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辰本以为可以立刻开启御灵之路,然而现实总是格外扎心。
他死死盯着那只在透明塑料盒里横冲直撞的蚂蚁,双眼因过度专注而布满血丝。
汗珠顺着他的额角滑落,滴在桌面上,洇开一小片痕迹。
他将全部精神力拧成一股无形的锥子,试图刺入那只渺小生物的意识。
但,扑腾了半天,却发现搞了个寂寞。
按照真解所言,万物皆有其印记,只要找到并与之共鸣,便可如臂使指。
可现实是——
盒子里:蚂蚁摇着一对天线,到处乱窜。
盒子外:少年眨巴着眼睛,表情逐渐狰狞,仿佛在大喊“你过来啊“。
凝眸是对望的瞬间,静默是僵持的语言。
而有时候,转机总是在你快要放弃的时候才姗姗来迟。
“嗡。”
蚂蚁突然顿了一下,一缕几不可察的波动在虚空中轻轻跃动,如同一根无形的丝线,转瞬即逝。
这是?印记的波动?
丁辰闭上眼睛,抛开一切杂念,再次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那只小蚂蚁身上。
神念的超感反馈确实是信息丰富,但过于丰富的信息一股脑的接入,就显得驳杂。
各种纷乱的感知涌入脑海,桌面的触感、空气的流动、蚂蚁摇动触角引起的颤动、身上的气味...
排除干扰...找到那个节奏...
丁辰慢慢调整呼吸,让它变得又轻又缓。
渐渐地,杂乱的感知开始淡去,就像是把通讯频道一点点调准。
再一次,在蚂蚁略作停顿的一刹那,因为移动带来的干扰弱化到最低,那种微弱的、富有韵律的波动,带着独特的节奏又一次被丁辰感受到。
但还没等他细细品味,波动就又消失了。
只差一点点!继续!
第三次尝试,波动更清晰了。
丁辰能感觉到,那是一种类似“哒...哒哒...哒...“的节奏,像极了蚂蚁步行的频率。但他刚要追寻这个韵律,注意力又不自觉地分散。
第四次...第五次...
丁辰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全身心地沉浸在这种奇妙的感知中。
终于,在不知道第几次尝试后,他找到了一丝窍门——不是去“抓住“那个波动,而是要让自己的精神力随着它起伏,就像是两个人默契地踩着同一个节拍。
蚂蚁的生命波动突然变得清晰起来,那是一个稳定的、带着生命力的节奏。
丁辰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种感知,生怕稍有不慎就会失去这来之不易的联系。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似乎能预感到蚂蚁下一步要往哪个方向移动。
那些细微的触角摆动、步伐变化,都不再是随机的举动,而是遵循着可以理解的规律而变成下意识的动作。
突然,蚂蚁停下了脚步,它的触角轻轻颤动。
这一刻,一扇新的大门彻底打开。
原来万物确实自有其律,只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专注去感受、去理解。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丁辰尝试去感知周围的一切生物。窗台上的绿萝、墙角的蒲公英、甚至是楼下路边的杂草,都向他传递着不同的“生命脉动“。
整个世界仿佛都在这种脉动之下荡漾,空间似乎也在追寻这种波动甚至响应。
原来御物之道,不在强取,而在随顺。犹如和声相和,水波相随。
丁辰遂睁开双眼,双目炯炯有神,这个世界真的太奇妙了!
“如因陀罗网,重重相摄,无有穷尽。”
“各各自在,各各影现,不相杂乱。”
每个有情众生都是宇宙中的节点,像是一颗明珠。
每颗明珠都反射其他所有节点。彼此之间再通过微妙的能量场相互联系,任何一点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个网络。
《华严经》中描述了一个重要概念叫“法界缘起“,当时在古文选修课的时候,一直不理解,老师讲的也太过抽象,此时回想起来,这里讲的分明是指整个宇宙是一个充满振动和能量流动的网络!
佛教的先辈还是有点东西的。
那么无情之物呢?
丁辰环顾,拿起桌上的水杯,尝试用精神力去触碰。然而这次,除了神念感受到的超感之外,并没有所谓的印记波动存在。
“所以,区别在于......生命能量?“
神念再次扫过身周的物件,书桌、椅子、窗帘,甚至是那些精心雕琢的装饰品,没有一个具有那种独特的韵律。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片星光璀璨的夜空中,突然发现有些星辰是暗的,毫无生机可言。
如果没有这种感应,我又如何取得联系,如何祭炼?
丁辰眉头微皱,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现在看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是不是这门功法也并非其所说的万物皆可控。也许,操控的对象必须是特定类型的物品,而且首先需要能够建立这种玄妙的联系才行。
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网络,没有接入点,就无法进入这个系统。
回想起族谱上的灵文,还有太古斋那些神秘的古物,丁辰若有所思:“那些能承载灵文几千年不朽的物件,或许就有什么特别之处。“
”灵文引动的是天地间的能量,若这便是传说中的灵力,那寻常物件恐怕还无法承受。而那些能够承受这种能量的物件,是否更容易与神念产生共鸣?“
丁辰从书桌前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太古斋的古物、族谱的纸张,它们都历经岁月的洗礼。会不会......“
想到这里,丁辰快速列出了一份调查清单:
寺庙:古老的佛像、青铜钟、经书、香炉、斑驳的砖石
古玩市场:青铜器、玉器、年代久远的物件
景点:石碑、古树、庙宇建筑
老街:石板路、老房子、井边石...
接下来的一周,丁辰按照清单上的地点一一探访。每到一处,都会找个僻静之地,释放神念细细感受。
连续几天下来,丁辰心中逐渐沉重。
大部分物件都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回应。虽然在一些年代久远的物品上,确实能感受到微弱的共鸣,但这种感觉就像隔着万米深海去触摸一缕微光,明明知道它在那里,却怎么也抓不住。
突然,手机屏幕亮起。“紫萱不是姐姐“的头像不停闪烁。
这几天,她的消息丁辰都没回。
每次都是同样的内容,言简意赅,
“图书馆,三楼,东区,第七研讨室。”
莫非那个研讨室真有什么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