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冬,曹操麾下的三十万大军,如同黑色的洪流,自南阳、襄阳等地倾泻而下,正式拉开了南征的序幕。大都督夏侯惇持曹操节钺,以曹仁攻武陵,徐晃逼零陵,张合袭桂阳,分进合击,意图一举荡平华国。
战争的阴云,瞬间笼罩了荆北上空。然而,华国多年经营的防御体系,在此刻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
武陵北线,血战方城。
曹仁率五万精锐,直扑武陵郡北部门户——方城。此城位于入山要冲,原本只是普通小城,但此刻,却已完全被灰白色的水泥包裹,城墙加高加固,棱角分明,如同一头匍匐在山口的狰狞巨兽。
曹仁起初不以为意,命士卒架起云梯,发动猛攻。然而,迎接曹军的,是来自城墙射击孔内密集如雨的锰钢弩箭!华国守军依托水泥工事,射程远超曹军弓箭,精度更是骇人,专挑军官和扛梯士卒射击。曹军第一波攻势,在丢下数百具尸体后,狼狈退下。
曹仁大怒,调集军中所有大型炮石车,日夜不停地轰击城墙。巨石砸在水泥墙面上,虽能留下凹坑,激起烟尘,却难以撼动其根本结构。而华国守军则利用城墙的棱角设计,有效规避炮石杀伤,并时不时用城头小型炮车(投掷的是燃烧罐或碎石)进行反击,虽杀伤有限,却极大地骚扰了曹军。
攻城半月,方城岿然不动。曹仁焦躁不已,军中粮草消耗巨大,士气开始低落。他不得不改变策略,分兵试图绕过方城,寻找其他入山路径,却处处遭遇依托地形修建的水泥小堡和府兵游击骚扰,进展缓慢。
零陵正面,鏖战汉寿。
徐晃率领八万主力,进攻零陵郡北部的汉寿。此地更为开阔,利于大军展开。徐晃吸取曹仁教训,没有贸然攻城,而是驱使大量降卒和民夫,日夜不停,挖掘壕沟,修筑土山,企图逼近城墙。
华国守将(王统领麾下一员悍将)沉着应对。他并不出城野战,而是利用城墙高度优势,用弩箭精准射杀暴露的敌军。同时,城内早已储备了大量的“轰天雷”。每当曹军土山将要成型或壕沟逼近时,守军便会趁夜派出小股死士,携带“轰天雷”进行逆袭。
“嘭!嘭!嘭!”
爆炸声在漆黑的夜里格外刺耳,火光闪烁处,正在劳作的曹军工兵死伤惨重,辛苦堆砌的土山被炸塌,挖掘的壕沟被填平。这种神出鬼没、威力巨大的打击,让曹军士卒谈虎色变,士气大受影响。徐晃虽斩杀了数名畏惧不前的军官以整肃军纪,但工程进度依旧缓慢,军中怨声渐起。
桂阳方向,僵持与游击。
张合进攻桂阳,同样遭遇了水泥堡垒群的顽强抵抗。而且桂阳山区地形更为复杂,华国府兵和当地熟悉地形的蛮族辅助部队(在祝融夫人命令下参战)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利用山道设伏,截杀曹军斥候和粮队,焚烧攻城器械,让张合不胜其烦,主力被牢牢钉在几个主要堡垒之下,难以寸进。
战争陷入了残酷的消耗战。曹军兵力占优,但华国凭借超越时代的防御工事、精良的军械、高效的动员体系以及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硬生生地将三十万曹军挡在了国门之外,使其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零陵行台内,军报如雪片般飞来。
“主公,方城军报,箭矢消耗七成,请求补充!”
“汉寿急需‘轰天雷’原料!”
“桂阳府兵报告,成功袭击曹军一支运粮队,焚毁粮车五十辆!”
林越与蔡文姬、大乔等人日夜不休,统筹全局,调拨物资,安抚民心。尽管前线压力巨大,但华国整体运转依旧有序,后方生产并未停滞,甚至因为战争刺激,军工和医药生产速度反而有所提升。
然而,林越深知,僵持并非长久之计。曹魏国力雄厚,可以持续增兵,而华国资源有限,久守必失。更何况,那隐藏在暗处的“惊雷”,尚未到动用之时。
“王统领,前线还能支撑多久?”林越问道,声音带着一丝疲惫。
王统领身上带着硝烟味,刚从汉寿前线轮换下来:“回主公,依目前消耗,各处堡垒坚守一到两月,当无问题。但曹军若不计代价,持续猛攻,伤亡会越来越大。”
林越走到地图前,手指点在汉寿与方城之间的结合部,那里是曹仁与徐晃两军的衔接处,防御相对薄弱。
“是时候,让他们尝尝真正的‘惊雷’滋味了。”林越眼中闪过一丝决然,“传令先登营主力,秘密向汉寿前线移动!目标,曹军围攻汉寿的主营及炮石阵地!我们要打一场反击,一场足以让曹操肉疼的反击!”
北疆的战火,已将山河染红。华国用水泥与鲜血铸就的防线,暂时挡住了北方的洪流。但决定性的力量,即将在这片焦土之上,发出它的第一声怒吼。雏凤的利爪,已然沾血,接下来,便是其展现真正锋芒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