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最好的证明,也是最有力的说服者。在周深以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将陪伴何粥粥康复融入自己新的日常之后,团队的核心成员,尤其是经纪人李哥,作为最接近他、也最关心他状态的人,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为审慎的目光来观察和评估这一切。
他们最初担忧的、周深会因此彻底消沉、事业停滞的情况并未发生。恰恰相反,尽管眉宇间依旧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郁,但那个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周深似乎正在慢慢找回状态。更重要的是,他身上那种因巨大愧疚而产生的、近乎自我毁灭的倾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而坚韧的力量。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却稳定而清晰。
更关键的是,康复中心那边传来的反馈,开始出现一些极其细微却不容忽视的积极信号。康复师在定期的沟通中,会客观地提及:“何小姐对周先生的声音和规律性出现,确实表现出一种潜意识的接纳和安定感。在她情绪波动时,周先生的哼唱有时能起到药物之外的良好安抚效果。” 甚至有一次,康复师略带惊讶地提到,在进行一项简单的听觉关联训练时,当播放周深某首旋律特别的早期作品时,何粥粥的脑电图监测仪上,某个代表基础感知的区域出现了比听其他音乐时稍显活跃的波形。
这些信息,由专业人士以冷静的口吻陈述出来,其分量远胜于任何情感上的说教。李哥和团队开始意识到,周深所坚持的,或许并非完全是一种感性的自我救赎,其中可能蕴含着某种他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基于何粥粥特殊情况的、非传统的辅助康复逻辑。周深的存在,对于何粥粥而言,可能真的是一种独特的、难以被替代的“治疗环境”的一部分。
面对这种既成事实和潜在的可能性,团队的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最初的理性劝阻,转变为现实的接纳与支持。既然周深的决心已不可动摇,且这种介入确实显示出微弱的积极作用,那么作为专业的团队,他们的任务就不再是质疑方向,而是如何将这份长期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承诺,进行制度化、专业化的管理,使其既能达到预期的陪伴效果,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周深自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身心健康。
李哥召集了核心团队,开了一次没有周深参加的、务实而高效的会议。
“深深的决定,大家都看到了,也感受到了。事情到了这一步,我们再纠结对错已经没有意义。”李哥开门见山,“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把他拉回来,而是帮他把这条路走稳,走长远。这既是为了粥粥那孩子,更是为了深深自己。”
会议的重点立刻转向了具体措施。
首先,是财务和法律上的保障。之前设立的信托基金被再次提上议程,但这次的要求更为严苛和长远。团队聘请了顶级的信托律师和财务顾问,不是为了省钱,而是为了确保这份基金的独立、安全与永续。条款被设计得极为周密,确保无论未来周深的个人事业、婚姻状况甚至生命出现任何变故,这笔专门为何粥粥设立的基金都能独立、持续、高效地运作,覆盖她未来几十年可能产生的所有医疗、护理、生活及特殊需求费用,并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等风险。这不再是临时性的补偿,而是一个跨越生命周期的、坚实的制度性承诺。
其次,是周深工作安排的战略性调整。团队不再试图将工作塞满他的日程以“帮助”他忘记痛苦,而是主动在他的年度、月度计划中,划出固定的、雷打不动的“陪伴时间”。这些时间段被视为最高优先级,不安排任何商业活动或高强度创作。团队会提前与合作方沟通,委婉但坚定地说明艺术家需要保证必要的休整和私人空间。这种调整,看似减少了短期收益,却是对周深能够长期稳定输出的最重要投资,也是对他承诺的实质性尊重。
最后,也是李哥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加强对周深本人心理状态的持续关注和专业疏导。“这条路太长了,而且看不到终点。深深现在靠的是一股心气撑着,但我们不能让他一直绷着。”团队秘密联系了擅长处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长期照护者心理压力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以“压力管理”和“艺术表现力提升”等更易被接受的理由,建议周深进行定期的、预防性的心理疏导,确保他的情绪有健康的出口,避免积压成疾。
这种转变,标志着团队与周深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不再是简单的雇佣或合作关系,而是成为了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守护者。他们的支持不再是盲目的跟随,而是基于现实观察和专业判断的、更加理性和深远的支撑。这份沉重的承诺,因为有了团队的制度化护航,似乎才真正有了一丝能够跨越漫长岁月、抵御风雨侵蚀的可能。