队的到来既好奇又敬畏。华国使者用带来的瓷器、丝绸,轻易地换取了大量华国境内稀缺的香料(胡椒、丁香、肉豆蔻)、名贵木材、珍珠宝石以及一些独特的药用植物。
更重要的是,他们与几个较大的岛国部落建立了初步的友好关系,绘制了粗略的南洋海图,并确认了这条“海上香料之路”的巨大价值与可行性。当这支满载着奇珍异宝和宝贵海图的船队,在次年春季信风的吹送下安然返回合浦港时,整个华国为之轰动!
海贸带来的变革与新的挑战。
来自南洋的香料、宝石、珍稀木材,迅速成为了华国对外贸易中利润最丰厚的商品,通过江东和走私渠道,甚至反向流入了北方,为华国赚取了海量的财富,极大地缓解了北面经济封锁带来的压力。这些财富又被投入到军工、基建和教育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同时,南洋作物的引入(如一些高产的热带薯类、水果),也开始在华国南部的交州等地试种,为粮食种类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然而,海洋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远航的巨大风险(船只损失率不低)、船员疾病的防治、以及如何有效控制和管理这条漫长的海上商路,都成为了摆在华国面前的新课题。一些零星的、来自其他地域的海盗(可能包括扶南、林邑甚至更远的势力)也开始出现在航线上,威胁着商船的安全。
“海洋,是机遇,也是风险。”林越在听取远航船队的详细汇报后,对海政司和镇海水师下达了新的指令,“加大‘乘风’级海船的建造数量!镇海水师要加快形成战斗力,不仅要能护航,将来更要能远征,为我们华国的商船,在这片蓝土地上,打下一片安全的天空!”
“另外,在南洋选取合适岛屿,建立补给点和小型堡垒,作为我们海上力量的前进基地!”
华国的战略视野,因这次成功的远航而被彻底打开。一条通往财富与力量的蓝色大道,已在脚下铺开。雏凤的羽翼,已然覆盖了山川与江河,如今,正开始向着那更加广阔的海洋,舒展其日益丰满的翅膀!一个陆海并举的新时代,正在荆南之地,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